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会有「宗教」和「信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宗教与信仰是有分别的. 宗教需有教理让教徒学习、倚靠以至运用
可说是包含了信仰. 信仰则不一定需要宗教作付托的对象. 宗教的定义是来自西方
Religon这个字亦是来自西方
有"回归到神"的意思. 根据这个定义
宗教需要有统领该教的教主
阐扬教理的经典
传播教理的教士(或僧人)
供教徒敬拜的对象和仪式. 因此儒家、道家思想可算是一种哲学而非宗教
奉行这种思想
接受其教化的人就是把这种哲学视为信仰. 除了哲可思想
中国人对天、道的敬愄
对天后、观音和一些地方神祇的膜拜都只算是信仰
而非宗教. 但这些民间信仰容易跟道教混淆. 道教是完全符合宗教的定义的. 对神的祟拜每个民族都有
这显示出人类自古以来都有一共同特性
就是一方面努力克服眼前困难
一方面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期望得到神明扶助
这些神明由原始信仰的山河草木之神发展到伟人能人得道成仙(神)
亦可反映出人们对人的力量和成就.的肯定
哈罗 ! 大大 我可以建议你去仁宝当铺哦!! 在中坜往桃园方向中华路二段 YKK对面 我也是去那里借的 店长很好商量 会给你方便的 保密 利息也很低 !服务态度也很亲切 我也是我朋友介绍我去那的 而且她们在网路上的评价也很好哦 你可以去网路上搜寻 仁宝当铺 他们很专业 过件率也很高 评估完你的条件马上放款 事后你有什么问题 打过去给他们 他们都会尽量配合你 你可以去了解看看 !祝你好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什么是宗教」的问题莫衷一是。由于这一问题没有能很好解决,就引出了许多相关的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在众多有争议的问题中,中国传统的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的问题颇为引人注目。因此,本文以直探根源的方式对宗教的规定性加以探讨,力图准确、全面揭示宗教的本质特点。本文的探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回顾关于宗教的种种异说,为拨乱反正进行铺垫;第二步,对「宗教」一词进行考察,为树立正见创造条件;第三步,对宗教进行严格的界定,揭示宗教的本质特点。通过本文的探讨,作者认为,宗教必须具足七个要素,缺一不可:第一,必须以个体的身心、性命的修炼为核心;第二,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经常性的祭祀或礼拜活动;第三,最终目的必须是个体身心、性命的完善与超越;第四,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志同道合者;第五,必须有完善或相对完善的礼仪规范与修行实践体系;第六,必须有一定的具体的修炼场所与机构;第七,必须有公认的唯一的教主。 二 对「宗教」一词的考察 作为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宗教」的定义应该而且也必须具有一目了然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作为对宗教的质的表述,应当做到使人看了那个表述之后就能够明确意识到那就是宗教,只能是宗教,而不能有所怀疑。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宗教呢? 我认为,既然人们用了「宗教」这个词,就必然有用它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是什么呢?这个理由就是「宗教」一词的涵义,而其它的一切相关内容都是由此涵义引发开来的。 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宗教」一词并不是来源于佛教典籍,而是来自于拉丁文「religare」或「religio」。「religare」是联系的意思,而「religio」则是敬神的意思,二者都同人的信仰活动有关。具有这一内涵的词汇,英文的写法是「religion」。这一词汇,日本人以「宗教」译之,而中国学者则从日本照搬过来,从而使「宗教」一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推想起来,从日本照搬过来的「宗教」一词当与禅宗的用法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应是全部的联系。这可以有两方面的理由:其一,唐代以来的日本国民都有信仰佛教的传统,而禅宗在日本的影响又是举足轻重的;其二,日文中有大量的汉字,那些汉字基本上对汉字的古义保留得相当完整。这就是说,日本人用「宗教」这个译名的时候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佛教和汉字字义的影响。因此,要弄清什么是宗教的问题,就不能不回顾一下古文中的「宗」和「教」的相关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宗」的本义是尊祖庙。《说文解字》说:「宗,尊祖庙也。从『□』,从『示』。」它的基本用法是祭祀。《正字通‧□部》说:「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国语‧鲁语上》说:「凡禘、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它的基本内涵是尊崇。《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的「宗」,汉代郑玄的笺说:「宗,尊也。」在古代,人们尊崇的对象通常是祖先或社稷之神,这也叫「宗」。《左传‧成公三年》「使嗣宗职」的「宗」,杜预就注释说:「嗣其祖宗之位职。」所以,自古以来,「宗」都是同一定形式的信仰和祭祀活动相联系的。 那么「教」呢? 「教」的本义是教化。《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支』,从『孝』。」《乐记》「广乐以成其教」的「教」,唐代孔颖达的疏文说:「谓:宽广乐之义理,以成就其政教之事也。」「教」的基本用法是教育。《礼记‧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后来,由此又引申出了「学派」或「教派」的用法。不过,不论是什么学派和教派,它的基本内涵都离不开「练习」。《吕氏春秋‧简选》「统率士民,欲其教也」的「教」,王维《燕支行》「教战须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的「教」,其实都是练习的意思。而要练习,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可见,古代的「教」总是同一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思想原则相联系的,离开了一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思想原则就没有所谓的「教」。 三 宗教的界定 在考察了「宗教」一词的产生和内涵的演化之后,对宗教进行准确的界定也就有了必要的条件。不过,这只是必要的条件,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被视为是宗教的存在体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在当今世界上,全球的宗教信徒大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5],而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可谓五花八门。这里面既有地区性、民族性的宗教,诸如犹太教、神道教、道教、印度教等等,又不乏世界性的宗教,像佛教、基督教、 *** 教等等。所谓的地区性、民族性的宗教,只是就其信众的民族成分和传播的地域范围而言的,是相对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世界性而言的,完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表示不同宗教间有什么完全不同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必对各个宗教进行逐一的探讨,而只需择其一二来加以扼要说明。 这三大世界性宗教,据认为,佛教徒「约占世界宗教徒总人口的6.2%」[6], *** 教徒「约占宗教徒总人口的17.1%」[7],基督教徒「占世界宗教徒总人口的32.4%」[8],三者的信徒占到了全球宗教徒总数的55.7%,足见其影响的巨大和深远。人们在对这些宗教的实际进行考察之后发现,所有被公认为是宗教的存在体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包括:具体宗教内的共同信仰和理想,具体宗教内的共同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具体宗教内的教团组织,等等。具体说来,佛教信仰的是三宝,教主是释迦牟尼佛,尊崇的是一切佛、法、僧三宝,遵守的是五戒十善,建立是以比丘僧为核心的寺院活动体系,追求的是成佛与解脱; *** 教信仰的是 *** ,教主是 *** ,尊崇的是 *** 、天使、经典和先知,必须奉行的是证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等五功,建立的是以政权为依托而以 *** 寺为纽带的全民族信仰体系,追求的是能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进入天国;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教主是耶稣,尊崇的是上帝、耶稣和马利亚,遵守的是主日礼拜制度,建立的是以圣职人员为核心的教会信仰体系,追求的是通过知罪和赎罪而回到上帝的身边,回到天堂之中。许多人认为,凡是有相同或类似于这些表现的就是宗教。 然而,事实却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这仅仅是对宗教的一些表现形式的概括,并不是对宗教的本质特征的说明,具有相同或类似表现的往往还有人们所公认的宗教以外的东西。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体系就具有相当类似的表现,它有自己的理想王国,有自己的创始人,有自己一贯的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有自己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有自己的批评、自我批评制度,等等,但是并没有人会把它真的当作宗教来看待。 由于对宗教作这样的理解非常粗浅,并不能真正揭示宗教的本质特点,有人就在此基础上加上「神」的因素,以为这样能够对宗教进行比较准确的把握。比如,旧版《辞源》将宗教描述为:「以神道设教而设立戒约,使人崇拜信仰者也。」对此,季羡林先生就理解为:「虽不中,不远矣。……这里面包括著宗教的四个条件:一要有神;二要有戒约;三要有机构或组织;四要有信徒崇拜信仰。」[9]季先生所理解的「宗教的四个条件」只是比前者增加了神的因素,以此来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然而我认为,即使考虑了神的因素,也是不恰当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神是具有主宰力量的,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而这样的神在佛教中却是不存在的。佛教的体系中虽然有很多关于神、仙、鬼、怪的记载,但其中所有的神、仙、鬼、怪都没有主宰的力量,他们自身也都是同我们人一样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他们连自身的命运都还没有把握,又怎么能主宰别人呢?如果必须有主宰的神才是宗教,佛教就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可事实呢?事实上,人们都认为佛教是宗教,是非常有影响的世界性的宗教。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宗教呢? 道教伍柳派创始人之一的伍守阳的著作《仙佛合宗》中有一篇邓徽绩所作叙,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说:「三教之所以为教,无非此身心性命而已。」我认为,这个论断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对我们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特点来说尤其如此。 根据我们对有关「宗教」之异说的回顾和「宗教」一词的考察,结合人们公认的宗教的实际,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的宗教,其实不过是同一定形式的祭祀或礼拜活动有关的以解决个体的身心性命问题为核心、以一定形式的身心性命的完善和超越为最高目标的有着共同或相近理念的人群所组成的具体的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之礼仪规范体系与道德修炼准则的组织总和的称谓。不管这种具体的组织总和内有多少宗派,都不可避免地会尊崇一个公认的创始人,比如释迦牟尼佛、 *** 等等。虽然它的中心点是个人,但独木不成林,只有符合这个具体的组织总和的种种规定性的才是宗教。换句话说,只有具足以下七个要素的才是宗教:第一,必须以个体的身心、性命的修炼为核心;第二,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经常性的祭祀或礼拜活动;第三,最终目的必须是个体身心、性命的完善与超越;第四,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志同道合者;第五,必须有完善或相对完善的礼仪规范与修行实践体系;第六,必须有一定的具体的修炼场所与机构;第七,必须有公认的唯一的教主。
可说是包含了信仰. 信仰则不一定需要宗教作付托的对象. 宗教的定义是来自西方
Religon这个字亦是来自西方
有"回归到神"的意思. 根据这个定义
宗教需要有统领该教的教主
阐扬教理的经典
传播教理的教士(或僧人)
供教徒敬拜的对象和仪式. 因此儒家、道家思想可算是一种哲学而非宗教
奉行这种思想
接受其教化的人就是把这种哲学视为信仰. 除了哲可思想
中国人对天、道的敬愄
对天后、观音和一些地方神祇的膜拜都只算是信仰
而非宗教. 但这些民间信仰容易跟道教混淆. 道教是完全符合宗教的定义的. 对神的祟拜每个民族都有
这显示出人类自古以来都有一共同特性
就是一方面努力克服眼前困难
一方面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期望得到神明扶助
这些神明由原始信仰的山河草木之神发展到伟人能人得道成仙(神)
亦可反映出人们对人的力量和成就.的肯定
哈罗 ! 大大 我可以建议你去仁宝当铺哦!! 在中坜往桃园方向中华路二段 YKK对面 我也是去那里借的 店长很好商量 会给你方便的 保密 利息也很低 !服务态度也很亲切 我也是我朋友介绍我去那的 而且她们在网路上的评价也很好哦 你可以去网路上搜寻 仁宝当铺 他们很专业 过件率也很高 评估完你的条件马上放款 事后你有什么问题 打过去给他们 他们都会尽量配合你 你可以去了解看看 !祝你好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什么是宗教」的问题莫衷一是。由于这一问题没有能很好解决,就引出了许多相关的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在众多有争议的问题中,中国传统的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的问题颇为引人注目。因此,本文以直探根源的方式对宗教的规定性加以探讨,力图准确、全面揭示宗教的本质特点。本文的探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回顾关于宗教的种种异说,为拨乱反正进行铺垫;第二步,对「宗教」一词进行考察,为树立正见创造条件;第三步,对宗教进行严格的界定,揭示宗教的本质特点。通过本文的探讨,作者认为,宗教必须具足七个要素,缺一不可:第一,必须以个体的身心、性命的修炼为核心;第二,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经常性的祭祀或礼拜活动;第三,最终目的必须是个体身心、性命的完善与超越;第四,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志同道合者;第五,必须有完善或相对完善的礼仪规范与修行实践体系;第六,必须有一定的具体的修炼场所与机构;第七,必须有公认的唯一的教主。 二 对「宗教」一词的考察 作为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宗教」的定义应该而且也必须具有一目了然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作为对宗教的质的表述,应当做到使人看了那个表述之后就能够明确意识到那就是宗教,只能是宗教,而不能有所怀疑。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宗教呢? 我认为,既然人们用了「宗教」这个词,就必然有用它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是什么呢?这个理由就是「宗教」一词的涵义,而其它的一切相关内容都是由此涵义引发开来的。 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宗教」一词并不是来源于佛教典籍,而是来自于拉丁文「religare」或「religio」。「religare」是联系的意思,而「religio」则是敬神的意思,二者都同人的信仰活动有关。具有这一内涵的词汇,英文的写法是「religion」。这一词汇,日本人以「宗教」译之,而中国学者则从日本照搬过来,从而使「宗教」一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推想起来,从日本照搬过来的「宗教」一词当与禅宗的用法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应是全部的联系。这可以有两方面的理由:其一,唐代以来的日本国民都有信仰佛教的传统,而禅宗在日本的影响又是举足轻重的;其二,日文中有大量的汉字,那些汉字基本上对汉字的古义保留得相当完整。这就是说,日本人用「宗教」这个译名的时候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佛教和汉字字义的影响。因此,要弄清什么是宗教的问题,就不能不回顾一下古文中的「宗」和「教」的相关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宗」的本义是尊祖庙。《说文解字》说:「宗,尊祖庙也。从『□』,从『示』。」它的基本用法是祭祀。《正字通‧□部》说:「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国语‧鲁语上》说:「凡禘、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它的基本内涵是尊崇。《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的「宗」,汉代郑玄的笺说:「宗,尊也。」在古代,人们尊崇的对象通常是祖先或社稷之神,这也叫「宗」。《左传‧成公三年》「使嗣宗职」的「宗」,杜预就注释说:「嗣其祖宗之位职。」所以,自古以来,「宗」都是同一定形式的信仰和祭祀活动相联系的。 那么「教」呢? 「教」的本义是教化。《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支』,从『孝』。」《乐记》「广乐以成其教」的「教」,唐代孔颖达的疏文说:「谓:宽广乐之义理,以成就其政教之事也。」「教」的基本用法是教育。《礼记‧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后来,由此又引申出了「学派」或「教派」的用法。不过,不论是什么学派和教派,它的基本内涵都离不开「练习」。《吕氏春秋‧简选》「统率士民,欲其教也」的「教」,王维《燕支行》「教战须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的「教」,其实都是练习的意思。而要练习,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可见,古代的「教」总是同一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思想原则相联系的,离开了一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思想原则就没有所谓的「教」。 三 宗教的界定 在考察了「宗教」一词的产生和内涵的演化之后,对宗教进行准确的界定也就有了必要的条件。不过,这只是必要的条件,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被视为是宗教的存在体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在当今世界上,全球的宗教信徒大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5],而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可谓五花八门。这里面既有地区性、民族性的宗教,诸如犹太教、神道教、道教、印度教等等,又不乏世界性的宗教,像佛教、基督教、 *** 教等等。所谓的地区性、民族性的宗教,只是就其信众的民族成分和传播的地域范围而言的,是相对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世界性而言的,完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表示不同宗教间有什么完全不同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必对各个宗教进行逐一的探讨,而只需择其一二来加以扼要说明。 这三大世界性宗教,据认为,佛教徒「约占世界宗教徒总人口的6.2%」[6], *** 教徒「约占宗教徒总人口的17.1%」[7],基督教徒「占世界宗教徒总人口的32.4%」[8],三者的信徒占到了全球宗教徒总数的55.7%,足见其影响的巨大和深远。人们在对这些宗教的实际进行考察之后发现,所有被公认为是宗教的存在体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包括:具体宗教内的共同信仰和理想,具体宗教内的共同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具体宗教内的教团组织,等等。具体说来,佛教信仰的是三宝,教主是释迦牟尼佛,尊崇的是一切佛、法、僧三宝,遵守的是五戒十善,建立是以比丘僧为核心的寺院活动体系,追求的是成佛与解脱; *** 教信仰的是 *** ,教主是 *** ,尊崇的是 *** 、天使、经典和先知,必须奉行的是证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等五功,建立的是以政权为依托而以 *** 寺为纽带的全民族信仰体系,追求的是能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进入天国;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教主是耶稣,尊崇的是上帝、耶稣和马利亚,遵守的是主日礼拜制度,建立的是以圣职人员为核心的教会信仰体系,追求的是通过知罪和赎罪而回到上帝的身边,回到天堂之中。许多人认为,凡是有相同或类似于这些表现的就是宗教。 然而,事实却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这仅仅是对宗教的一些表现形式的概括,并不是对宗教的本质特征的说明,具有相同或类似表现的往往还有人们所公认的宗教以外的东西。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体系就具有相当类似的表现,它有自己的理想王国,有自己的创始人,有自己一贯的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有自己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有自己的批评、自我批评制度,等等,但是并没有人会把它真的当作宗教来看待。 由于对宗教作这样的理解非常粗浅,并不能真正揭示宗教的本质特点,有人就在此基础上加上「神」的因素,以为这样能够对宗教进行比较准确的把握。比如,旧版《辞源》将宗教描述为:「以神道设教而设立戒约,使人崇拜信仰者也。」对此,季羡林先生就理解为:「虽不中,不远矣。……这里面包括著宗教的四个条件:一要有神;二要有戒约;三要有机构或组织;四要有信徒崇拜信仰。」[9]季先生所理解的「宗教的四个条件」只是比前者增加了神的因素,以此来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然而我认为,即使考虑了神的因素,也是不恰当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神是具有主宰力量的,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而这样的神在佛教中却是不存在的。佛教的体系中虽然有很多关于神、仙、鬼、怪的记载,但其中所有的神、仙、鬼、怪都没有主宰的力量,他们自身也都是同我们人一样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他们连自身的命运都还没有把握,又怎么能主宰别人呢?如果必须有主宰的神才是宗教,佛教就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可事实呢?事实上,人们都认为佛教是宗教,是非常有影响的世界性的宗教。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宗教呢? 道教伍柳派创始人之一的伍守阳的著作《仙佛合宗》中有一篇邓徽绩所作叙,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说:「三教之所以为教,无非此身心性命而已。」我认为,这个论断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对我们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特点来说尤其如此。 根据我们对有关「宗教」之异说的回顾和「宗教」一词的考察,结合人们公认的宗教的实际,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的宗教,其实不过是同一定形式的祭祀或礼拜活动有关的以解决个体的身心性命问题为核心、以一定形式的身心性命的完善和超越为最高目标的有着共同或相近理念的人群所组成的具体的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之礼仪规范体系与道德修炼准则的组织总和的称谓。不管这种具体的组织总和内有多少宗派,都不可避免地会尊崇一个公认的创始人,比如释迦牟尼佛、 *** 等等。虽然它的中心点是个人,但独木不成林,只有符合这个具体的组织总和的种种规定性的才是宗教。换句话说,只有具足以下七个要素的才是宗教:第一,必须以个体的身心、性命的修炼为核心;第二,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经常性的祭祀或礼拜活动;第三,最终目的必须是个体身心、性命的完善与超越;第四,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志同道合者;第五,必须有完善或相对完善的礼仪规范与修行实践体系;第六,必须有一定的具体的修炼场所与机构;第七,必须有公认的唯一的教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