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育改革的今天,进入独生子女年代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污言秽语,以及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一、要从小节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不少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乱扔,乱写乱画。回到家里依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二、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但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三、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我们低年级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课堂表现好的同学;卫生表现好的同学;和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让他们在评比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中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他们也会努力遵守纪律,希望被老师表扬,也成为榜样,让他们时时处处向榜样学习,带动这些学生。要发挥好班长、组长、小小组长的带头和核心作用。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科任老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充分利用晨会进行养成教育,并让学生经常反省,谈自己哪些行为附合常规要求,哪些行为违反常规要求。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师为生先,心系学生。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模范和学习的榜样。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开学的时候,班上的清洁工具的摆放总是乱糟糟、东倒西歪的。我反复强调,甚至发了几次火仍然没有明显的效果,情况时好时坏。后来,在一堂语文课的最后几分钟里,学生在埋头做作业,我就在后面的角落里整理卫生角。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希望小朋友们尽可能地放好清洁工具。”当时,全班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转过头去看。第二天早上,工具摆放得很整齐、到位。我大力地表扬了几位做值日的学生。后来,卫生角地整理一直都比较规范,偶尔也有不太好的时候,我就亲自动手捡一捡,理一理。再后来,我一伸手,就会有学生上来帮忙。从这件事我看到,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示范,更是一种提醒,一种鞭策,一种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遵守。当老师完成得很好,学生也就没有什么借口可找了。地上扔的纸团,可以随口叫一个学生捡,其他学生也许会无动于衷;如果老师弯腰拾起,周围的学生或许也会低头看看自己的周围;我们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守时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起身要看座,我们离开后的座位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求学生不说脏话,我们所说的话是不是都是文明语?当然应为年龄、身份的差异,不可能说所有的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共同遵守,比如着装、服饰等。这一点学生也很清楚,但他们总是喜欢去问“为什么?”我想这不会是学生的刁难吧,更多的可能是他们观察、亲近老师的一种表现。这时候,如果我们简单地用“我可以,你就不可以”来回答,明显地将学生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不妨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符号;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表现”来解释,既承认不同,又尊重规则,我想我们的学生是愿意接受我们的回答的。当然对一些明显带有挑衅意味的发难,我们态度坚决地给予回击。总之,学生就是一面镜子,他们最亲近的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映照在他们的心里,外化在行动中。 五、以情动人,以爱育人,内感外化,养成习惯。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制和自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情感而非规则。我们追求的效果不应该仅仅是学生被动地遵守这些规章条例,而应该是主动地维护、尊重这些制度。我们经常问学生“你们会踢家里的门吗?那为什么要踢教室的门?”我想除了学生某些习惯需要纠正、完善之外,还有一个因素:“爱”。我们要学生爱惜公物,没有“爱”哪来的珍惜?他爱自己的家,所以愿意保护好它,他不爱或者说不够爱这个班,所以没有这种意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做这样一个推论:他不愿意向老师问好,是不是不够爱这个老师?他在校园里乱吐乱扔,是不是不够爱这个学校?他对同学不友善,是不是不认同这位同学?那么唤起学生潜在的爱心,也许会对我们解决诸如这类的问题有所帮助。怎样唤起这种爱心,教师的表达就非常关键。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许就是爱的传递。我想我们教的都是善良的学生,每一位学生的心里都有最柔弱的一角,我相信当我们的教育抵达这个角落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爱心唤起爱心,用情感约束行为,用行为形成习惯,用习惯引导成功。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是教师、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应该是家长关注的要点之一。所以我们不要孤军奋战,要联合家长、社会的力量“团结抗战”;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不是朝发夕至的事情,我们不要想着“速战速决”,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学生的坚持来源于我们的坚持,而共同的坚持就能带来成功。只要我们的教育能够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我们就会看到“花重锦官城”的盛景。
推荐于2017-09-2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近年来,国内众多的实验群体分别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养成教育的研究对深化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进行了更为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对于提高养成教育的科学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一、从基础抓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校可以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标。并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明确行为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几年来,我市在探索小学养成教育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一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工整。二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打扫班级卫生,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讲究公共场所卫生,爱护公物。三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四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
二、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强化教师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师,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体现社会的育人作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学生本身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
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一、从基础抓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校可以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标。并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明确行为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几年来,我市在探索小学养成教育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一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工整。二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打扫班级卫生,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讲究公共场所卫生,爱护公物。三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四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
二、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强化教师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师,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体现社会的育人作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学生本身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
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