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请进

请教下,什么是真乐。讲白一点就是说什么是真的快乐?楼下的你讲的太不明白了,无为?快乐?能连到一起吗?... 请教下,什么是真乐。讲白一点就是说什么是真的快乐?
楼下的你讲的太不明白了,无为?快乐?能连到一起吗?
展开
 我来答
加内沙
2008-03-04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40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52万
展开全部
在佛教观念来说,这世界的任何快乐都只是短暂的快乐,这个本质称为‘空’,意思就是不可能永恒的存在。真正的快乐只有涅磐。

涅盘(梵nirva^n!a,巴nibba^na,藏mya-n%an-las-h!das-pa、myan%-h!das)
〔涅盘的语义及其内容〕涅盘原是印度语,具称涅盘那,也被译做泥洹或抳缚南。它的意义,是包括了灭、寂、寂灭、寂静、灭度,而玄奘译为圆寂。在印度的原语应用上,是指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如灯火息灭了称为‘灯焰涅盘’(见《俱舍论》卷六)。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词做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论》列举异教五种现法涅盘论,即以现世五欲的快乐与得四禅定为涅盘;此外也见于婆罗门教以修持达到梵我合一或死后生到梵天,称为‘梵涅盘’;可知‘涅盘’不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唯 ‘涅盘’这名词一出现在佛教经典上来,便给它以新的内容,到现在差不多变成佛教特有而庄严的名词了。

涅盘也同般若一样,它的内容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在《大般涅盘经》中举二十五种、《四谛论》举六十六种的异名,一般经论中所常见到的无为、真谛、彼岸、无坏、无动、无忧、无垢、不生、解脱、无畏、安稳、无上、吉祥、无戏论、无诤,以至真如、实相、如来藏、法身等等,都是涅盘的异名。

有人以为死即是涅盘,这是错误的。《胜鬘经》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盘’;如果死就是涅盘的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涅盘应是死在成道的时候了,可是菩提树下证涅盘时与死是无关的。菩提之与涅盘,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时而没有先后,故涅盘不应指为死;在严格的译师称圣者之死是译做‘般涅盘 ’,般是‘全无残余’的意思,故般涅盘的意义是近于阿罗汉最后身心俱灭的无余涅盘,显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树下或声闻人现生所证得的‘现法涅盘’有所区别。把死叫做涅盘,是有伤害这个庄严的名称的。

涅盘具有‘灭’义,指的是消灭烦恼灾患,《杂阿含经》卷十八说(大正2·126b)∶‘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五以‘无苦义’名涅盘。这说明灭是以消灭烦恼与苦为义;烦恼与苦消灭,就会出现寂静、安稳、快乐的境界。小乘的、大乘的两种涅盘经,都非常重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首偈,寂灭的法喜充满的生活,不仅是小乘声闻也是大乘菩萨精神生活营养上所必需的东西。唯小乘声闻与大乘菩萨的智力有所不同,在寂灭的含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也即是涅盘的内容上划分消极的与积极的鲜明升线。如《俱舍论》卷六引灯焰涅盘,喻佛陀所证的涅盘‘心解脱亦尔’,并说(大正29·35a)∶‘如灯涅盘,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但在大乘《涅盘经》卷六则否定这种说法,谓(大正12·402a)∶‘若言如来入于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卷四并说(大正12·390a)∶‘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因为小乘声闻唯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相,体达我空得我空智,灭苦灭烦恼灭业,体现了缘生法上的我空理,但执缘生法的法体是实有,畏惧生死,厌离众生,耽寂灭理为涅盘,结果是灰身灭智堕入顽空中去,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精神。大乘菩萨是根据佛陀的菩提涅盘,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性;体达我法皆空得我空法空的二空智,了苦即法身,烦恼即菩提,业即解脱,无苦无烦恼无业可灭,体现缘生法的中道实相,故能不厌生死,不欣涅盘,但为饶益众生,广作佛事,故于人生社会是发挥了积极的精神。以谈涅盘为中心的大乘《般涅盘经》,说涅盘具足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具足常、乐、我、净的四德,具足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如甜酥之具八味的八德;于是涅盘之体已不落于寂灭的顽空,而涅盘是以实相或法身为体,起有生命的无穷尽的作用了。清凉释涅盘——圆寂之义曰(卍续11·157下)∶‘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理,妙绝相累曰寂’(《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五十二)。表达出涅盘是具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涅盘〕四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缘生论的基本论据,它是阐示出‘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时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辩证的原则性理论,而后来发展为大乘小乘论部的各种缘起论。但佛陀的缘生论也不只是停止在认识的理论上,小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理论,总结出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做为实践生活的鉴定;大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理论,总结出诸法一实相印,做为实践生活的鉴定。寂静,是小乘涅盘之体,大乘的涅盘之体则是实相,然而客观缘生法的生、异、灭的规律,是法尔如是,平等普遍,唯由小乘人与大乘人的根性上的差别,主观智力的浅深,使所证之涅盘也有所不同。小乘声闻,是停留在缘生法的现象生灭无常相上而起畏惧,但求个己的灰身泯智以求寂灭;大乘菩萨透过缘生法的现象掌握到它的真实相,把法尔的生异灭相统一于变者不变的规律性中,了知无生死可出,无涅盘可证,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染污与清净不二,众生与诸佛不二,同一实相印之所印故。

由于小乘声闻以灭尽生死为涅盘,在解脱轮回生死到生死灭尽的涅盘过程中,分涅盘为两个阶段∶一曰有余依涅盘,二曰无余依涅盘。前者是以我空智斩断生死轮回的牵引炼索——烦恼与业,心得寂灭曰涅盘,但这个由过去有漏业力所牵引的肉体尚未消灭,残余之身依仍在,曰有余依;到了这个残余的躯体也死亡,身心俱归寂灭,未来的生死永灭,曰无余依涅盘。在阿含经典中说明声闻两种涅盘的颇多,但以《本事经》卷三说得最简要,现节录经文如下(大正17·677b、 678a)∶
‘涅盘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盘界,二者无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与比丘同)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中略)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盘。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中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

经文指出两种涅盘皆以‘诸漏已尽’的寂灭为体。但前者诸根的身依还存在,饥时要吃,寒时要穿,四大不调时也要发生疾病;唯由于烦恼之漏已尽,六根门头所反映的种种好丑境界,只是可厌弃的法有的扰扰之相,更不会起执着爱憎之心,这正是显出现证涅盘生活的境界;可是残余的身依尚存在,故称‘未般涅盘’,所谓 ‘子缚已断,果缚犹存’,曰有余依涅盘。至于无余依涅盘与前者所区别的,是在‘彼于今时’寿命已尽,肉体消灭,现在的身受心受的牵引因已断,对于未来更 ‘不复希望,皆永尽灭’,达到了灰身泯智的境界,曰无余依涅盘。《成实论》卷十三说(大正32·345b)∶‘得有余泥泹,则垢心灭;得无余泥洹,则无垢心灭。’这样的无余依涅盘,直是身、心、智都灭的境界。虽然《本事经》指示出无余依涅盘界不是完全归之于无有,尚有个‘清净无戏体’在,而这个清净无戏体毕竟是什么状态的?却用遮诠的表现法,‘不可谓有,(中略)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殊令人有难以捉摸之处。在《大般涅盘经》卷四也有形容无余依涅盘境界说(大正12·627c)∶‘譬如热铁,槌打星流,散已寻灭,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己度淫欲,诸有淤泥,得无动处,不知所至。’但是要知道佛教运用的语言是爱用遮诠的表现法,爱用非、无、灭、空等字眼,从否定的反面来肯定它的正面;阿罗汉无余依涅盘的清净无戏论体,绝不是等于龟毛兔角毕竟无的东西;因为涅盘的境界不属于理论的问题,而是唯实证体验者精神上的生活境界。因为阿罗汉以我空智证入涅盘的境界,一方面解脱了由烦恼、业所招的有漏生命,同时也就是得到非烦恼、业的无漏生命。可是这无漏生命——清净无戏论体,已超越过烦恼、业的意识所能认识或经验的境界。《中阿含》二一0经说,苦乐以不苦不乐为对,不苦不乐以无明为对,无明以明对,明对涅盘,涅盘则无对。也即是《俱舍论》卷六说的(大正29·34c)∶‘此极寂静,此极美妙。谓舍诸依及一切爱,尽离染灭名为涅盘。’昔跋迦梨比丘死,佛说他因为已证入无余依涅盘,恶魔已不能再找到他所往之处了;也是证明这个无对的道理和事实。

在声闻乘二种涅盘中主要的是现证的有余依涅盘,而无余依涅盘不过是到了残余的身依灰尽——死,加上一个名称罢了。所以死,毕竟无关紧要的,‘寂灭为乐’的境界是要求在生前证得的,南传巴利语藏经的《如是语》(即汉译的《本事经》)上座偈有∶‘实极安乐,佛说涅盘;无贪无愁,安隐苦灭。’以及‘我依安乐,得此安乐’的饱餐法味的生活境界。

但声闻人所证的涅盘,毕竟是个人享受的法味与安乐的境界;对诠释涅盘生活用语方面,也多属遮诠,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意义。到了大乘佛教,对于诠释涅盘问题上的用语,遮诠与表诠并用,而表诠的表现法运用更广。因为大乘佛教的生命源泉的般若智,是从空到不空;空,就是对缘生法上空去有见、无见,空去生死见、涅盘见,空去众生见、佛陀见,统一于不二的一实相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不空的肯定。于是说涅盘时无一法不是涅盘,涅盘即实相故,生死即涅盘故。觉悟这个道理,就是成佛证涅盘;不觉悟这个道理,就是凡夫落生死,但虽落于生死的凡夫,这个法尔道理并没有失去。在凡夫不失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性净涅盘’,《三无性论》名之为‘本有’;在佛陀觉悟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方便净涅盘’,《三无性论》名之为‘始有’。《成唯识论》说四种涅盘中称本有的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称始有的为‘无住处涅盘’。论文释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云(大正 31·55b)∶‘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释无住处涅盘云(大正31·55b)∶‘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依据以上的论典,自性清净涅盘,是指‘佛如、众生如’的法尔真实如是之理,可是未觉悟的凡夫毕竟不能称为佛陀,好像地下未被开发的矿藏,虽然是财富,但还不能为人民所享用,天台家称之为未有庄严过的素法身,到了证得无住处涅盘,才能亲自受用涅盘的境界,发起无穷的妙用,好像已开发的矿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实有财富,真正得到享受,天台家称之为庄严了的法身。前者是属于理论的,是指出实践的方向;后者是实践着的生活,充实了证实了涅盘的理论。故涅盘论到了大乘佛教,才有了真实的着落,表现出富有朝气的积极精神,像‘大悲般若常所辅翼’,‘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的明确而生动的语句,扫除了小乘佛教关于涅盘遮诠表现法的那种暗昧的气氛。

〔大乘佛教的涅盘是生活实践的深刻契证〕

一个人要走远路时,为保护两足,是把道路上铺满皮革呢?还是只要两足穿上革靴呢?佛陀教人的方法是叫穿上革靴。证入无住处涅盘的智慧,就是穿上革靴,两足便能走任何不平的生死道路。《大智度论》卷九十六说(大正25·729b)∶‘一切法不可尽坏,但离其邪忆想,一切法自离。’故涅盘之寂灭,是转变义,即转变邪忆想而成为般若智,则一切法皆是实相,生死险道顿成涅盘的坦途,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生生活,更没有涅盘可证。故大乘佛教的涅盘,是以生活实践为中心,离开人间无生可度,离开人间无佛可成。《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说(大正16·599a)∶‘非于生死外有涅盘,非于涅盘外有生死;生相涅盘无相违相。如生死涅盘,一切法亦如是,是名无二相。’《思益梵天问经》说(大正15·36c)∶‘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盘;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盘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盘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盘。’

学佛人应该照顾自己脚跟,从实际生活中体味涅盘境界,于缘生法上烙着实相法印,才能触处即真,头头是道。(慧风)
gehongxi777
2008-03-10 · TA获得超过2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什么是真乐?要了知万事万物的一切外境都无实有性,了知我们是生活在意识形态当中,我们之所以常常不快乐,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念头(意识)是刹那生灭的,如果你能了知念头的本性无来无去,念头就会消失,爱执与怨恨永远都不能扰乱你的心,烦恼和痛苦会自行瓦解,心也不会再有欺骗你的力量了,我们是常常以自己的好恶为取舍标准外境才会出现了差别.好像你无论做的梦有多痛苦,多难忍,当你醒来时都不在会在意,因为你醒来就认知梦境是假的,不是实有的,所以你才不会被梦境所欺骗,所困扰,当你修过密宗的大圆满心性次第时你就会了解我所说的了.另外楼上的认为无为才是真的快乐其实无为属于无记范畴,无记又会导致无明,无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数据魂
2008-03-04 · TA获得超过159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7万
展开全部
于一切法都无挂碍,无恐怖,没有妄想,知足常乐。

举个例吧
猪以脏泥为乐,蛆以屎为乐,有人乐杀,有人乐赌,有人乐食,种种分别,这些乐是不是你说的乐呢?
肯定不是,这些有分别的乐都不是真乐,真正的乐是成佛后,清虚无极之体,心得自在的终极解脱,见种种诸相,无所挂碍,终知一切皆是乐趣,而无分别,是故恒乐、真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嗡阿吽984c0
2008-03-04 · TA获得超过39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62万
展开全部
远离于相对的苦乐的乐是真乐 是绝待的乐
怎么说呢 这不太好懂 说起来也非常复杂
比如说 一是对二至九而说 拈一而其余九皆非 必对九而始显一 一也不离余九 盖离余九则一也不成立 任何一数 也不离余九 故一法现前 九法即联带而相对 此即明一法既举 百法即随之而起
所以平常所说的乐 必联带着苦同时现前
故既无乐受 也无受者 是名真乐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妙音觉心
2008-03-04 · TA获得超过99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
简单谈谈关于修学喜乐的小体会 阿弥陀佛
­
修行的喜乐很主要的是来源于 “进化”----生命境界不断提升的喜悦。
­
因为修学,戒,定,慧一点一滴的增长。你生命的层次,你的生命境界,不是一层不变,停滞不前的,它在
­
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向更稳定更微妙的生命境界提升。就举念佛念咒来说,在念念中,你的身心都在发生着转
­
变提升,你的生命都在“进化”中,念念都在提升你的生命层次,您的生命的体验,对存在的感悟,都在趋向
­
更广更高的境界。
­
这个进化提升的过程大多时候几乎是无限的。你若懂的,就极少会有感到无聊或者空虚的时候,而会惊叹生命
­
的美妙与不可思议。
­
除了“无限性”,修学的喜乐区别与世间五欲快乐另一个很大不同是,它是成良性循环的,相对而言,没有什
­
么副作用。
­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