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历史,是什么样的过程?
清末民初,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开始了汉字简化运动;因为当时的一种说法是,国际要强大,必须普及教育;而教育的普及,必须提倡简化汉字、削减笔划——用现在的话来说,汉字太难学、难写、难认,也要“接地气”。
下面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钱玄同;此人是北大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之一;他极力主张削减汉字笔划。
当时还有一个人,叫做黎锦熙(汉语言文字专家);此人立场更加激进;他主张废止汉字、采用表音文字;因为他认为表音文字才是世界发展方向;
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大家根本就没有坐下来讨论文字改革的可能性。
时间到了1932年,国民政府的教育部才公布了《国音常用字汇》,确定了现代中国国语标准音系。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们才重新关心汉字简化方案;换言之,汉字简化此时正式上线。
坚持提倡汉字简化的人依旧还是钱玄同。而且他还会同其它专家一起,为简化汉字设立了大致的标准,比如,简化汉字主要应该来源于:
1 当时已经流行的俗体字; 2 宋元以后小说中的俗字;3 、行书和草书以及《说文解字》中笔画少的异体字;等等。
钱玄同身体力行,一共收集整理出1300多个简化字,编纂成《简化汉字表》。
不过,到此为止又有一个人物将要出场;他的出场将使得方兴正艾的简化字改革几乎夭折。他是谁呢?戴季陶。
说起此人,也是大名鼎鼎。戴季陶,国民党元老,蒋介石“国师”兼智囊;考试院院长。
此人思想保守,反对汉字简化;戴季陶认为,四书五经才是强化国家民族意识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坚定传统文化,而汉字的简化只会对传统的国民身份认同产生消极影响。
在当时的情况下,戴季陶此言应该是一言九鼎,决定了汉字简化的路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