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2020-06-01 广告
2020-06-01 广告
性价比高是我们选择或购买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价格、质量、服务、口碑、是否合适自己的情况等都需要一起考虑。这方面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其实可以找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可提供投影显示产品和视觉解...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内容取自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搬上了银幕,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卫星新闻莫斯科4月25日电 电影制片人弗拉季斯拉夫·里亚申在接受卫星新闻网记者采访时称,基于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新版电影将在中国上映。
影片制作人希望在中国会有好的票房。电影可能会在9月份上映。届时在中国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影片制作人希望在中国会有好的票房。电影可能会在9月份上映。届时在中国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伊琳娜·多尔加诺娃、叶莲娜·德罗佩科、安德烈·马尔蒂诺夫参加演出。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俄罗斯电影,1972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感动了一代中国观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内容取自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搬上了银幕,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典。
中文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外文名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其它译名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出品时间
1972年
制片地区
前苏联
导 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编 剧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类 型
历史,战争,爱情
主 演
Yelena Drapeko,Yekaterina Markova,Olga Ostroumova
片 长
188 分钟 / 158 分钟(DVD)
上映时间
1972-12-6(苏)/1973-5-4(东德)
分 级
Finland:K-12
对白语言
俄语
色 彩
彩色
imdb编码
tt0068161
主要奖项
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1973年全苏电影节大奖
1975年列宁奖金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线播放平台
土豆
剧情简介
编辑
影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战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25张)
从而对今天的现实进行思考。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一个小村庄里,由于男人们都上前线打战去了,只剩下妇女和儿童。准尉瓦斯柯夫不满他的战士们军纪很差,还常常到老乡家里买私酒喝,要求少校撤换,并希望能给他派些不喝酒的士兵来。结果出人意料,来的是一群女兵,这令他很不习惯,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些女战士相处。有一次女班长丽达偶尔发现了两个德国鬼子,她立即向准尉报告。于是瓦斯柯夫决定带领着5个女兵去搜捕德寇,却发现敌人共有16个,他们与这些德国鬼子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5名女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影片中还穿插着梦幻般的镜头,展现了这5个姑娘战前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1]
演职员表
编辑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I. Dolganova 伊琳娜·多尔加诺娃
Ye. Markova 叶莲娜·德罗佩科
Andrei Martynov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
Irina Dolganova Irina Dolganova
职员表
原著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Boris Vasilyev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Stanislav Rostotsky
编剧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Stanislav Rostotsky、鲍里斯·瓦西里耶夫Boris Vasilyev
摄影 Vyacheslav Shumsky
配乐 Kirill Molchanov
剪辑 Valentina Mironova
艺术指导 Sergei Serebrennikov
展开
获奖记录
编辑
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1973年全苏电影节大奖
1975年列宁奖金
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1]
幕后制作
编辑
斯·罗斯托茨基:参加过战争的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生于
经典小说
1921年,于2001年去世,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苏联国立电影学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处女作《土地和人》。此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七级风》、《五月星》等。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充分展示了罗斯托茨基的艺术才华,由著名作家亲自参与改编。
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侵略战争,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残酷的德寇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影片谴责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绝不相容。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制作发行
编辑
苏联
1972年12月6日
东德
1973年5月4日
芬兰
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
1973年11月5日[1]
影片评价
编辑
影片以回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 、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极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电影,他拍摄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临风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届(1995)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上海国际电影节。
通过本片,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的形象。如今,扮演丽达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娅的奥·奥斯特洛乌莫娃已是著名演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不朽之作
对我们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苏联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苏联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一组企图破坏苏军铁路线的德国伞兵与守卫在那里的女兵班相遇。女兵丽达、冉妮娅、丽扎、索妮娅和嘉丽娅相继牺牲,而德军也无法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女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运输线的安全和俄罗斯村落里静悄悄的黎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知名度都远不如其同名电影。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其《作家的幸福》一文里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987年夏,瓦西里耶夫在访华期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喜爱之情。在游览长城的路上,瓦西里耶夫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在饭店吃饭时,瓦西里耶夫询问一位女服务员是否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随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瓦西里耶夫被女服务员生动的表情和声音所吸引,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面对如此动人的场景,在场的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感慨万分:“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可以断定,我国不少读者和观众至今不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但是,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2005年,中俄两国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合作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两国观众中大受欢迎。
1979年记者第一次观赏这部苏联影片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但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已经敢于在课堂上赞颂这部尚未解禁的“内部电影”。据说,影片在政治上已获得了通行证,但一些男女亲热的画面还难以让中国观众适应,因此只能内部放映。
一位文学课教授观后在课堂上大发议论:片子里不就是有一些“爱情基本动作”吗,完全应该公开上映。事实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错,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与此同时又写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颂扬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它写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质的东西——美好的、娇嫩的、本该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抗争激情。影片谴责了战争,展示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个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然而,影片又恰恰通过战争的苦难和悲惨,表达了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爱国精神。战争不仅仅摧毁了美丽,它也使美丽更加动人。
有人说,瓦西里耶夫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用“诗情的悲壮之美”呼唤现代人高尚的情怀和超越自我的冲动。也许这样的评论恰好说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诗情。不管怎么说,瓦西里耶夫是值得一读的,不仅仅是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不要射击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册》和《后来发生了战争……》等作品也都不乏思想上的深刻和人性中的温情。
电影评价
豆瓣评分 8.5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内容取自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搬上了银幕,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典。
中文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外文名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其它译名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出品时间
1972年
制片地区
前苏联
导 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编 剧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类 型
历史,战争,爱情
主 演
Yelena Drapeko,Yekaterina Markova,Olga Ostroumova
片 长
188 分钟 / 158 分钟(DVD)
上映时间
1972-12-6(苏)/1973-5-4(东德)
分 级
Finland:K-12
对白语言
俄语
色 彩
彩色
imdb编码
tt0068161
主要奖项
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1973年全苏电影节大奖
1975年列宁奖金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线播放平台
土豆
剧情简介
编辑
影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战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25张)
从而对今天的现实进行思考。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一个小村庄里,由于男人们都上前线打战去了,只剩下妇女和儿童。准尉瓦斯柯夫不满他的战士们军纪很差,还常常到老乡家里买私酒喝,要求少校撤换,并希望能给他派些不喝酒的士兵来。结果出人意料,来的是一群女兵,这令他很不习惯,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些女战士相处。有一次女班长丽达偶尔发现了两个德国鬼子,她立即向准尉报告。于是瓦斯柯夫决定带领着5个女兵去搜捕德寇,却发现敌人共有16个,他们与这些德国鬼子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5名女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影片中还穿插着梦幻般的镜头,展现了这5个姑娘战前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1]
演职员表
编辑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I. Dolganova 伊琳娜·多尔加诺娃
Ye. Markova 叶莲娜·德罗佩科
Andrei Martynov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
Irina Dolganova Irina Dolganova
职员表
原著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Boris Vasilyev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Stanislav Rostotsky
编剧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Stanislav Rostotsky、鲍里斯·瓦西里耶夫Boris Vasilyev
摄影 Vyacheslav Shumsky
配乐 Kirill Molchanov
剪辑 Valentina Mironova
艺术指导 Sergei Serebrennikov
展开
获奖记录
编辑
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1973年全苏电影节大奖
1975年列宁奖金
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1]
幕后制作
编辑
斯·罗斯托茨基:参加过战争的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生于
经典小说
1921年,于2001年去世,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苏联国立电影学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处女作《土地和人》。此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七级风》、《五月星》等。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充分展示了罗斯托茨基的艺术才华,由著名作家亲自参与改编。
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侵略战争,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残酷的德寇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影片谴责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绝不相容。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制作发行
编辑
苏联
1972年12月6日
东德
1973年5月4日
芬兰
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
1973年11月5日[1]
影片评价
编辑
影片以回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 、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极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电影,他拍摄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临风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届(1995)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上海国际电影节。
通过本片,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的形象。如今,扮演丽达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娅的奥·奥斯特洛乌莫娃已是著名演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不朽之作
对我们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苏联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苏联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一组企图破坏苏军铁路线的德国伞兵与守卫在那里的女兵班相遇。女兵丽达、冉妮娅、丽扎、索妮娅和嘉丽娅相继牺牲,而德军也无法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女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运输线的安全和俄罗斯村落里静悄悄的黎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知名度都远不如其同名电影。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其《作家的幸福》一文里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987年夏,瓦西里耶夫在访华期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喜爱之情。在游览长城的路上,瓦西里耶夫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在饭店吃饭时,瓦西里耶夫询问一位女服务员是否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随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瓦西里耶夫被女服务员生动的表情和声音所吸引,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面对如此动人的场景,在场的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感慨万分:“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可以断定,我国不少读者和观众至今不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但是,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2005年,中俄两国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合作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两国观众中大受欢迎。
1979年记者第一次观赏这部苏联影片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但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已经敢于在课堂上赞颂这部尚未解禁的“内部电影”。据说,影片在政治上已获得了通行证,但一些男女亲热的画面还难以让中国观众适应,因此只能内部放映。
一位文学课教授观后在课堂上大发议论:片子里不就是有一些“爱情基本动作”吗,完全应该公开上映。事实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错,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与此同时又写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颂扬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它写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质的东西——美好的、娇嫩的、本该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抗争激情。影片谴责了战争,展示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个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然而,影片又恰恰通过战争的苦难和悲惨,表达了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爱国精神。战争不仅仅摧毁了美丽,它也使美丽更加动人。
有人说,瓦西里耶夫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用“诗情的悲壮之美”呼唤现代人高尚的情怀和超越自我的冲动。也许这样的评论恰好说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诗情。不管怎么说,瓦西里耶夫是值得一读的,不仅仅是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不要射击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册》和《后来发生了战争……》等作品也都不乏思想上的深刻和人性中的温情。
电影评价
豆瓣评分 8.5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