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什么意思啊?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出自《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
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扩展资料:
解读: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孔子提出的臣事君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本人一生坚守的为官之道。所谓“以道事君”,是指以君臣之礼为准绳,来侍奉君王。
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不主张臣对君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讲得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孔子首先对君提出了要求。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在回答鲁定公关于有没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问题时。
孔子批评了那种以无人违抗自己为乐的思想,认为君王说错话也无人敢于批评,就可能“一言丧邦”。孔子同时也对臣提出了要求,就是要"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当季子然问,子路和冉有是不是一切顺从君主的人时,孔子非常肯定地告诉他:如果让他们去做弑父弑君这样大逆不道的事,他们是不会听从的。
出仕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孔子从不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一味贪图功名利禄去做官。
阳货见孔子的故事(《论语·阳货》),典型地说明了孔子立身处世,对待进退去留的态度。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
“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弃官而去的故事(《论语·微子》),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为官之道。
相关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