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十大兵书是哪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被称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被称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译本。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4卷,失传1000余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11000余字,30篇。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吴子 战国吴起(?—前381年)撰,计二卷。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6篇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吴子》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韬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贯不祥,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
尉缭子 战国尉缭撰,计五卷。尉缭的身世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游说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为国尉,因此称尉缭;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善于军事韬略。《尉缭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如“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主张实行“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司马法 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穰苴姓田,齐景公时尊为大司马而改氏。《司马法》为齐威王时诸臣追辑而成,称为《司马兵法》。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组义,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的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论次军事攻守战取之法,颇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虎钤经 《虎钤经》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共120篇。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书注重实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七大军事著作。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宋神宗元丰时颁布列此7种兵书为武学。南宋初,宋朝政府曾指定这7部兵书为选拔军官的考试内容之一和入武学学生的必读书。自宋以后,“武经七书”遂成为古代军事著作的主要内容,一直沿袭到近代。
孙子兵法 见“十大兵书”。
吴子 见“十大兵书”。
司马法 见“十大兵书”。
六韬 见“十大兵书”。
黄石公三略 传为黄石公撰,计三卷。黄石公,又名圯上老人,身世不祥。据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一老人于圯桥上。老人给张良《太公兵法》1部,自称:13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13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一黄石。张良不忘老人知遇之恩,死后与黄石一起入葬。后世流传兵书《黄石公三略》,便传为黄石公撰。
尉缭子 见“十大兵书”。
李卫公问对 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别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撰,实际出自唐末宋初人之手,计三卷,记述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封卫国景武公)有关军事问答言论98次,1万余字。《李卫公问对》大抵采贞观遗事,附益《通典·兵典》而成,包括作战与训练等内容。对战争的攻守原则、阵形变换与兵力指挥等战术,以及军队教阅等问题,多有精辟论述。对于前人的军事理论,也有一些独到的解释,是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被称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译本。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4卷,失传1000余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11000余字,30篇。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吴子 战国吴起(?—前381年)撰,计二卷。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6篇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吴子》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韬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贯不祥,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
尉缭子 战国尉缭撰,计五卷。尉缭的身世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游说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为国尉,因此称尉缭;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善于军事韬略。《尉缭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如“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主张实行“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司马法 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穰苴姓田,齐景公时尊为大司马而改氏。《司马法》为齐威王时诸臣追辑而成,称为《司马兵法》。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组义,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的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论次军事攻守战取之法,颇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虎钤经 《虎钤经》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共120篇。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书注重实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七大军事著作。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宋神宗元丰时颁布列此7种兵书为武学。南宋初,宋朝政府曾指定这7部兵书为选拔军官的考试内容之一和入武学学生的必读书。自宋以后,“武经七书”遂成为古代军事著作的主要内容,一直沿袭到近代。
孙子兵法 见“十大兵书”。
吴子 见“十大兵书”。
司马法 见“十大兵书”。
六韬 见“十大兵书”。
黄石公三略 传为黄石公撰,计三卷。黄石公,又名圯上老人,身世不祥。据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一老人于圯桥上。老人给张良《太公兵法》1部,自称:13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13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一黄石。张良不忘老人知遇之恩,死后与黄石一起入葬。后世流传兵书《黄石公三略》,便传为黄石公撰。
尉缭子 见“十大兵书”。
李卫公问对 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别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撰,实际出自唐末宋初人之手,计三卷,记述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封卫国景武公)有关军事问答言论98次,1万余字。《李卫公问对》大抵采贞观遗事,附益《通典·兵典》而成,包括作战与训练等内容。对战争的攻守原则、阵形变换与兵力指挥等战术,以及军队教阅等问题,多有精辟论述。对于前人的军事理论,也有一些独到的解释,是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八十二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省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四十八篇,今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六篇,都系后人所托,有英、日、法、俄等译本。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大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是战国时的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所作,共三十一篇,今存有五卷,共二十四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令上、兵令下。《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一百五十篇,今令术仅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十卷。《四库全书》收录了八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二十卷,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主要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十卷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十八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或问篇》作为总序,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九卷、附杂集六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姐妹篇。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省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四十八篇,今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六篇,都系后人所托,有英、日、法、俄等译本。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大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是战国时的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所作,共三十一篇,今存有五卷,共二十四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令上、兵令下。《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一百五十篇,今令术仅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十卷。《四库全书》收录了八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二十卷,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主要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十卷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十八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或问篇》作为总序,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九卷、附杂集六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姐妹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孙子兵法》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著,共80篇,图9卷,今存13篇。
2.《孙膑兵法》 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著。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3.《吴子》 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
4.《六韬》 传说为周代吕尚(姜太公)作,现存6卷。
5.《尉缭子》 传说为战国尉缭所著,共31篇,今有5卷,共24篇。
6.《司马法》 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现存5卷,共150篇。
7.《太白阴经》 由唐代李筌撰写,10卷。
8.《虎钤经》 由宋代许洞撰写,共20卷120篇。
9.《纪效新书》 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18卷。
10.《练兵实纪》 由戚继光撰写,9卷正集,附杂集6卷。
2.《孙膑兵法》 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著。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3.《吴子》 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
4.《六韬》 传说为周代吕尚(姜太公)作,现存6卷。
5.《尉缭子》 传说为战国尉缭所著,共31篇,今有5卷,共24篇。
6.《司马法》 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现存5卷,共150篇。
7.《太白阴经》 由唐代李筌撰写,10卷。
8.《虎钤经》 由宋代许洞撰写,共20卷120篇。
9.《纪效新书》 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18卷。
10.《练兵实纪》 由戚继光撰写,9卷正集,附杂集6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