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展开全部
一、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尽力使心灵的谦虚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有道之人在纷繁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静,清静就能使生命复归而再次续命;复命续命就是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智,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才会坦然公正,公正才能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静的妙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致虚极,守静笃。”“虚”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是形容词,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复”是回头的来路,如果借用佛家“无量无边”的形容词来说生命的力量,本是无穷无尽,一直保留在那里,永远不生不灭。不生并非断灭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没有东西,而是说永远有无限的能量存在那里,用而不用,不会消耗殆尽。
(2)芸芸众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后世便由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老子说,一切万物那么多彩多姿,“各复归其根”,他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但是,要如何“归根”呢?唯一方法,就是求静。“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是什么?——虚空。“复命曰常”,找到了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常在,永远存在。
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不知常,妄作凶”,乱作妄为,必然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并不计较报酬,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
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则,那么才能“道乃久”,源远流长,长生不老。佛家所说的“无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就“没身不殆”了。“没身”,是说我们这个生命,活到最后一口气不来,死后骨头化成灰尘,肉体了了,但是生命的精神却永远常存。长生不老,它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指通达于大道无物至虚之境。具体的下手方法,便是庄子所阐明的心斋之术。守静笃,指抱一守神,内葆之而不荡。具体如何才能守静笃呢?下手的方法也是在《庄子》一书中,正静明虚之道。正则自静,静则自明,明则自虚,虚则无为无不为。
(2)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以天道观万物,见万物同时一起循天运而生生不息。可以洞察到万物皆出于天运之机,皆入于天运之机。机,天地造化之能。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如此纷繁的万物,它们都是天地之子,天地则是大道之子。天地万物,它们生死循环的演化,都是大道所推动。它们生出于道,化凭于道,死入于道。莫不因道而生,莫不因道而化,莫不以道理身,是以各归其根。
(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禀受天地之气所生,此为天命。以天道治天下,使万物因任天运自化,这便是归根。万物任天运无所为而自化,自正于天道,是谓静。天命有三,所禀受之命,所运化之命,所存续之命,在天下万物自正之后,其命皆能足全天年而不伤。是谓复命。
(5)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天之命,禀天之道,为常。知常,才能绝弃伪巧不道的人智之治,才能洞见领会天道之治。通达于天道之治,为明。
(6)不知常,妄作凶。
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不顺应天道,就会以人智治国,那么就会根据人为的想法,胡乱作为。这样统治天下,就会造成天下昏乱,祸殃丛生,是谓凶。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我们为什么要以天道治理天下,而不是以人智治理天下,这段话,讲的就是天道政治伦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天道政治伦理,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三、我之体悟——“虚静”之艺术美
记得之前有人说:“虚静”的审美心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子认为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以与万物同化,可以完全顺应自然规律。并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佛儒道,甚至历代名人,也都有各自关于“静”“空”的描述,可是对于我这么一个凡夫俗子来说,还是不能够明白,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打坐时,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摒弃头脑各种念头的静?还是指专注于某事时,感觉时空消失的那种静?抑或是沉浸于大自然时,内心的那种宁静?
不过好像每种“静”都挺好的!暂且认为老子就是指各方面都保持这种“静”的状态吧!没有高人具体指导,也只能这样粗浅的理解一下了。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尽力使心灵的谦虚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有道之人在纷繁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静,清静就能使生命复归而再次续命;复命续命就是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智,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才会坦然公正,公正才能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静的妙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致虚极,守静笃。”“虚”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是形容词,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复”是回头的来路,如果借用佛家“无量无边”的形容词来说生命的力量,本是无穷无尽,一直保留在那里,永远不生不灭。不生并非断灭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没有东西,而是说永远有无限的能量存在那里,用而不用,不会消耗殆尽。
(2)芸芸众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后世便由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老子说,一切万物那么多彩多姿,“各复归其根”,他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但是,要如何“归根”呢?唯一方法,就是求静。“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是什么?——虚空。“复命曰常”,找到了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常在,永远存在。
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不知常,妄作凶”,乱作妄为,必然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并不计较报酬,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
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则,那么才能“道乃久”,源远流长,长生不老。佛家所说的“无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就“没身不殆”了。“没身”,是说我们这个生命,活到最后一口气不来,死后骨头化成灰尘,肉体了了,但是生命的精神却永远常存。长生不老,它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指通达于大道无物至虚之境。具体的下手方法,便是庄子所阐明的心斋之术。守静笃,指抱一守神,内葆之而不荡。具体如何才能守静笃呢?下手的方法也是在《庄子》一书中,正静明虚之道。正则自静,静则自明,明则自虚,虚则无为无不为。
(2)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以天道观万物,见万物同时一起循天运而生生不息。可以洞察到万物皆出于天运之机,皆入于天运之机。机,天地造化之能。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如此纷繁的万物,它们都是天地之子,天地则是大道之子。天地万物,它们生死循环的演化,都是大道所推动。它们生出于道,化凭于道,死入于道。莫不因道而生,莫不因道而化,莫不以道理身,是以各归其根。
(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禀受天地之气所生,此为天命。以天道治天下,使万物因任天运自化,这便是归根。万物任天运无所为而自化,自正于天道,是谓静。天命有三,所禀受之命,所运化之命,所存续之命,在天下万物自正之后,其命皆能足全天年而不伤。是谓复命。
(5)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天之命,禀天之道,为常。知常,才能绝弃伪巧不道的人智之治,才能洞见领会天道之治。通达于天道之治,为明。
(6)不知常,妄作凶。
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不顺应天道,就会以人智治国,那么就会根据人为的想法,胡乱作为。这样统治天下,就会造成天下昏乱,祸殃丛生,是谓凶。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我们为什么要以天道治理天下,而不是以人智治理天下,这段话,讲的就是天道政治伦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天道政治伦理,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三、我之体悟——“虚静”之艺术美
记得之前有人说:“虚静”的审美心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子认为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以与万物同化,可以完全顺应自然规律。并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佛儒道,甚至历代名人,也都有各自关于“静”“空”的描述,可是对于我这么一个凡夫俗子来说,还是不能够明白,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打坐时,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摒弃头脑各种念头的静?还是指专注于某事时,感觉时空消失的那种静?抑或是沉浸于大自然时,内心的那种宁静?
不过好像每种“静”都挺好的!暂且认为老子就是指各方面都保持这种“静”的状态吧!没有高人具体指导,也只能这样粗浅的理解一下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