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是怎样的过程?
众所周知,汉字是一种从殷商时期开始不断发展从未断绝的古老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汉字不断进行简化,从原本的象形文字演变成如今的意音文字,甚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汉字应当走全球共有的拼音化道路,变为音素文字,譬如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汉字会在发展历程中不断简化呢?它又是怎样从原来的一幅幅画简化成如今的方块字的呢?
汉字的简化并非旨在美观,而是便于使用与传播,因此,小篆的出现,只是统一文字的结果,目的是规范和美化,而并不是方便书写。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中一些很方便书写刻画的字在小篆中反而复杂化了。例如“云”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本身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它就是一团水汽,而不是“云”;繁体字中这个“云”,便是小篆统一化的结果。于是在小篆推行的同时,官吏们为了方便记录,就写出了“隶书”的前身,这就是所谓的“隶变”。
在这次隶变之后,汉字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简化,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草化”,历程大致是“隶草楷行”。有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隶书后面不是楷书吗?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先由隶变草,再规范为楷书。而行书则是取了草书和楷书的长处,既具神韵,书写又快速便捷,一直延续使用到1956年发布《汉字简化方案》为止。
汉字作为现存世界上唯一被广泛认可并采用的意音文字,能够快速有效简洁地表达出丰富的意思。同时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步步简化,也使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更加便利快捷。汉字本身自有它的优势,使它绵延不绝至今,因此,我们不应当让汉字走上所谓“国际化”的拼音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多去留意研究一下汉字本身,这样便可在享受探索乐趣的过程中将汉字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