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言文
1. 明的古文中的含义
”明“字在古文字有如下意思:1、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明亮。
出处:宋·苏轼《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释义: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2、用作动词,意思是:照亮。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释义:我是力气尚且足以继续用来进入,火把尚且足以继续用来照明 。3、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明白;清楚。
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释义: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4、用作动词,意思是:证明;说明。出处: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释义: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5、用作动词,意思是:明确。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明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43762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释义:明确法律,确定律法,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6、用作形容词,意思是:英明;高明;明智。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释义: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7、用作名词,意思是:智慧。出处:战国·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8、用作名词,意思是:视力。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释义: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
9、用作名词,指明朝。10、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
出处:清·彭端淑《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释义:下一年的时候贫僧会从南海回来。
2. 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明
①明亮(跟‘暗’相对):~月|天~|灯火通~。
②明白;清楚:问~|说~|黑白分~|去向不~。
③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沟|有话~说|~令公布|~枪易躲,暗箭难防。
④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英~|精~强干|耳聪目~|眼~手快。
⑤光明:弃暗投~|~人不做暗事。
⑥视觉:双目失~。
⑦懂得;了解:深~大义|不~利害。
⑧〈书〉表明;显示:开宗~义|赋诗~志。
3. 明的古文中的含义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释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都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