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话剧代表作《茶馆》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哪些重要的思想艺术启示?
现代文学家曹禺:《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现代作家王蒙:我认为《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8]
电影版《茶馆》剧照(2张)
现代剧作家陈白尘: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就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精练的程度惊人。 [19]
现代戏剧理论家张庚:《茶馆》是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20]
现代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茶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 [4]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21]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庆昌:《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其一,是性格化。如同《龙须沟》一样,《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其二,是能将人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简洁中包含着较大的容量。其三,是幽默。《茶馆》的幽默感,是同对旧社会和对反动人物的讽刺联系在一起的。 [21]
安徽新华学院文传学院院长谢昭新:老舍戏剧人多事杂,注重以人带事的写法,借助剧中人物的活动,将丰富的时代生活场景进行横断面式地穿插,制造矛盾与矛盾之间的接触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点带面、多线纷呈的蛛网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突破舞台限制,拓宽表现领域,与老舍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颇为相似。
2024-10-1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