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智高的人物生平
韦、黄、周、侬四大姓称雄于广源州,在相互争夺中,侬姓占了上风。宋初,侬氏家族与宋政权交往密切。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党犹州出生的广源州富豪侬民富威望日高,被宋朝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至侬智高之父辈, 其势力在兼并斗争中进一步壮大。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又作“侬存福”、“依存勗”)原为傥犹州(今广西靖西)知州。后来又占有了万涯州(又作“万崖州”,今广西大新县境) 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为了取得宋朝的信任和支持,侬全福还自动归附宋朝。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朝授侬全福邕州卫职,但“转运使章戚罢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今广西扶绥新宁镇),有之。”侬全福发挥自己的号召能力,利用当地的优越条件,“招诱中国及诸洞民,其徒甚众,”藉以开发金矿资源,并“由是富强”。此前,“田州(今广西田阳)酋段友长请往袭之,知邕州者恐其生事,禁不许。”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立其妻为“明德皇后”,封其子为“南衙王”,改其州为“长生国”(一曰“长其国”),缮甲治兵,坚城自守,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于是“交趾恶之,遣兵袭虏之。”为了搭救被抓去当人质的侬全福等人,“圆燃陪智高不得已,岁输金货甚多。”但交趾统治橘蠢者竟刀下无情,太宗李德政(越史作“李佛玛”)下诏曰:“朕有天下,率土皆臣,诸藩奉贡。傥犹存福妄自尊大,建国僭号,骚扰边氓。朕龚行天讨,师广源,俘存福等五人,尽平其地,遂皆斩之于都市。”时在1039年,即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元年。
侬智高之母阿侬为武勒州人,后转至傥犹州,被侬全福娶为妻,故侬智高的出生地与其父侬全福一样,都是出生在傥犹州,但侬智高为避战乱,则在安德州(即今靖西县安德镇)长大成人。傥犹州、安德州从古到今都是中国领土,所以侬智高是中国人可谓不刊之论。当交趾举兵在武勒州捕捉侬全福时,阿侬与年仅十四岁的侬智高逸走,回到故乡安德州,于此重整旗鼓。 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17)仕途不顺利与亲人被杀的怨恨集于一身。1041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侬智高母子出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统治者不容侬氏家族的后代东山再起,出兵讨伐,侬智高力不匹敌,被擒,并传至交趾京师。李德政见其父被诛,并未能征服侬氏势力,便把他释放回籍,又授以广源州知州衔,划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又作“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的越南境)归其管理。两年后又给他赐都印,拜为“太保”。(18)但是,侬智高没有臣服交趾,反因屡受凌辱而“内怨交趾”,并在被释后四年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公社),建立“南天国”,改年“景瑞”(一说国号“南天大理国”,年号“天瑞”或“启历”)。(19)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20)同年,他以勿恶洞(今广西靖西东南)为根据地,开始同交趾决裂。交趾命太尉郭盛溢前往征讨,兵败而还。(21)打退郭盛溢的军事进攻之后,侬智高于宋仁宗皇佑元年九月乙巳(1049年10月 4日)首次试兵广南西路重镇邕州,宋仁宗赵祯诏江南、福建等路以备。是年十二月甲子(1050年1月1日)还派高怀政督捕进入邕州的侬智高部众。(22)
次年二月丙戍(1050年 3月24日)广南西路钤辖司请于邕州罗徊峒(今广西龙州西北)置一寨,作为阻扼侬智高的屏障,得到宋廷批准。(23)不久,交趾又发兵攻打侬智高,侬智高寡不敌众,率部遁伏山林。当广南西路转运上报这一情况时,宋朝采取防范措施,“诏本路严备之”。(24)
同年,广西转运使肖固命邕州指挥使亓赟前往“刺候”侬智高的情况。(25)亓赟“欲邀奇功”,背地里自开兵衅,为侬智高所擒。亓赟深恐自己会在侬智高刀下丧命,撒谎道:“我来非战也,朝廷遣我招安汝耳。不期部下人不相知,误相与斗,遂至于此。”(26)侬智高亲自为之释缚,引坐赐酒,席间用试探的口吻询问:“大丈夫何以郁郁久为人奴?方今交趾,经略失驭,边吏养安,孤欲北并衡湘,西荡瓯骆,然后乃策进取,即不能跨有南海,剖符通使,亦与国也。朝廷其许我平?”亓赟见其直言相告,便发表己见:“足下以弹丸之地,崛起逆命,天兵所加,譬犹灶上扫尘;且夫顺天者顺,昧时者蹶,何如卷甲束身,纳土请命,不失封侯之赏,孰与夫首领不保,妻子为戮乎?”听了此番述说,侬智高认为甚有见地,高兴地笑道:“吾固念之,事在公矣!”(27)当即“遣其党数十人随赟至邕州”,奉表请求归属宋朝,但遭拒绝。宋廷还以亓赟战败偷生,妄许侬智高朝贡,为国生事为名,黜为全州(今广西全州)都指挥使。(28)皇佑三年(1051年)二月,侬智高再向宋朝请求内属,宋廷“诏本路(广南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钤辖司具利害以闻。”(29)侬智高没因此气馁,又“以驯象、金银来献,朝廷以其役属交趾,拒之。”(30)并令广西转运司、钤辖司以本司名义作复;“以广源州本属交趾,若于其国同贡,即许之。”(31)翌年四月,侬智高继续向宋廷“贡方物,求内属”,宋廷还是没有接受。侬智高附宋之心未死,“后复贡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亦不报。”(32)此外,侬智高还多次向宋廷求投官职,“以统摄诸部”。(33)第一次,他求补田州刺史,宋廷没有答应;第二次,他又请当一个地位更低的教练使,仍然得不到批准。第三次,他官位不求了,只求北宋政府赐给袍笏官服,作为宋官的象征。宋朝还是没有同意;第四次,他索性只求每当宋朝举行南郊大典时,贡金千两,换取同邕管互市的待遇,宋朝照样没有允许。(34)北宋朝廷这一系列行动,点燃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导火线。 正当侬智高求附遇拒,万分觖望之时,他召集部众,语之曰:“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于是频繁活动于左、右江一带,暗中探察宋朝官军的实力,又在邕州寻找充当内应的人,作好起兵反宋的准备。(35)其间他“擅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为了麻痹宋朝的地方官吏,他“数出弊衣易谷食”。传播“峒中饥,部落离散”之言,邕州的官老爷们认为侬智高力量微弱,不足为敌,故不防备。而侬智高却与广州进士黄玮(又作“黄纬”)、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又作“侬智忠”)等日夜合谋,制定进攻邕州的计划。准备就绪,侬智高即于一天傍晚“焚其巢穴,给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兵死!”(36)就这样,一场“五岭骚然”、(37)“天子为之旰食”(38)的反宋斗争在宋朝将官不知不觉之中爆发了。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率五千(或云七千)响应者沿着郁江源头之一的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为了激发斗志,取得下层群众的支持,侬智高就地劫富济贫,“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39)
横山寨既破,邕州知州陈珙“虑起事而失阁门使也,皆寝不奏,亦不为备。”(40)这为侬军的顺利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年五月乙巳(1052年 5月31日),侬智高来到邕州城下,陈珙见事不妙,急忙布置防军,命通判王乾佑守来远门,代理都监李肃守大安门,指使武吉守朝天门。此外,广西都监张立还率部队从宾州(今广西宾阳北)来增援。援军一到,陈珙即在城上犒劳军士,正值他们兴高采烈饮酒之时,侬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城而入。这与侬智高事先在城内安插内应者配合行动有关,故时人云“城中之人为内应”,(41)“城中皆应之”。(42)其时,守卫南门的司户参军孔宗旦“为书召邻兵,欲拒之;”(43)史传被侬军“断其首,尸不仆,犹奔马而还”的传奇人物宋士尧也曾率兵与侬军作战,(44)但终于无法挽救邕州的危局。一场恶战,宋朝官军战死一千多,陈珙等一批重要官员被俘虏。攻占了邕州城,侬智高阅军资库,发现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为何不上呈他请求内属的函件,陈珙狡辩说已经上奏,但宋廷不同意。侬智高即命人搜寻奏草,终未见,于是将陈珙这个“病目”知州推出斩首。占邕州城后,侬智高在此建立“大南国”,自称 “仁慈皇帝”,年号“启历”(一说“端懿”)(45),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强化其统治权。同时大赦境内。部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兵员顿增至一万多人。(46) 居邕不久,侬智高即离城辟地,沿着郁江大举挥师东下。由于当时“岭南州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47)很快就占领了广西东部以及广东西部的大片地区:皇佑四年五月癸丑(1052年6月8日),侬军进入邕州下游的横州(今广西横县)、知州、殿中丞张仲回,监押、东头供奉官王日用弃城而走。五月丙辰(1052年 6月11日),侬军进占贵州(今广西贵县),知州、秘书丞李琚不战而逃。
侬军曾否攻下浔州(今广西桂平),史籍记载不一。 《宋史》、《宋朝事实》、《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孙威敏征南录》等肯定之,且云破浔州于克龚州(今广西平南)之后,但无陷城日期。而《宋史纪事本末》以及记述侬智高事最详细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等并无此说。据方志载,孙抗曾当浔州知州,他治州颇力,转饷无缺,又以余力督守吏治城堑,修器械,属州多完,师以有功。”(48)宋人王安石为之所撰墓碑亦谓:“侬智高反,君(孙抗)即出兵二千于岭,以助英(今广东英德),韶(今广东韶关)。”(49)按此,侬智高似未进入浔州。再,侬军沿江而下,若破浔州,当在克龚州之前而非在其后。真相若何,俟考。
五月庚申(1052年 6月15日),侬智高率军入龚州,知州、殿中丞张序弃城而遁。次日,侬军进藤州(今广西藤县),知州、太子中舍李植逃之夭夭。继之,侬军轻易地占领梧州(今广西梧州),知州、秘书丞江镃不予抵抗,弃州城而逃生。当地有个“弃妻子,儒衣,常持一大翣,行坐独语”的潘盎,侬智高闻其异,召而问之,皆得恶言以复,侬智高怒而杀之。而自称“虎翼兵”的谢福被俘后,向城内官兵呼告侬军将火攻西门,要梧州守城将士备水以待;次日,侬军“果以硫黄聚草烧西门,赖水扑灭,贼(指侬军)方解去。”(50)随后,侬智高踏进广南东路地界,猛攻封州(今广东封川),遇到都监陈晔的抵抗,封川县(今广东封川)县令还带乡兵、弓手迎击,但侬军以数百倍的绝对优势,胜利奋进,陈晔败走,乡兵溃退,知州曾觐从卒决战,不胜,被执,(51)但有的记载说曹觐不予抵抗,改装民服,藏匿于老百姓家中,侬智高把他搜查出来后,认为可以利用,延坐与食,语之曰:“尔能事我,我以尔为龙图阁学士。(52)“从我得美官,以女妻汝,”遭到曹觐的痛骂,侬智高“犹惜不杀,徒置舟中,”企望他能回心转意,然未如愿,曹觐绝食两日,侬智高见其无降意,方才斩之。(53)有的史籍则说侬军到后,曹觐“乃易服遁去,未十余里,为贼(指侬军)所擒。贼首谓曰:‘尔乃好骂我南人作“蛮”者也,今日犹不拜邪?’曹竟不屈,至晚,积薪燔死于江壖。”(54)处决曹觐之后,侬智高继续向康州(今广东德庆)进军。此前,知州赵师旦派人刺探军情,他们还报诸州守将皆弃城逃亡的消息,赵师旦严厉质问:“汝亦欲吾走耶”?旋即大加搜索,“得谍三人,斩以徇。”而此时侬智高已经兵薄城下,赵师旦只好带领仅有的三百守兵,开门迎战,尚颇得力,侬军损折数十人,战至天黑,无法进城,被追稍加退却。赵师旦心里明白,他无法抵挡侬智高的上万大军,便让其妻携带州印和儿子外逃躲藏,自己领兵作战。 五月壬戍(1052年6月17日)天亮之后,侬智高恃众急攻,终于破城而入,赵师旦和监押马贵被处死。(55)前人记载此役,略有不同,有的说赵师旦用以抵御侬军者止“羸兵二百余人”。(56)有的还说侬军到后赵师旦“率弱卒不满百御之, 半日,城陷,赵与监兵者皆死之,士卒得免者无一二。”(57)五月癸亥(1052年6月18日),侬军进据端州(今广东肇庆), 知州丁宝臣惊魂落魄,不顾州城,仓皇逃命。王安石为丁氏写墓志铭时说他曾“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58)后人认为这不过是“饰说”罢了,不足置信。(59)
在短短的个多月里,侬智高“所过如破竹”,(60)相继攻破沿江数州。时人论及州县官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指出:“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61)当时确有这样的情况,侬智高起事之前,广西转运使肖固曾“请择将吏,缮兵械,修城郭,”但未能引起重视,奏“至六七皆不报”。(62)侬智高发动军事进攻后,有些地方官员还对其行动作错误的估计,说他“止期得邕、贵而已,岂肯离巢穴远来耶?”这种错误判断的结果,遂有将帅解散守军之举。(63)更重要的是侬军的英勇善战和宋朝官兵的昏庸腐败。史籍称侬军在战斗中“用蛮牌、捻枪,每人持牌以蔽身,二人持枪夹牌以杀人,众进如堵,弓矢莫能加。”(64)他们“略地千里,弄兵安行,无一能拒,虫飞蝇营,拏而不散。此官滥束庸,招其所以侵也。”(65)“官吏皆成贪墨不法,惟欲溪洞有边事,乘扰攘中济其所欲,不问朝廷安危,谓之‘做边事’,涵养以至今日。”(66)“南军不习斗,部校争长,连战辄北。”(67)这就是侬智高发难前期顺利的主要原因。 侬军开始北伐时,依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他们首先攻陷了清远,在开抵英州时,在那里守备的杨畋因怕被围攻,竟然采用了坚壁清野的办法——弃地烧粮。起义军绕过该城,继续向北进军韶州。这时宋军早有防备,侬智高吸取了死围广州的教训,不再屯兵城下,转战湟州(今广东连县),直指桂中、桂北。那里的守军溃不成军,闻风披靡。广西贺州很快被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在那里取得极其辉煌的战绩:接连击毙了两个著名宋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及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据《太平治迹统类》)。
宋朝廷极为惊恐,仁宋赵祯孤注一掷——任命了枢密院(宋朝最高军事机关)副史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二十万大军(包括一支骠勇的西夏吐蕃骑兵),从京都日夜兼程南下镇压起义。宋军的先锋即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传人杨文广(《宋史·杨文广传》)。
九月十二日,侬军在龙岫洞歼灭了桂、宜、柳三州巡检李贵的队伍,随后进击昭州(今平乐县),九月十八日破城,知州逃离。 按原计划,起义军是要在向湘荆进军后,便打算以主动的地位与宋朝廷议和的,然而,侬智高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着比起义部队强大近十倍的敌军,他们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在占领全州后,和黄师宓等人进行密议后,毅然作出回师邕州的重要决定。班师南下时,侬军兵锋仍然很锐,一路攻破桂州(今桂林市)、柳州,又派部队去攻打宜州。
正在此时,狄青的先头部队开到了,先锋杨文广率兵在桂州附近与起义军正面相遇,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宋军受创,杨文广被困得脱。
侬智高班师抵邕州时,兵力仍盛,知州宋克隆闻风弃城逃了。
重据邕州后,智高清醒地认识到:与宋廷已无妥协余地,但当前自身力量不足,故准备返回广源,聚合三十六洞壮族等少数民族土酋,巩固好后方,然后再兴师北上。他在邕时,曾题下一联曰:帝业未成人已老;王封申锡国同休。
上联表达了他无奈的感叹,下联则点明了他的部属和大南国休戚与共的关系。 自侬智高事起,“朝廷忧之,君臣为之旰食。”(80)在一再调兵遣将,师久无功的情况下,宋仁宗赵祯接受了宰相庞籍的推荐,给时任枢密副使的狄青加了一大串官衔,派他统军南来镇压侬智高。狄青筛选精锐部队南下,同孙沔、余靖所部合并,从桂州开往宾州驻下,计官军、土丁共三万一千多人。(81)为了统一军纪,狄青斩了擅自攻击侬智高的败将陈曙等三十二人,“诸将股栗,莫敢仰视。”(82)接着,狄青始行疑兵之计,按兵不动,下令调集十天军粮,名为“休军”。侬智高据侦察兵报告,信以为真,懈怠不备。狄青却于次日发三军急速行进,来到天险昆仑关(今邕宾公路之邕宁、宾阳交界处)下,借上元节之机大张灯烛,分宴将校,侬智高仍未看出破绽。其实,狄青已经冒大风雨,夜度天险,派军候“传语诸官:请过关吃食。”(83)并列阵于归仁铺。(今邕宾公路二、三塘之间),示意与侬智高决一雌雄。
皇佑五年正月戊午(1053年2月8日),侬智高亲督全军排成三列锐阵,他们手执大盾、标枪,身穿绛衣,望之如火。当侬军掷镳杀死狄青所仗为先锋的王简子时,狄青“汗出如雨”。(84)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占了优势。侬智高的麻痹轻敌酿成了归仁铺之败,其军被斩首二千二百级,官属死者五十七人,还有五百余人被俘,侬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按兵入邕州,砍下黄师宓等侬军首领的头颅,悬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筑京观于邕城北隅,狄青为之写了《京观志》,内含长达四十二句的四言铭文。(85)又在露布中称:“元凶已絷于槛牢,余党合尸诸市肆”云云,(86)这是出于某种目的之言,所谓“元凶”尚未抓到,狄青心里明白。他们开进邕城,有人发现尸堆中有一具穿金龙衣的尸首,认为就是侬智高,欲上奏报功,狄青阻止。事实是,侬智高撤到邕州城内,见大势已去,立刻弃城,直遁至少数民族居住的大理(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寻机再战的准备。 侬智高退出邕州后,狄青如何行动,史传不一。有的说其部下建议穷追,狄青却“以为趋利乘势入不测之城,必非大将事,”故未采纳;(87)有的则说狄青遣“裨将于振追之,过田州,不及而还;”(88)民间传说与方志不甚相同。侬智高在失败之前,作过长远打算;用厚赠、联姻等办法,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马”的特磨寨酋长侬夏诚建立联系,并在该处筑宫备退。归仁铺战败后,侬智高即携其母、弟、妻、子落脚特磨。(89)智高母阿侬到特磨寨后,在侬夏卿胁作之下,收余部三千多人,习骑练战,企图再同宋朝作战。(90)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帅师往讨,获一裨将。引至卧内,与之语,具得贼(指侬智高)情。”(91)军事机密泄露了,依附侬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余靖派去的杨元卿间离了,侬智高留下亲人,“自将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国,欲借兵以攻诸侯。安道(即余靖)使元卿等十人发诸侯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以归。”其时阿侬年高六旬有余,侬智高之弟侬智光二十八岁,长子侬继封十四岁,另一儿子侬继明八岁。(92)时为皇佑五年十二月。(93)
抓到阿侬等人后,余靖欲处以酷刑,烹杀解恨,然广西转运司怀疑当地少数民族妄执冒充领赏,于是余靖摒弃故欲,上奏请将阿侬等解往京师囚禁,待擒获侬智高后,再辨其母等真伪。宋廷批准了这个奏请。(94)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1056年),侬智高的亲人们被槛至北宋京城。(95)过了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仍智光身染神经疾,殴打守兵,企图越狱。有人认为“养之无用,请戮之,”宋仁宗愤怒地回答:“余靖欲存此以招智高,而卿等专欲杀之耶?”此后大臣们再也不敢提及此事。而亲自缉获阿侬等人的杨元卿,本想入京分食阿侬之肉以泄忿,但宋廷却因阿侬通晓少数民族语言,要杨元卿“若孝子之养亲”般地侍候阿侬。气得他多次向上司“涕泣求归”,终未得到允许。(96)
侬智高后事如何?壮族民间传说大都以其身亡结束,但致死原因、时间、地点各异。(97) 《文献通考》、《宋史》则各有相戾之载,既云“智高不知所终”,(98)“其存亡莫可知也”,(99)又说“侬智高败奔大理, 其国捕之以闻,”(100)“(肖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101) 从现有资料看,侬智高死于大理较可信,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巩的《隆平集》、苏辙的《龙川别志》、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 等都执此说。 不久前在云南大理五华楼发现的《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02)据司马光《百官表·大事记》载,侬智高遇害时间为至和二年四月。(103)推知其享年三十一岁。
侬智高既已见诛, 以其母、弟、子诱降的对象不复存在,宋廷乃于至和二年六月乙巳(1055年7月15日)并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