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 我来答
帐号已注销

2020-10-31 · TA获得超过3.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1508万
展开全部
一、结合课文,渗透环保理念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京津冀地区每年春季的雾霾频率越来越高,折射出我国雾霾问题的严重性。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环境的自然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并将环保理念适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将环保理念与课文知识进行结合。如在上到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内容时,地理教师可通过利用教师的多媒体工具,播放有关现实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水源、滥砍滥伐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环境面临的种种危机,并让其产生触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实践表明,地理学教学需要课本,但不能仅囿于课本,必须将文中的内容与现实进行结合,以丰富课堂学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目的。

二、渗透环保理念,引发危机感

环境保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体验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给我们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危害,以激发其危机感。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如身边常遇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等,让其充分感受到环境问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如各地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现象,并深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的,从而给予学生心灵启示,让其能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付诸与实际行动中,如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不浪费食物、多植树等。

三、完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但地理本身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需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体验,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大自然课堂的感知教育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感悟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之前,地理教师可事先安排一些课题,并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去寻找结论。如我市的水资源有无污染的现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导致的?我市工业生产是否存在超标排放的情况?相关部门如何解释我市环境存在的问题等等。课题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方向地进行社会调查,在目睹我们身边大量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现象后,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更深的触动,并能以身作则,自觉担负起维护环境和谐与生态平衡的重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