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之辩文言文答案
1. 《兼爱之辩》的文言文翻译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岁仿唤,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
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
【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大者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2. 来一首写墨子兼爱非攻的古诗要文言
更多非攻《墨 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⑨亏乎凯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⑾.至入人栏厩⑿,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⒀人也,扡⒁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⒂,天下⒃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⒄,则弗⒅知非,从而誉之⒆,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⒇,杀十人,十重21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22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23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24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25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26,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27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8。
3.
当代有学问的人,都知道尊崇孔、孟,鄙视杨、墨,摈弃佛道.圣人的道义,似乎光照天下了.然而我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寻求也没见到真正的圣人.有能像墨子一样兼爱的人吗?有能像杨朱一样以自我为本的实在人吗?有能像老子清净自守、佛家探究心性一样的人吗?我为什么用杨、墨、老、释四家来反思这种现象呢?因为他们与圣人之道相异,然而尚且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当世的学者只会玩弄章句来媚俗,暗藏心机,巧言令色,相互粉饰,说什么圣人的道义已经劳苦没有功效,不再是人力所可以办到,然后自己可以堂而皇之的发表一些流于言辞的诡辩文章;古人有终身研习圣人之学而不能通达者,而今我都只是能说个大概也就自以为足够了,这样下去圣人之学就渐渐荒废了.那么现在所令人担忧的,难道不是记诵辞章这类陋习?然而再探究弊端的由来,又可以发现难道不是这些辞章解析得太过详细、精心所造成的吗?(限定了一个人自我思考的能力)杨、墨、老、释,探求仁义、性命之学,不得其要而偏离,当然不同于现在的一些学者以为仁义已经不可学到,性命之学也无益处了.(因为他们都以那些注疏为唯一正解)现在若有人内学仁义,探求性命之学,外虽记诵辞章,但不按照它实行.即使他陷于杨、墨、老、释的偏离境地,我尚且把他当做贤人,因为他的内心还是追求自我领悟的.追求自我领悟,然后才可以与他谈论圣人之道.。
4. 墨子兼爱的主张具体内容是什么
自墨子提出“兼爱”一说后,对它的误解和曲解就一直相伴随.有一种说法是,“兼爱”似乎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无非是劝导人人相爱的道德说教,传达出一种友爱和善的美好愿望而已,充其量是一种大而无当的、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是的,墨子的确喋喋不休地说过许多人与人要彼此相爱的话,颇似一个道德家.他在《兼爱》上中下三篇里,反复说明“兼爱”是根治乱世之道,是促进和谐之理: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得其家;诸候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的有些学说尤其是研究自然之理的学问即《墨经》,显得异常精深简约,一般读者难以详解.可他关于兼爱的学说则显得特别清浅易懂,上面诸条,不用白话文翻译,就能一目了然.若以为墨子仅是以道德家的面孔泛泛地说了一些劝世的话,试图单纯以人的道德力量来救治社会的弊病,求得内心的祥和,这种理解是粗浅的、片面的.如果真是那样,墨学断不至于在战国时代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墨家也不会成为屡遭围攻打压的对象.理解兼爱背后的深意,不妨从字义上说起.“兼”字在墨子的著作里多次出现,他将具有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兼士”,将反对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别士”.为什么墨子不象其它诸子单纯谈爱,或者仁爱,而是要加一个“兼”字,再加一个“交”字?“兼”字除了有“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个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尤其是将“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品读,就更加明显.在墨子看来,兼爱,一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那么,兼爱的双方是谁呢?墨子在不同的场合,有过各种不同的说法,涉及到各类人群,但其最想表达的想法,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了解清楚.战国时,周代传承下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依然是壁垒森严,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象烙铁般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人还没从娘胎出来,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左传.昭公七年》有详细记录:“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事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在这样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人的社会地位、政治与经济待遇泾渭分明,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财富分配极其不公正不合理.由是造成“尊与卑、贵与贱、强与弱、诈与愚、富与贫”之间严重的对立与冲突:一方面,是黎民百姓生活愈加艰难,困苦不堪;另一方面是王公大臣更加肆无忌惮地横征暴敛,穷奢极欲.一方面是弱小的诸侯国家随时面临被吞并被瓦解的危险,朝不保夕;另一方面,是强大的诸候国大搞强权政治,四处征战兼并.所以,墨子兼爱的双方,核心就是指的这不平等且对立的双方.一方是:尊(尊贵)、贵(高贵)、强(强大)、诈(智慧)、富(富裕).另一方是:卑(卑下)、贱( *** )、弱(弱小)、愚(愚笨)、贫(贫穷).社会用一条封锁线将对立的双方隔离开来,人为地挖出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让双方在思想上、意识上、情感上永远无法跨越,以使尊贵的永世尊贵,卑贱的永世卑贱;强大的永世强大,弱小的永世弱小.有了这条封锁线,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将永远持续下去.兼爱,就是跨越封锁线的开始,就是平等意识的萌芽.若兼爱得以盛行,则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就有可能被打破,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节选自《墨子智慧心解》(达流著,中国城市出版社)。
5. 《兼爱之辨》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巫马子对墨子说:“您(主张)爱天下一切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一切人),也谈不上有什么害处。(既然咱们的主张)都没有产生什么后果,您为什么单单地认为自己的对,而认为我的错呢?”
墨子道:“比如有人在这里放了火,一个端着水,准备扑灭它,另一人拿着燃烧的东西,准备助长火势。(两人的行动)虽然都没成为现实,但您认两人之中谁应该被肯定呢?”巫马子道:“我(当然)肯定那端水灭火人的想法,否定那引火助燃人的想法。”
墨子又道:“(如此说来)我仍然认为自己的主张对,而认为您的观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