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心理学
展开全部
什么是知识?
知识的定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什么
当你打开心理学,进入这片神密的领域时,你会突然感觉有些失望,似乎寻不到第一直觉中心理学的神秘。是啊,在学术中,心理学的内容臃肿而庞大,早已超越了生命意义的心理学,似乎有关人与意识的内容都被列入心理学的范围,如若从生命意义上讲,心理学已经变得肥胖,又如一颗尚未修剪枝叉的树木,主体与旁枝并相发展,不知谁为主体,下面,我们来看看学术界中心理的界定。
“概括地说,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学》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从这个界定中,我们却无法区分心理和意识的区别,下面我们再看看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感知觉、思维、记忆、能力、知识的习得、注意、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品德心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性心理、心理健康,这些知识我们无法用一个线索串连起来,感知觉是一种生命持质;思维和记忆是大脑信息加功的两大功能。能力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自我表达;知识习得是获得信息的途径或方法;注意是个体意识活动的一种状况;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情感是一种生命特质,也是一种结构心理的因子;意志属于自我支配的范畴;气质是个体机体语言表达的自我形象;人际交往属于群体学中个体之间的交往……,把这些并没有统一线索串穿的知识相互累加而成的心理学,似乎有些让人不理解。出于对生命的思考,我不赞同心理的界定,及当前的理论体系,下面我重新对心理进行界定:
在我们对心理做出界定之前先看一个例子:在《心理学》(同上)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行人看不到首先的行为而产生愤怒的心理,下面我们对这个例子进行剖析,别人的行为是一条外界信息,此条信息经过视觉,传达到大脑知觉功能上而形成一条意识原信息,即别人的那种行为,这条意识原信息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而成为另外的一条意识信息,此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一意识信息已经含有了自我审判的内容,它包含了自我价值评判、伦理道德评判,而不再是简单的此人行为。这一含有自我评判的信息,沿神经系统下行,传达到心理反应区。(心理反应区是以心脏为主体的内脏器官及腹部神经末梢群共同构成,另有详述。)并激活心理反应区的生命信息,在内脏器官及腹部神经末梢群的共同参与作用下,形成机体骚动,即形成愤怒的机体骚动。这种骚动一方面以骚动信息的形式返回大脑,在大脑知觉功能上显示出骚动信息,从而使我们认知到自身的机体骚动反应。另一方面以机体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愤怒的情绪和表情,这样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就形成了,也就是当行为人看到不道德的行为而产生愤怒的心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心理是意识信息 *** 生命信息而形成的机体骚动,这一骚动一方面以机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以骚动信息的形式返回大脑,在大脑知觉功能上显示出骚动信息的过程,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叫心理。如若说大脑是理性信息加工中枢,那么心理则是感性信息加工中枢。
知识的定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什么
当你打开心理学,进入这片神密的领域时,你会突然感觉有些失望,似乎寻不到第一直觉中心理学的神秘。是啊,在学术中,心理学的内容臃肿而庞大,早已超越了生命意义的心理学,似乎有关人与意识的内容都被列入心理学的范围,如若从生命意义上讲,心理学已经变得肥胖,又如一颗尚未修剪枝叉的树木,主体与旁枝并相发展,不知谁为主体,下面,我们来看看学术界中心理的界定。
“概括地说,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学》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从这个界定中,我们却无法区分心理和意识的区别,下面我们再看看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感知觉、思维、记忆、能力、知识的习得、注意、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品德心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性心理、心理健康,这些知识我们无法用一个线索串连起来,感知觉是一种生命持质;思维和记忆是大脑信息加功的两大功能。能力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自我表达;知识习得是获得信息的途径或方法;注意是个体意识活动的一种状况;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情感是一种生命特质,也是一种结构心理的因子;意志属于自我支配的范畴;气质是个体机体语言表达的自我形象;人际交往属于群体学中个体之间的交往……,把这些并没有统一线索串穿的知识相互累加而成的心理学,似乎有些让人不理解。出于对生命的思考,我不赞同心理的界定,及当前的理论体系,下面我重新对心理进行界定:
在我们对心理做出界定之前先看一个例子:在《心理学》(同上)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行人看不到首先的行为而产生愤怒的心理,下面我们对这个例子进行剖析,别人的行为是一条外界信息,此条信息经过视觉,传达到大脑知觉功能上而形成一条意识原信息,即别人的那种行为,这条意识原信息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而成为另外的一条意识信息,此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一意识信息已经含有了自我审判的内容,它包含了自我价值评判、伦理道德评判,而不再是简单的此人行为。这一含有自我评判的信息,沿神经系统下行,传达到心理反应区。(心理反应区是以心脏为主体的内脏器官及腹部神经末梢群共同构成,另有详述。)并激活心理反应区的生命信息,在内脏器官及腹部神经末梢群的共同参与作用下,形成机体骚动,即形成愤怒的机体骚动。这种骚动一方面以骚动信息的形式返回大脑,在大脑知觉功能上显示出骚动信息,从而使我们认知到自身的机体骚动反应。另一方面以机体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愤怒的情绪和表情,这样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就形成了,也就是当行为人看到不道德的行为而产生愤怒的心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心理是意识信息 *** 生命信息而形成的机体骚动,这一骚动一方面以机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以骚动信息的形式返回大脑,在大脑知觉功能上显示出骚动信息的过程,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叫心理。如若说大脑是理性信息加工中枢,那么心理则是感性信息加工中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2024-05-11 广告
在众多公司中,电商平台公司的心理测评系统备受好评。该系统以其专业性、精准度和用户友好性而脱颖而出。它采用了先进的心理测量理论和技术,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同时,系统的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操作便捷,使得用户能够轻松上手。此外,电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