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基础心理学
1980年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成为国务院首批恢复招生的硕士授权单位,基础心理学专业在1991年被山东师范大学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内隐社会认知是属于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认知的范畴,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Greenwald & Banaji(1995)首先总结了大量关于无意识的社会行为的研究,借鉴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明确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并指出了研究方法对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态度、自尊、刻板印象、自我概念等众多领域,而且其研究方法注重间接测量,注意吸取认知心理学中的最新研究技术,这都为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目前国内关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都较早进行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我院在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专业领域都有着较深厚的积淀和雄厚的师资,作为三者结合点的内隐社会认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该研究领域可主要涉及:自我概念、自尊、攻击性、社会判断、刻板印象、嫉妒、幸福感、态度等方面。 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问题、理论流派及发展动态等方面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构建、学科发展、实证研究和应用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理论心理学的复兴和诸多新的研究范式的不断涌现,该研究领域的意义与价值更加彰显。
该方向是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的原有方向。章益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此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后来张全信、程学超、张承芬、权朝鲁、刘永芳等教授等都在此学科招生和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在国内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方向主要从事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流派、理论心理学、人格理论等问题研究,在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过程心理学、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中国传统心理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