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你更看重哪个呢?

 我来答
左撇子的兔子
2022-10-02 · TA获得超过72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万
展开全部

生活可以让人有多痛苦,生活就可以让人有多快乐。其实,无论痛苦还是快乐都只是一种精神感受,只要精神快乐,就是幸福。


  生活以物质为基础,幸福以精神饱满为基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求温饱,现在求丰富。事实上,时代发展到今天,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的幸福感更多的来源于精神生活。



  拥有同等物质的人,之所以有的人过得很快乐,有的人过得很痛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感受与精神追求不一样。总之,人的精神,才是一个人一切感受的基础。


  相比八十年代,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过,如果人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那么人们从中获得的快乐将会很少,因为物质生活必须转化为精神生活以后,人们才能从中得到快乐。实际上,以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来看,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物质基础,物质少有物质少的快乐法,物质多有物质的快乐。因此,总体来看,人们的生活应该是以快乐为起点的。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很多人生活得并不快乐,甚至是很痛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因为他们过度地追求物质生活,加之穷奢极欲的心态,所以使他们陷入了痛苦之中。


  一个人知足才能常乐,有多少物质就过多少物质的生活,依然可以过得很快乐。一般来说,人对物质的追求境界直接控制着人对精神的追求境界,即物质追求境界有多高,精神追求境界就有多高。一旦一个人对物质或其他事物的追求超越了自己的供给能力,缺失的那一段物质必然会导致缺失相应的一段精神,而缺失的那一段精神正是人们会感到痛苦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只有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自己的供给能力处于平衡状态,在现有的物质中寻找快乐,才能生活得更快乐。因此,每个人都要明白,追求一定不能脱离实际,否则的话,空虚的精神就会成为痛苦的源泉。


  实际上,在现有的物质中寻找快乐,就是最为有效的快乐方法。所以,你的精神追求一定要与现有的物质同进同退,现有的物质有多少,你的精神追求就应该有多高,如此才不会产生一段空虚的精神,生活也才能快乐。


  在快乐的基础上,再脚踏实地地去争取更多的物质,自然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一般来说,物质在前,精神在后,就是快乐;精神在前,物质在后,就是痛苦。由此可见,只要物质落后于精神,就可能会产生痛苦。只有精神与物质同行或者精神在物质之后,才能产生快乐。


  生活是自己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明智地生活。明智生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很显然,哭是一种失败,笑才是一种成功。其实,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快乐而活着,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尽力避免各种痛苦。该珍惜的珍惜,该舍去的舍去,快乐最重要。人生就是应该潇洒面对,要注意自己的精神生活,绝对不应该让自己活在痛苦与空虚之中。


  富有快乐,才是真正的富有,收获快乐,才是真正的收获。你的快乐,你掌控,所以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罪人,而是应该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功臣。


  在现代,物欲横流是贫富差距的结果,贫富差距则是贪污腐败的结果。事实表明,在一个社会里,只要贫富差距巨大,就很有可能会形成金钱至上的金钱社会。先富起来的人都在尽情地享受生活,而贫苦人民却只能做牛做马地挣钱,如此巨大的反差,导致人们极度地渴望得到金钱,进而便推动了金钱社会的形成。根据这一情况来看,假如社会能够更加公平正义,贫富差距能够更小,人性与道德肯定就能够得到大幅度地改善,社会也就会变得更加温馨。

射手檀盼晴2A

2022-10-02 · TA获得超过3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7万
展开全部

我个人更看重物质生活。

人是社会化的人,也是自然化的人,当然就有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了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有的人喜欢物质,就是钱物化的大房子,名贵的日用品,昂贵的汽车等;有的人对精神生活要求高,有的什么都不管内心安宁即可,有的贪图名利,也有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实无论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都是人必须的,人都是需要这两方面来满足的。比如没有物质,人只能化为原始人,没有了人性,为了生存其它一切都不考虑,过于不在乎物质精神枯竭,这是不好的,现实也没有这种。在现实中过度追求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这种最终会走向毁灭。要两者正确处理好才行。

过于追求物质,如果这中间没有好的精神方面的配合,也达不到高的层次。当然物质达到一定高的水平,不缺物质了,精神方面的追求也会更高。比如富人有钱了,大多可能追求名,开始附庸风雅了,当然了,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人就算物质没有达到高水平,仍然也很快乐,比如很多偏远的山区,很多人的烦恼并没有城里人多。非洲人并未每天烦恼,很多人过得很快乐。有生皆苦,在于过度的烦恼和过度的比较。

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好,可以把两者结合的很好,让个体处在一种自在的状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夏侯英楠IP

2022-10-02 · TA获得超过124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7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9.9万
展开全部

我更看重的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并不能让我吃饱穿暖。

其实,我更赞成的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生活,其实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缺一不可的,只要你好好利用,未来的生活都不是什么问题。面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物质生活。可当你得到物质生活的时候你会觉得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精神生活,所以说风水轮流转当你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就像人生一样,本来就人生如戏,若都放在后悔上那岂不是浪费时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疏远精神生活,说实话,我很羡慕父母亲那一辈儿的情感生活,在父母亲那一辈儿的婚姻。父母亲那一辈的婚姻知道什么是相濡以沫,而如今的婚姻,结婚对象必须有房有车有票子,要父母健全是独生子女,要求很多但却不看自己是否有那样的条件,是否有那样的价值,是否值得另一半为你这样付出。

最后我希望更多的人,既然做了选择就不要后悔既然选择了就一直走下去。如果有一天你后悔了,你千万不要掉眼泪,也不要气馁。因为只要你坚持后面永远都是彩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婳婳学姐
高能答主

2022-10-02 · 画家
婳婳学姐
采纳数:941 获赞数:1062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物质主要决定了你的身体是否舒适,精神主要决定了你的内心是否舒适(快乐),两者都不可缺少。哪个重要,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人因时而异。

快饿死的时候,物质比精神更重要。衣食无忧但内心痛苦的时候,精神比物质更重要。书里有知识,但并不代表着精神,并不一定会带来快乐。如果不能从看书中获得智慧、快乐,不如不读。我年少时喜欢买书、看书,现在则很少买书、看书。我现在大部分的时候心都在观察、思考自己的身心,因为我追求身心的舒适,而身心舒适的全部智慧就在自己的身心之中。

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外界观念的影响,对物质的崇拜、对名声的期待、对异性的欲求、…… 但是当我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之后,我排除了这些影响,找到了真正的价值所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圣知慧0j9
2022-10-02 · TA获得超过269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114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27万
展开全部

都很重要,精神靠物质供养,物质靠精神创造,有精神物质才有意义,有物质精神才能存在,
要非的说谁最重要,我觉得应该是精神的,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进化的非常缓慢,而我们人类因为进化出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思想,观念,意识,自我意识,自省,所以成了万物之灵,

而动物处在每天不断的寻找猎物觅食的状态,为生存本能的活着,这与我们现实中的很多只追求金钱物质的人本质都是都是一样的,追求物质是不稳定的,富贵险中求你求多大的财富你就得承受失败后同等程度的冲击和痛苦,可能你今天是亿万富翁明天可能就会债务缠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你有一百万,你就想挣一千万,你有一千万你就想争个一亿当你欲壑难填,求而不得的时候痛苦就产生了。人始终处在,得到了就无聊,没得到就痛苦,整个人生在痛苦与无聊中来回摇摆。
只有减少物质生活去全身心的感受精神生活你才能彻底解脱,精神生活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心里健康,社会道德,科学探索,艺术,而精神上的满足感幸福感是积累的是持续不断的。
其实你物质的匮乏也就是你精神的匮乏,物质越匮乏你越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层面东西,心里学家说,不要刻意的追求财富,财富只是你生命完整之后的额外馈赠,生命不完整的状态是处在自卑,焦虑,恐惧,愤怒,无安全感,无存在感,无价值感,你觉得你能追求到财富吗,只能在痛苦的深渊越陷越深,而自我完整的状态是有强大的内心,健全的人格,丰盛的情怀,完善的心灵,坚强,果断,自信,财富自然会找到你。
所以精神层面的才是我们人类最应该追求的,物质很重要,但没有精神物质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物质只是精神的载体,我们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6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