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政治悲剧的全部原因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见李白,并让他当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写作诗文。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听取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扒高罢了。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李白极为失望,就主动要求离开朝廷,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万古传颂的诗篇。
李白晚年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宝应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间。
李白诗中俯拾皆是的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的自夸。他一再标榜自己有管晏、鲁仲连、诸葛亮、韩信之才,但纵观其一生,我们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只有纸上谈兵和仕途上接二连三的失意。虽然入宫初期李白确曾在政治上显过身手,协助皇帝“制出师诏”,但终于没有看到他的一篇象样的“策对”、“奏疏”,没有看到他比较系统的辅政纲领。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这位“谪仙人”进宫后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有时甚至把玄宗都不放在眼里,“戏万乘若僚友”,其狂傲招致了包括玄宗在内的很多人的反感,玄宗曾经对高力士说“此人(李白)固穷相”, 即李白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更要命的是李白嗜酒如命,工作期间也经常纵酒狂醉。有关文献对此多有记载。作为诗人,“斗酒诗百篇”尚可传为佳话,为政则是大忌。因此,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落得个“五噫出西京”的凄凉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了。这是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受的第一次失败,自身性格的放荡不羁和狂傲自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当永王李璘急需人才,亲自派秘书韦子春到庐山三请李白后,李白投身永王。为永王的幕僚,李白本应该可以大展才华了,可是永王通贺此液过与他的接触、交谈,在很短的时间内(二个月)很快就对李白的政治才能丧失了信心。与之相反的是,李白的好朋友高适,作诗的才能也许不及李白,但是很快就以自己的政治才能受到肃宗李亨的重用,被肃宗委以讨伐李璘的统帅,以后并一直受到提拔,官至散骑常侍。
李白常常自比从容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并赢得千古英名的东晋宰相谢安。但谢安本来出身名门望族,其家族势力几乎可以左右东晋一朝。至淝水之战前,谢安已步入官场二十余年,十分沉稳老练,且已掌握对东晋朝廷的绝对控制权。再者,谢安性情从容镇定,所有这些,都是李白所不具备的。
中国的文人们往往仅仅只具有文士之才,却爱做指点江山的梦想,以建立盖世功业自命,而一旦一厢情愿的梦想在严峻的现实上一再撞碎后,不禅物是据此去清醒地认识自己,而只是激愤无比。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李白晚年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宝应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间。
李白诗中俯拾皆是的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的自夸。他一再标榜自己有管晏、鲁仲连、诸葛亮、韩信之才,但纵观其一生,我们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只有纸上谈兵和仕途上接二连三的失意。虽然入宫初期李白确曾在政治上显过身手,协助皇帝“制出师诏”,但终于没有看到他的一篇象样的“策对”、“奏疏”,没有看到他比较系统的辅政纲领。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这位“谪仙人”进宫后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有时甚至把玄宗都不放在眼里,“戏万乘若僚友”,其狂傲招致了包括玄宗在内的很多人的反感,玄宗曾经对高力士说“此人(李白)固穷相”, 即李白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更要命的是李白嗜酒如命,工作期间也经常纵酒狂醉。有关文献对此多有记载。作为诗人,“斗酒诗百篇”尚可传为佳话,为政则是大忌。因此,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落得个“五噫出西京”的凄凉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了。这是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受的第一次失败,自身性格的放荡不羁和狂傲自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当永王李璘急需人才,亲自派秘书韦子春到庐山三请李白后,李白投身永王。为永王的幕僚,李白本应该可以大展才华了,可是永王通贺此液过与他的接触、交谈,在很短的时间内(二个月)很快就对李白的政治才能丧失了信心。与之相反的是,李白的好朋友高适,作诗的才能也许不及李白,但是很快就以自己的政治才能受到肃宗李亨的重用,被肃宗委以讨伐李璘的统帅,以后并一直受到提拔,官至散骑常侍。
李白常常自比从容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并赢得千古英名的东晋宰相谢安。但谢安本来出身名门望族,其家族势力几乎可以左右东晋一朝。至淝水之战前,谢安已步入官场二十余年,十分沉稳老练,且已掌握对东晋朝廷的绝对控制权。再者,谢安性情从容镇定,所有这些,都是李白所不具备的。
中国的文人们往往仅仅只具有文士之才,却爱做指点江山的梦想,以建立盖世功业自命,而一旦一厢情愿的梦想在严峻的现实上一再撞碎后,不禅物是据此去清醒地认识自己,而只是激愤无比。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被下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李白一生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他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亏拦歼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下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销冲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本家叔叔当涂(今属衡腔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凄然死去。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