求两篇读后感(随便写什么),600到650字。精品 独一无二。一篇可以20分,两篇50分 5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西方的智慧》有感
书的封底印着一句爱因斯坦的话:“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撇开罗素的文笔,就让我来说说此书本身的价值吧。
阅读历史使人胸怀开阔,阅读人类思想的历史则使人清醒。帕斯卡尔说:“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罗素《西方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让一根渺小、却会思考的苇草摆脱了混迹于无数质点的浑浑噩噩而试着囊括宇宙的著作。这不是一部严肃僵硬的历史,亦非一篇枯燥艰深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次通向人类智慧源头的旅程、一段页边时时出现我会心一笑时标上之笑脸的幽默解说,使我得以随其穿行时空、以一种更清醒的姿态俯察几千年来致力于探寻世界本质的人们种种失误与成功、局限与超越。我也情不自禁,在颇有感触的内容旁写下自己的思索,仿佛一次与罗素先生的“笔谈”。
此处挑选一个引发我最多思考的问题,啰嗦两句—— “哲学家们工作的时候都在干些什么?”
开篇第一句,罗素的设问。他没有直接地、明确地回答,而是用了四十多万字细数了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大部分为“兼职”的哲学家们所做的工作、研究的内容。兴许罗素写作此书时情况还不像现在这样复杂,兴许他通过这本书想要传递下去的思想也远不止这个问题的答案,抑或他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地引起读者的思索、而不在乎具体思索的内容,但处于21世纪的我读完全书后却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
当代的哲学家们,还在干些什么?在各种学科划分得如此细致而又品类繁多的当代,还有什么未曾开辟的道路留给哲学家去开辟?
个人认为,哲学更像是把其他所有“专业”整合起来、从中提炼出一些本质东西的工作。“专业”发展到后来便是“职业”,而哲学是并不那么容易成为“职业”的。现实情况的复杂可能并不允许每一位哲学家都对所有科学理论的最新进展了如指掌;但或许,只要依然记得古典哲学的精神、尽可能去看一看“全景”、对这个世界的老问题以及不断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新问题有个大体上的了解,就能“有所长进”,至少能避免许多主观性错误。
因此,我个人理解上,当代哲学家也许不一定是花了若干年写出若干篇论文若干本书取得“哲学博士”、“哲学教授”称谓者,却一定是在一段有规划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学习各方面知识、并以超越于任何一门学科之上更为全面而客观的角度进行整合提炼、勇于自己探索的人。这固然艰苦,但从古至今哪个真正的哲学家不是那个时代最最艰苦的人?
当然,这些思考并不妨碍我在阅读《西方的智慧》的过程中同时发现许多快乐——自由思考的快乐,理性的快乐。“通过非我之伟大,自我的界限便扩大了;通过宇宙的无限,那个冥想宇宙的心灵便分享了无限。”于是我终于理解了封底上爱因斯坦那句话: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2.骆驼祥子
最近先生在读“骆驼祥子”,聊了几句,他说了一句“让我动了怜悯之心”。我的怜悯之心可能比大多数人都容易“动”,读书观影动辄落泪;中年人的怜悯之心不大容易动,可见祥子之感染力。“骆驼祥子”看了也有好几遍了,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现在也正在读着,那就说说祥子吧。
祥子以拉车为业,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拉上自己的车。第一次攒下钱买了车,被当兵的连车带人捉了去。第二次虎妞给他买了车,虎妞难产死了,把车卖了,这才把虎妞给发送了。从那之后,祥子再也没能拉上自己的车。 一心只想买车拉车,以自己的力气挣钱的祥子,那么好强的祥子,也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开始喝酒,上白房子,去从前的老主顾家骗钱,包括他心中的“孔圣人”—曹先生。祥子,终于:败了。
祥子不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车被大兵拉跑,钱被侦探骗走,人被虎妞挟制,每一个坎儿他都不能顺顺利利的过去,每一道坎儿都指着人生的底端。祥子缺乏思考的能力,又缺乏思考的材料。 和绝大部分的穷孩子一样,他爱钱;因为爱钱,所以发了狠的拉车挣钱,不管时间,不管早晚,甚至连拉一天一夜,更舍不得花一个字儿给自己的养病。上等车夫的本钱是身体。
他十八岁上在乡间就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进了北平;他独个儿成长。 他好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不上白房子,他觉着自己是上等车夫,他没有朋友,也不交朋友。临了事儿,他找不着一个能与他唠唠,给他出出主意的人,所有的话都只能圈在肚里。可他那肚子里的主意一旦打定,他就顺着那条道儿走到黑,走不通了,就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显而易见的,他相当的固执,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说,他认为那是骨气,比方说就算刘四爷认了他做女婿,“咱还得去拉车。”
既没有朋友,他也没有长辈----- 那些经过事儿的老辈的指导。他如同一个在黑暗中的人,只拿着一盏灯笼,于是他只能看到面前一点点东西;他既看不远,也看不宽,眼光更不会拐个弯儿。他不问不学,却并非他不愿学也不愿问,而是他缺乏学习和请教的能力。白花花的现洋放进银行,变成一个小纸本,上面三画两画,几个红戳戳,哼“不是骗局,也得是骗局”,银行银号是出“座儿”的地方,跟洋钱有什么关系;高妈劝他放贷,教他起社,他觉着现钱在手里比什么都稳当,还有呢,咱不求人。他的耳根子是金刚石打就的。
他以为凭着自己的宽肩膀,扇面似的胸脯,两双大脚,就能跑出一条道儿 ---- 他想要的道儿,可曾想过东郊民巷的上等车夫们可曾是一出娘肚子就能捣持几句洋文的。
这条路不易,即使是车夫也不能光动腿,不动脑子,不论是什么,活着就得动脑子, “凭心术吃饭”。于是祥子这个人,再凑上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各色早已把心掏出来换成大石卵的人,祥子就这么出溜下去。“坏嘎嘎都是好人削成的”。
他可怜,也可悲;他是很多很多在底层挣扎的人海中的一朵小浪花,还有很多跟他相似的浪花儿,那些“我们卖汗,我们女人卖肉”的人;那些生来已受了局限,未受过教育,缺乏思考能力,善良却狭隘,以体力和本能苦熬的人们。
读祥子,最易把祥子的一切不幸一古脑儿地推到“黑暗的社会”,却没看到祥子这个人的点点滴滴,岂不是辜负了老舍先生的苦心?作品的好处之处正在于他没有将一个人的命运全部归咎于外界环境,周遭社会;而是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交流”而产生的效果。于是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的小说中,我偏爱“离婚”,却更尊敬“祥子”。“离婚”是小智慧,“骆驼祥子”是大悲悯。祥子的一切心理活动,前后性格的每一次变化,都被细致的描画,并且皆入情入理。 作者就是祥子,祥子就是作者。这样的作品需要怎样的眼睛去观察人,去体察人,去体会他们的一切,并且表达出来;而且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群是完全不同于作者的人群。
据老舍先生自己说,写骆驼祥子的最初动机,是有一次他听到朋友们闲聊说,有一位车夫三次买车又三次丢了车,于是他有了写一部小说的想法。老舍先生平时交很多的朋友,洋车夫,臭巡警(“我这一辈子”)。他并非为写小说而与他们交朋友,观察他们,而是抱着与他们打成一片的热诚,和他们交朋友。这样的掏心窝子,必能写出真诚感人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它有爱,有美,有悲悯。 而老舍先生的文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若能学到其中十之一二已够人受用。
据老舍先生说,1945年此书在美国被译成英文,但是译者擅自将悲剧结局改为大团圆,以迎合美国读者的心理。在原作中,小福子死了,而祥子的信用已经赁不到车,身体也不允许他在拉车。他的生活多半仗着婚丧嫁娶的仪式和规矩 。而在译本中,祥子把小福子从白房子中抢了出来,二人团圆。大概译者认为美国读者神经比较脆弱,故改之。
现在读老舍的人可能不大多了,想到这个未免神伤。
注:以上并非原创
书的封底印着一句爱因斯坦的话:“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撇开罗素的文笔,就让我来说说此书本身的价值吧。
阅读历史使人胸怀开阔,阅读人类思想的历史则使人清醒。帕斯卡尔说:“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罗素《西方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让一根渺小、却会思考的苇草摆脱了混迹于无数质点的浑浑噩噩而试着囊括宇宙的著作。这不是一部严肃僵硬的历史,亦非一篇枯燥艰深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次通向人类智慧源头的旅程、一段页边时时出现我会心一笑时标上之笑脸的幽默解说,使我得以随其穿行时空、以一种更清醒的姿态俯察几千年来致力于探寻世界本质的人们种种失误与成功、局限与超越。我也情不自禁,在颇有感触的内容旁写下自己的思索,仿佛一次与罗素先生的“笔谈”。
此处挑选一个引发我最多思考的问题,啰嗦两句—— “哲学家们工作的时候都在干些什么?”
开篇第一句,罗素的设问。他没有直接地、明确地回答,而是用了四十多万字细数了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大部分为“兼职”的哲学家们所做的工作、研究的内容。兴许罗素写作此书时情况还不像现在这样复杂,兴许他通过这本书想要传递下去的思想也远不止这个问题的答案,抑或他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地引起读者的思索、而不在乎具体思索的内容,但处于21世纪的我读完全书后却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
当代的哲学家们,还在干些什么?在各种学科划分得如此细致而又品类繁多的当代,还有什么未曾开辟的道路留给哲学家去开辟?
个人认为,哲学更像是把其他所有“专业”整合起来、从中提炼出一些本质东西的工作。“专业”发展到后来便是“职业”,而哲学是并不那么容易成为“职业”的。现实情况的复杂可能并不允许每一位哲学家都对所有科学理论的最新进展了如指掌;但或许,只要依然记得古典哲学的精神、尽可能去看一看“全景”、对这个世界的老问题以及不断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新问题有个大体上的了解,就能“有所长进”,至少能避免许多主观性错误。
因此,我个人理解上,当代哲学家也许不一定是花了若干年写出若干篇论文若干本书取得“哲学博士”、“哲学教授”称谓者,却一定是在一段有规划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学习各方面知识、并以超越于任何一门学科之上更为全面而客观的角度进行整合提炼、勇于自己探索的人。这固然艰苦,但从古至今哪个真正的哲学家不是那个时代最最艰苦的人?
当然,这些思考并不妨碍我在阅读《西方的智慧》的过程中同时发现许多快乐——自由思考的快乐,理性的快乐。“通过非我之伟大,自我的界限便扩大了;通过宇宙的无限,那个冥想宇宙的心灵便分享了无限。”于是我终于理解了封底上爱因斯坦那句话: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2.骆驼祥子
最近先生在读“骆驼祥子”,聊了几句,他说了一句“让我动了怜悯之心”。我的怜悯之心可能比大多数人都容易“动”,读书观影动辄落泪;中年人的怜悯之心不大容易动,可见祥子之感染力。“骆驼祥子”看了也有好几遍了,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现在也正在读着,那就说说祥子吧。
祥子以拉车为业,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拉上自己的车。第一次攒下钱买了车,被当兵的连车带人捉了去。第二次虎妞给他买了车,虎妞难产死了,把车卖了,这才把虎妞给发送了。从那之后,祥子再也没能拉上自己的车。 一心只想买车拉车,以自己的力气挣钱的祥子,那么好强的祥子,也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开始喝酒,上白房子,去从前的老主顾家骗钱,包括他心中的“孔圣人”—曹先生。祥子,终于:败了。
祥子不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车被大兵拉跑,钱被侦探骗走,人被虎妞挟制,每一个坎儿他都不能顺顺利利的过去,每一道坎儿都指着人生的底端。祥子缺乏思考的能力,又缺乏思考的材料。 和绝大部分的穷孩子一样,他爱钱;因为爱钱,所以发了狠的拉车挣钱,不管时间,不管早晚,甚至连拉一天一夜,更舍不得花一个字儿给自己的养病。上等车夫的本钱是身体。
他十八岁上在乡间就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进了北平;他独个儿成长。 他好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不上白房子,他觉着自己是上等车夫,他没有朋友,也不交朋友。临了事儿,他找不着一个能与他唠唠,给他出出主意的人,所有的话都只能圈在肚里。可他那肚子里的主意一旦打定,他就顺着那条道儿走到黑,走不通了,就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显而易见的,他相当的固执,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说,他认为那是骨气,比方说就算刘四爷认了他做女婿,“咱还得去拉车。”
既没有朋友,他也没有长辈----- 那些经过事儿的老辈的指导。他如同一个在黑暗中的人,只拿着一盏灯笼,于是他只能看到面前一点点东西;他既看不远,也看不宽,眼光更不会拐个弯儿。他不问不学,却并非他不愿学也不愿问,而是他缺乏学习和请教的能力。白花花的现洋放进银行,变成一个小纸本,上面三画两画,几个红戳戳,哼“不是骗局,也得是骗局”,银行银号是出“座儿”的地方,跟洋钱有什么关系;高妈劝他放贷,教他起社,他觉着现钱在手里比什么都稳当,还有呢,咱不求人。他的耳根子是金刚石打就的。
他以为凭着自己的宽肩膀,扇面似的胸脯,两双大脚,就能跑出一条道儿 ---- 他想要的道儿,可曾想过东郊民巷的上等车夫们可曾是一出娘肚子就能捣持几句洋文的。
这条路不易,即使是车夫也不能光动腿,不动脑子,不论是什么,活着就得动脑子, “凭心术吃饭”。于是祥子这个人,再凑上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各色早已把心掏出来换成大石卵的人,祥子就这么出溜下去。“坏嘎嘎都是好人削成的”。
他可怜,也可悲;他是很多很多在底层挣扎的人海中的一朵小浪花,还有很多跟他相似的浪花儿,那些“我们卖汗,我们女人卖肉”的人;那些生来已受了局限,未受过教育,缺乏思考能力,善良却狭隘,以体力和本能苦熬的人们。
读祥子,最易把祥子的一切不幸一古脑儿地推到“黑暗的社会”,却没看到祥子这个人的点点滴滴,岂不是辜负了老舍先生的苦心?作品的好处之处正在于他没有将一个人的命运全部归咎于外界环境,周遭社会;而是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交流”而产生的效果。于是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的小说中,我偏爱“离婚”,却更尊敬“祥子”。“离婚”是小智慧,“骆驼祥子”是大悲悯。祥子的一切心理活动,前后性格的每一次变化,都被细致的描画,并且皆入情入理。 作者就是祥子,祥子就是作者。这样的作品需要怎样的眼睛去观察人,去体察人,去体会他们的一切,并且表达出来;而且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群是完全不同于作者的人群。
据老舍先生自己说,写骆驼祥子的最初动机,是有一次他听到朋友们闲聊说,有一位车夫三次买车又三次丢了车,于是他有了写一部小说的想法。老舍先生平时交很多的朋友,洋车夫,臭巡警(“我这一辈子”)。他并非为写小说而与他们交朋友,观察他们,而是抱着与他们打成一片的热诚,和他们交朋友。这样的掏心窝子,必能写出真诚感人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它有爱,有美,有悲悯。 而老舍先生的文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若能学到其中十之一二已够人受用。
据老舍先生说,1945年此书在美国被译成英文,但是译者擅自将悲剧结局改为大团圆,以迎合美国读者的心理。在原作中,小福子死了,而祥子的信用已经赁不到车,身体也不允许他在拉车。他的生活多半仗着婚丧嫁娶的仪式和规矩 。而在译本中,祥子把小福子从白房子中抢了出来,二人团圆。大概译者认为美国读者神经比较脆弱,故改之。
现在读老舍的人可能不大多了,想到这个未免神伤。
注:以上并非原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