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145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06-22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前面说了一大堆温体仁,原来是为了说清楚杨嗣昌。因为温体仁下台,最受益的人,应该是杨嗣昌。温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温先生的脾气,像杨嗣昌这种牛人,不踩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按照杨嗣昌的计划,要实现十面张网,现在的人是不够的,必须再增兵十二万,必须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以上。

虽然非常艰难,但是崇祯仍旧同意了,因为他相信,杨嗣昌的计划,能够挽救危局。杨嗣昌说,要实现这个计划,我必须用一个人:熊文灿。崇祯也同意了。

关于熊文灿这个人才的发现,说起来真好笑。原因是一次他醉酒后的夸海口。但是这个海口已经被传到皇帝那儿去了,那就用吧。

总体而言,熊文灿只有两样东西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哈哈!)。

熊文灿决定招抚这两个人:张献忠和刘国能。崇祯十年(1637)十一月,刘国能率五六万大军,向仅有一万人的熊文灿投降,服从改编。

结果,崇祯十年(1637)十一月,刘国能率五六万大军,向仅有一万人的熊文灿投降,服从改编。而张献忠投降的时候,手下有七八万人。

而这边厢,李自成也被孙传庭打的只剩下了18个人(包括他在内)。至此,西北民变基本平息。几位著名头领,基本都被按平,要么灭了,要么投降,没灭也没降的,似乎也很悲哀。经过长达十年的混乱,大明终于等来了曙光。

崇祯终于能好好喘口气儿了。可是还没等他的气喘匀,又出事儿了。东北的皇太极又来惹事儿了。

崇祯十一年(1638),皇太极决定,进攻明朝。而且他非常用心思,是从密云过来的,密云这个地方,有很多山,而且还非常难爬,皇太极就选择了爬山。

而杨嗣昌想让崇祯去跟清朝和谈。因为跟皇太极不太好打仗,皇太极很牛。当然,对崇祯来说,当时和谈也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言官们就不同意了,大臣们就不同意了。特别有一个人,非常不同意。这个人是黄道周。

最后不知道是有感而发还是怎么的,作者当时明月写了一段长长的金句在这里: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