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哪个学派的思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先来看:“大学”的“学”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般都把“大学”的“学”字,理解成“读书学习”的学。儒生都是读书人,所以,把“学”理解成“读书学习”的学,看起来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可是,这个解读,却是个很关键的错误。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的语言中有了现代的“修行、修炼”的概念,而在此之前,中国人的语言中好像并没有这一概念。但是,“修行、修炼”的内涵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是一直就有的!
那么,在“修行、修炼”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中国人用什么文字来表示的呢?
这个字就是“学”!
换言之,在孔子的语言中,“学”就是修行、修炼的意思。
SO,问题就来了。
修行、修炼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现在认识的修行、修炼,一般都归于道教、佛教。道教的修行、修炼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而佛教的修行、修炼可以让人解脱轮回。
从古至今谁都无法确认有谁,长生不老了。又有谁,解脱轮回了。修行、修炼在我们的认识中,变成了非常玄乎的概念。
其实,修行、修炼一点都不玄乎,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修行、修炼就是一种心智系统转换的心理训练。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古至今,一般的人对“人”的认识,就是“所见既所得”的唯一人体,以及基于这个人体的所有一切。我们用甲骨文来表示,就是下图,这个“人”字。
(甲骨文“人”字)?
而在修行、修炼者的知识背景中,“人”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那是相当、相当、相当复杂的,借用古汉字来表示“完整的我们”,如下图:
(“完整的我们”的结构图)?
“完整的我们"包括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体”部分,这个“人体”也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所见既所得”的唯一人体。而是一种重叠结构的“人体”。
这里,要借用现在很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VR)与人工智能技术(AI),来帮助我们认识“完整的人”。
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人体,只是“完整的人体”外在的一部分,就好比,在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由我们操控的“游戏角色的身体”,这个人体并不是“真正我们”的身体。
而且,这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先进的虚拟现实,这个“我们能感觉到的人体”上还自带有意识,人的大脑是有意识的,这个大家一定能理解。但是,这个意识属于“人工智能”式的意识。并不是“真正我们”的意识。
这个意识,弗洛伊德描述为“本我”,佛教唯识学描述为“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道家描述为“欲神”。
在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游戏装备是很重要的。现阶段的虚拟现实的装备还比较初级,一般的配置是,VR头盔、立体声耳机,加上两个操控手柄。
在未来,更高级的虚拟现实装备,可能就是一件把人体感官全覆盖的“体感衣”。穿上这件“体感衣”,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角色的身体”与“游戏玩家自己的身体”,两边的感觉与行为是完全一致的!!!(大家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游戏玩家感受到的所有感觉,都来自于“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角色身体”上的感觉,而行为都发动于“游戏玩家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
(这里需要大家感受一下:游戏玩家穿上这件把人体感官全覆盖的“体感衣”以后,是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TA自己身体上的感觉都被“体感衣”给覆盖了)。
这件人形的“体感衣”,就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另一个身体,既下图中间,那个甲骨文“身”字。
这个“身”体,只是“真正我们”操控外在人体(左边那个“人”字)的工具,也不是“真正我们”。
但是,这个“身”体上也自带有“人工智能”式的意识。这个意识,弗洛伊德描述为“自我”,佛教唯识学描述为“末那识”第七识,道家描述为“识神”。
第二部分是“真正我们”的部分。就是下图右边这个古汉字“思”字。
在“真正我们”中,也不都是我们,“真正我们”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支生命团队!其中,包含了“真正的我们”以及另外两部分生命团队的成员。
“真正的我们”,是“思”字的上半部分,头顶骨囟门的象形。弗洛伊德描述为“超我”,佛教唯识学描述为“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第八、九识,道家描述为“真君、元神”。
另外两部分生命团队的成员,是“思”字的下半部分,无意识(心)的象形。弗洛伊德描述为“前意识、潜意识”,佛教、道家都描述为“心”。
在这么复杂的“完整的我们”的结构中,还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心智系统。
“完整的我们"包括了两套心智系统:
第一套心智系统,由重叠结构“人体”上,两个“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为主导,与前意识组成。这套心智系统是人平时所使用的心智系统。
在这套心智系统中,在人体成熟之后,“真正的我们”是不怎么发挥作用的。如果按照道家的说法“真正的我们”是真君,那么,在这个心智系统中,真君是个“昏君”。
第二套心智系统,由“真正的我们”的意识为主导,与潜意识组成的。在这套心智系统中,“真正的我们”成了真正的主人,是个“明君”。
……
把“完整的我们”的结构都认识清楚了,修行、修炼的内涵就很清楚了。
修行、修炼就是一种心智系统转换的心理训练,让人学会:从日常所用的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如下图所示:
(“心智系统转换”示意图?)
《大学》的“学”就是心智系统转换的心理训练。
孔子说的“君子”,就是指: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训练,让真正自己(真君)做主的人。
再来看:"大学",大在哪里?
既然,“学”是修炼、修行的意思。那么,“大学”就是大修行、大修炼!就是心智系统最彻底、最高水平的转换!
SO ,问题又来了……
最彻底、最高水平的心智系统转换后是什么样的?
我们还是用“心智系统转换”示意图来解答这个问题:
最彻底、最高水平的心智系统转换,就是让“重叠结构”人体上的,两个“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以及前意识,统统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而让“真正的我们”(真君)的意识与潜意识,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通俗的说,就是让上图左边方框内的,统统休眠!而让右边的生命团队发挥作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静态方法
静态方法的策略是:“由外而内”,让“重叠结构”的人体进入一种高度静止的状态,通过这种高度静止,让“重叠结构”人体上,所有的“人工智能”式的意识统统“休眠”。
由于“重叠结构”的人体进入高度静止的状态,生命团队中前意识自然也不用发挥作用了。
在静态方法中,不但前意识不用发挥作用,就连潜意识也不用发挥任何作用,TA们都跟着人体一起进入高度静止的状态。
在这种高度静止的状态中,只有”真正的我们“(真君)能感受到自己,其他的都进入了一种定(高度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佛教《心经》中所描述的“五蕴皆空”。佛教所采用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方式,称之为:入定,这种入定属于“静态入定”。
第二种:动态方法
相对于静态方式“由外而内”的策略。动态方式的策略是“由内而外”。
在动态的方式中,“重叠结构”的人体不需要静止,依然处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动态中。直接训练内在“真正的我们”(真君)与前意识,从而达到克制“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与前意识的作用,让“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与前意识也进入类似“入定”的休眠状态。所以,这种动态的方式,可以称之为:“动态入定”。
《大学》的“学”,就是训练“动态入定”的方法。可是,为什么要称为“大”学呢?
现在,让我们来对比一下:“静态入定”与“动态入定”。
在人类社会中,是没法全民普及“静态入定”的。“静态入定”训练需要长时间进行高强度静态训练,大家如果都去练习了,社会到是安宁了,不过这社会也要停摆了。
而“动态入定”的方式,却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全民普及。因为"动态入定"就是在动态的人类社会中进行训练的,而且,也不用回避社会中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环境。
从某种角度来看,社会环境越是复杂,矛盾越是激烈,对训练“动态入定”的效果越是好。“动态入定”最后要练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一个人越是要在社会上承担一定的责任,要为人类社会贡献自身价值,越是需要训练“动态入定”。
从这种对比中,我们也许能体悟到孔子的这个“学”,为什么会被称为”大“学了吧?
“动态入定”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大修行!
“大学之道”,就是这种大修行的体系、步骤与方法。
心智玩家:还原人类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我们一般都把“大学”的“学”字,理解成“读书学习”的学。儒生都是读书人,所以,把“学”理解成“读书学习”的学,看起来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可是,这个解读,却是个很关键的错误。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的语言中有了现代的“修行、修炼”的概念,而在此之前,中国人的语言中好像并没有这一概念。但是,“修行、修炼”的内涵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是一直就有的!
那么,在“修行、修炼”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中国人用什么文字来表示的呢?
这个字就是“学”!
换言之,在孔子的语言中,“学”就是修行、修炼的意思。
SO,问题就来了。
修行、修炼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现在认识的修行、修炼,一般都归于道教、佛教。道教的修行、修炼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而佛教的修行、修炼可以让人解脱轮回。
从古至今谁都无法确认有谁,长生不老了。又有谁,解脱轮回了。修行、修炼在我们的认识中,变成了非常玄乎的概念。
其实,修行、修炼一点都不玄乎,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修行、修炼就是一种心智系统转换的心理训练。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古至今,一般的人对“人”的认识,就是“所见既所得”的唯一人体,以及基于这个人体的所有一切。我们用甲骨文来表示,就是下图,这个“人”字。
(甲骨文“人”字)?
而在修行、修炼者的知识背景中,“人”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那是相当、相当、相当复杂的,借用古汉字来表示“完整的我们”,如下图:
(“完整的我们”的结构图)?
“完整的我们"包括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体”部分,这个“人体”也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所见既所得”的唯一人体。而是一种重叠结构的“人体”。
这里,要借用现在很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VR)与人工智能技术(AI),来帮助我们认识“完整的人”。
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人体,只是“完整的人体”外在的一部分,就好比,在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由我们操控的“游戏角色的身体”,这个人体并不是“真正我们”的身体。
而且,这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先进的虚拟现实,这个“我们能感觉到的人体”上还自带有意识,人的大脑是有意识的,这个大家一定能理解。但是,这个意识属于“人工智能”式的意识。并不是“真正我们”的意识。
这个意识,弗洛伊德描述为“本我”,佛教唯识学描述为“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道家描述为“欲神”。
在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游戏装备是很重要的。现阶段的虚拟现实的装备还比较初级,一般的配置是,VR头盔、立体声耳机,加上两个操控手柄。
在未来,更高级的虚拟现实装备,可能就是一件把人体感官全覆盖的“体感衣”。穿上这件“体感衣”,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角色的身体”与“游戏玩家自己的身体”,两边的感觉与行为是完全一致的!!!(大家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游戏玩家感受到的所有感觉,都来自于“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角色身体”上的感觉,而行为都发动于“游戏玩家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
(这里需要大家感受一下:游戏玩家穿上这件把人体感官全覆盖的“体感衣”以后,是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TA自己身体上的感觉都被“体感衣”给覆盖了)。
这件人形的“体感衣”,就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另一个身体,既下图中间,那个甲骨文“身”字。
这个“身”体,只是“真正我们”操控外在人体(左边那个“人”字)的工具,也不是“真正我们”。
但是,这个“身”体上也自带有“人工智能”式的意识。这个意识,弗洛伊德描述为“自我”,佛教唯识学描述为“末那识”第七识,道家描述为“识神”。
第二部分是“真正我们”的部分。就是下图右边这个古汉字“思”字。
在“真正我们”中,也不都是我们,“真正我们”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支生命团队!其中,包含了“真正的我们”以及另外两部分生命团队的成员。
“真正的我们”,是“思”字的上半部分,头顶骨囟门的象形。弗洛伊德描述为“超我”,佛教唯识学描述为“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第八、九识,道家描述为“真君、元神”。
另外两部分生命团队的成员,是“思”字的下半部分,无意识(心)的象形。弗洛伊德描述为“前意识、潜意识”,佛教、道家都描述为“心”。
在这么复杂的“完整的我们”的结构中,还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心智系统。
“完整的我们"包括了两套心智系统:
第一套心智系统,由重叠结构“人体”上,两个“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为主导,与前意识组成。这套心智系统是人平时所使用的心智系统。
在这套心智系统中,在人体成熟之后,“真正的我们”是不怎么发挥作用的。如果按照道家的说法“真正的我们”是真君,那么,在这个心智系统中,真君是个“昏君”。
第二套心智系统,由“真正的我们”的意识为主导,与潜意识组成的。在这套心智系统中,“真正的我们”成了真正的主人,是个“明君”。
……
把“完整的我们”的结构都认识清楚了,修行、修炼的内涵就很清楚了。
修行、修炼就是一种心智系统转换的心理训练,让人学会:从日常所用的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如下图所示:
(“心智系统转换”示意图?)
《大学》的“学”就是心智系统转换的心理训练。
孔子说的“君子”,就是指: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训练,让真正自己(真君)做主的人。
再来看:"大学",大在哪里?
既然,“学”是修炼、修行的意思。那么,“大学”就是大修行、大修炼!就是心智系统最彻底、最高水平的转换!
SO ,问题又来了……
最彻底、最高水平的心智系统转换后是什么样的?
我们还是用“心智系统转换”示意图来解答这个问题:
最彻底、最高水平的心智系统转换,就是让“重叠结构”人体上的,两个“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以及前意识,统统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而让“真正的我们”(真君)的意识与潜意识,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通俗的说,就是让上图左边方框内的,统统休眠!而让右边的生命团队发挥作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静态方法
静态方法的策略是:“由外而内”,让“重叠结构”的人体进入一种高度静止的状态,通过这种高度静止,让“重叠结构”人体上,所有的“人工智能”式的意识统统“休眠”。
由于“重叠结构”的人体进入高度静止的状态,生命团队中前意识自然也不用发挥作用了。
在静态方法中,不但前意识不用发挥作用,就连潜意识也不用发挥任何作用,TA们都跟着人体一起进入高度静止的状态。
在这种高度静止的状态中,只有”真正的我们“(真君)能感受到自己,其他的都进入了一种定(高度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佛教《心经》中所描述的“五蕴皆空”。佛教所采用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方式,称之为:入定,这种入定属于“静态入定”。
第二种:动态方法
相对于静态方式“由外而内”的策略。动态方式的策略是“由内而外”。
在动态的方式中,“重叠结构”的人体不需要静止,依然处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动态中。直接训练内在“真正的我们”(真君)与前意识,从而达到克制“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与前意识的作用,让“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与前意识也进入类似“入定”的休眠状态。所以,这种动态的方式,可以称之为:“动态入定”。
《大学》的“学”,就是训练“动态入定”的方法。可是,为什么要称为“大”学呢?
现在,让我们来对比一下:“静态入定”与“动态入定”。
在人类社会中,是没法全民普及“静态入定”的。“静态入定”训练需要长时间进行高强度静态训练,大家如果都去练习了,社会到是安宁了,不过这社会也要停摆了。
而“动态入定”的方式,却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全民普及。因为"动态入定"就是在动态的人类社会中进行训练的,而且,也不用回避社会中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环境。
从某种角度来看,社会环境越是复杂,矛盾越是激烈,对训练“动态入定”的效果越是好。“动态入定”最后要练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一个人越是要在社会上承担一定的责任,要为人类社会贡献自身价值,越是需要训练“动态入定”。
从这种对比中,我们也许能体悟到孔子的这个“学”,为什么会被称为”大“学了吧?
“动态入定”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大修行!
“大学之道”,就是这种大修行的体系、步骤与方法。
心智玩家:还原人类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