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格格”和“公主”到底有怎样的区别?
现代有关清代的影视剧中,涉及皇帝后代的称谓时,一般男性称之阿哥,女性则称之格格。但事实上,清朝亦有公主的称呼,如此一来,二者似乎有所冲突。那么,清朝皇帝的女儿究竟是如何称呼的呢?
01
自后金时期开始,满族的贵族亲王(贝勒)及国君(大汗)的女儿称之为“格格”。这个称呼本身其实并无其他含义,在满语中意为“小姐”,对于女性的一种称谓。与汉族的公侯伯子男不同的是,格格一称并无定制,其更像是汉族人名中的“字”,仅为便于称呼。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其名并无记载。
到了清朝时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决定沿用明朝制度,相应的格格一称也改为公主。自此之后,清朝皇帝的女儿便称之为公主。但清朝的公主并不像格格一般只是称谓,其更类似爵位的等级。最正统的公主,即皇后嫡出之女统称为“固伦公主”,这里的“固伦”在满语中意为天下,取天之公主之意。等级稍低的皇妃所生之女或是皇后的养女则称之“和硕公主”。因此,在清朝称公主的,基本都是皇帝的子嗣。
这样看来,清朝并不是完全沿用明朝的称谓,而是将明朝的称谓与满族的称谓融合一起。如此颇有汉族的和文化,即兼容并济、海纳百川的风采。自然,清朝虽为满族统治,却也或多或少的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成为外族与中华文明相互包容的真实写照。
02
虽然清朝将格格的称谓变更为公主,但并未舍弃格格的称呼。之前提到过,满族最初对格格的称呼并不只是帝胄后裔,亲王贵族之女亦可称之格格。皇太极改革制度之后,只将皇帝所生之女的格格称呼改为公主,并未溯及皇宫外。因此,格格便成为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到了顺治十七年(1660年),格格的称谓规范化,分五个等级。亲王之女为一等,称“和硕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为二等,称“多罗格格”;多罗贝勒之女虽为三等,亦称“多罗格格”;固山贝子之女为四等,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为五等,只称“格格”。另外,公以下爵位之女,皆称“宗女”。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被迫中止。
当然也有个例,康熙年间,内务府报告中曾将非以上身份的苏麻喇姑称为“苏麻喇额涅格格”。因其曾在康熙帝幼年时抚养过他,故为敬其而称之格格。还有没有正式封号的贵族,也可以称其女为格格。而亲王贵族的低阶妾有时也称之格格。总而言之,在清朝的“格格”一词泛用性相当广。除公主外,其余或有权或有势之女一般都以格格称之,以示尊贵。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格格公主等概念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历史上最后一位格格,一直活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这位格格名叫金志坚,出生于清朝末年,是当时醇亲王府的七格格,与溥仪还是兄妹关系。然而格格的身份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优待,甚至当时的人们还会因她的身份排挤她。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经历周围人的各种对待后。她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并很快地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融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师。最后还与一名男教师结为连理,共同教书育人。
2004年,金志坚因病逝世,享年83岁。要知道,清朝的格格与公主们在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下,寿命并不长。但作为最后一位格格,金志坚却能尽享天伦之乐。虽没有王府中的衣食无忧,钟鸣鼎食的生活,但时间能证明一切,旧社会中即便处于最上层,他们中大多数仍不可善终,这对现代向往皇宫生活的人来说,实在要三思而后行了。
结语
这么一来,其实清朝皇室之女一般是称公主的。然现代人似乎大多认为清朝公主是称为“格格”的,相关影视作品中,也有类似设定。当然这仅仅是人们对清朝的固有印象,其实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就将皇帝之女称为公主了。但格格这一称呼在民间的影响相当之大,在信息闭塞的古人眼里,王公贵族等上流社会之女都称格格,皇帝之女应当也是如此。久而久之,格格的称谓自然深入人心,这或许是人们会认错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