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遵循文体特点教学,实现言意兼得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便于学生把握课文的表达形式,这无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例子,最后进行总结。教学《学与问》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弄清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抛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观点是什么?举了哪几个例子?例子是怎样说明观点的?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以“写好汉字需下苦工夫”为话题,写几段文字。学生学得很投入,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很透彻,还很好地掌握了说理文的基本表达形式,并学会了迁移运用。
《麋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介绍事物。《麋鹿》这篇课文就是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三个方面来介绍麋鹿的。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我把读与说的训练结合起来,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弄清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麋鹿的。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写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朗读出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介绍麋鹿。为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导游,你们正带领游客参观麋鹿饲养场,不过这里不仅有麋鹿,还有驯鹿,请你们细致地为游客介绍,让他们听了你们的介绍不仅能一眼辨认出麋鹿来,还能熟知麋鹿的生活习性。”这样,通过说的训练,把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学生的口头语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把握文脉,反复诵读,实现言意兼得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互为依存,共同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而“文脉”往往会将两者统一起来。因此,不管是篇章的教学还是重点段落的教学,关注对文脉的梳理、辨析十分重要。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起始段便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象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的第四段做了细致的描述。如何才能让学生既能清晰地认知夕阳滑落的过程,又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绝伦,还能体悟出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那美妙绝伦的景象的呢?教学《三亚落日》的第四段时,我的具体教学步骤是:第一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落日动作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四个过程,想象成四幅图画(悬挂图、下沉图、蹦跳图、入水图)。第二步,让学生口头叙述夕阳滑落的过程,完成学生对日落过程的认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四幅图的具体句子,反复诵读,直至能够背诵下来。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夕阳滑落的美妙绝伦,感受语言的优美。第四步,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意在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章遣词造句的匠心,体味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这样由语言而内容,由内容而语言,通过读、说、思、评,很好地完成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三、读写结合,实现技能迁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比之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的策略也相对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指向写作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改进作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为指导写作提供了时间保证,还遵循了“习得写法―迁移运用”的习作训练规律。
读写的实施,关键要善于择取语言训练点。我教学《爱之链》时就择取了第一段为语言训练点。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段落作为训练点,是因为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无论是对表现人物的心情,还是对表现人物的形象、品质都起到了极大的烘托作用。
如何凭借语言训练点,实施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领悟环境描写的特点: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景物来描写。这对人物的心情以及人物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在学生读到最后一段时,结合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句的理解,我创设了这样的读写结合的实践情境:“还是一个雪花飘落的傍晚,还是在那个乡间公路上,还是开着那辆破汽车,只是现在乔依的心境变了,他的心情不再凄凉,他变得高兴了。同样的环境,当乔依心情变化了,可以怎么写?请同学们动笔写写吧。”
这一段的原文是:“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有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依然是那样的黄昏,依然寒风劲吹,雪花飞舞,但在乔依的眼里,一切都是如此美好。雪花像小精灵似的在他的眼前蹦跳,有的竟然飞进车里,落到他的脸上,亲吻着他的脸颊,似乎还在呢喃:“祝你好运,乔依,你会很快找到工作的……”
从写作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因为,通过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出来,学生不仅把握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为写而读,读写结合,不仅是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此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事实上,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运用方法理解内容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因为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本是相互依存的,犹如钱币的两面,这也正是“言意”能够“兼得”的原因所在。
一、遵循文体特点教学,实现言意兼得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便于学生把握课文的表达形式,这无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例子,最后进行总结。教学《学与问》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弄清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抛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观点是什么?举了哪几个例子?例子是怎样说明观点的?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以“写好汉字需下苦工夫”为话题,写几段文字。学生学得很投入,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很透彻,还很好地掌握了说理文的基本表达形式,并学会了迁移运用。
《麋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介绍事物。《麋鹿》这篇课文就是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三个方面来介绍麋鹿的。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我把读与说的训练结合起来,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弄清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麋鹿的。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写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朗读出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介绍麋鹿。为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导游,你们正带领游客参观麋鹿饲养场,不过这里不仅有麋鹿,还有驯鹿,请你们细致地为游客介绍,让他们听了你们的介绍不仅能一眼辨认出麋鹿来,还能熟知麋鹿的生活习性。”这样,通过说的训练,把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学生的口头语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把握文脉,反复诵读,实现言意兼得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互为依存,共同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而“文脉”往往会将两者统一起来。因此,不管是篇章的教学还是重点段落的教学,关注对文脉的梳理、辨析十分重要。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起始段便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象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的第四段做了细致的描述。如何才能让学生既能清晰地认知夕阳滑落的过程,又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绝伦,还能体悟出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那美妙绝伦的景象的呢?教学《三亚落日》的第四段时,我的具体教学步骤是:第一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落日动作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四个过程,想象成四幅图画(悬挂图、下沉图、蹦跳图、入水图)。第二步,让学生口头叙述夕阳滑落的过程,完成学生对日落过程的认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四幅图的具体句子,反复诵读,直至能够背诵下来。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夕阳滑落的美妙绝伦,感受语言的优美。第四步,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意在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章遣词造句的匠心,体味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这样由语言而内容,由内容而语言,通过读、说、思、评,很好地完成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三、读写结合,实现技能迁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比之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的策略也相对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指向写作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改进作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为指导写作提供了时间保证,还遵循了“习得写法―迁移运用”的习作训练规律。
读写的实施,关键要善于择取语言训练点。我教学《爱之链》时就择取了第一段为语言训练点。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段落作为训练点,是因为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无论是对表现人物的心情,还是对表现人物的形象、品质都起到了极大的烘托作用。
如何凭借语言训练点,实施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领悟环境描写的特点: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景物来描写。这对人物的心情以及人物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在学生读到最后一段时,结合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句的理解,我创设了这样的读写结合的实践情境:“还是一个雪花飘落的傍晚,还是在那个乡间公路上,还是开着那辆破汽车,只是现在乔依的心境变了,他的心情不再凄凉,他变得高兴了。同样的环境,当乔依心情变化了,可以怎么写?请同学们动笔写写吧。”
这一段的原文是:“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有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依然是那样的黄昏,依然寒风劲吹,雪花飞舞,但在乔依的眼里,一切都是如此美好。雪花像小精灵似的在他的眼前蹦跳,有的竟然飞进车里,落到他的脸上,亲吻着他的脸颊,似乎还在呢喃:“祝你好运,乔依,你会很快找到工作的……”
从写作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因为,通过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出来,学生不仅把握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为写而读,读写结合,不仅是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此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事实上,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运用方法理解内容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因为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本是相互依存的,犹如钱币的两面,这也正是“言意”能够“兼得”的原因所在。
展开全部
内容摘要:通过积累语言文字材料、文本阅读教学、创设生活情景、写作学以致用等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正文:
新修订的《语文课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米才能煮出饭来。
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在课堂上积累,学习生字和课文就是积累的一种方式,生字的听、读、写和对优美篇章和诗句名言的背诵,是小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已达到熟能生巧,准确的运用。
其二是通过课外阅读进行积累,通过预读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广泛的接触不同领域的词汇,只有大量的积累,才可厚积薄发。
其三是对生活感受的积累,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家长都很忙,没时间带孩子外出,或及时给予生活感受的指引,学生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所以他们的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年龄小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就影响到他们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形成。基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和安全考虑,让学生外出多见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网络和影视作品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阅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但是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指导学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归类存档。还要通过展示平台来激发积累的兴趣,例如定时举办成语大赛,故事大赛等来促进积累的积极性,并初步通过展示来进行语言的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于永正先生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语都教了,惟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
不到5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晴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于先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给与生活贴近的的语言环境,,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要求写仔细观察的作文,于是与学生找来花盆、泥土,一起栽种花生,时时关注花生的生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叫学生买来金鱼放在教室里饲养等,并指导他们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养的动物或花草,做到言而有物。
利用平时和学生的聊天或讲课,特意把新学到得词语运用到话语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譬如学习过《风筝》一课后,把“垂头丧气”这个词语利用上,如对心情不好或状态不佳的同学调侃说:“你为什么这样垂头丧气呢,难道你的风筝也飞走了?”无论是这个同学还是其他同学都会精神一振,觉得老师把刚学的词语和课文用在自己同学身上很新奇,还有不少同学也立刻能依样画葫芦,活学活用的效果就达到了。我还经常在不同的讲话场合,利用上很多好的词语和修辞,比如表扬他们的午唱很出色时说:“你们的歌声嘹亮,它们掀翻了屋顶,冲出教室,飞过对面的市场,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学生在做操时,写作业时等的场合都可以用优美的词句来表扬甚至是批评提醒。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熏陶,继而自觉的运用。
四、重视口语交际课
利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交谈中,教师和孩子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小学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他们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在组织孩子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给每个孩子"说"的机会。学生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五、在作文教学中学以致用
在写作文的时候,一些巧妙的语言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为了使学生能把课内外积累的词语运用起来。在作文的批改中有这样的一条,凡能用上本册书中新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每个加5分,因此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是A+++的。学生也在用得不亦乐乎的过程中,学会了语言的运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的学会,因此老师要多想办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兴趣真正的掌握这一门祖国的语言。
`
正文:
新修订的《语文课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米才能煮出饭来。
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在课堂上积累,学习生字和课文就是积累的一种方式,生字的听、读、写和对优美篇章和诗句名言的背诵,是小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已达到熟能生巧,准确的运用。
其二是通过课外阅读进行积累,通过预读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广泛的接触不同领域的词汇,只有大量的积累,才可厚积薄发。
其三是对生活感受的积累,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家长都很忙,没时间带孩子外出,或及时给予生活感受的指引,学生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所以他们的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年龄小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就影响到他们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形成。基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和安全考虑,让学生外出多见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网络和影视作品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阅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但是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指导学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归类存档。还要通过展示平台来激发积累的兴趣,例如定时举办成语大赛,故事大赛等来促进积累的积极性,并初步通过展示来进行语言的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于永正先生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语都教了,惟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
不到5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晴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于先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给与生活贴近的的语言环境,,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要求写仔细观察的作文,于是与学生找来花盆、泥土,一起栽种花生,时时关注花生的生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叫学生买来金鱼放在教室里饲养等,并指导他们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养的动物或花草,做到言而有物。
利用平时和学生的聊天或讲课,特意把新学到得词语运用到话语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譬如学习过《风筝》一课后,把“垂头丧气”这个词语利用上,如对心情不好或状态不佳的同学调侃说:“你为什么这样垂头丧气呢,难道你的风筝也飞走了?”无论是这个同学还是其他同学都会精神一振,觉得老师把刚学的词语和课文用在自己同学身上很新奇,还有不少同学也立刻能依样画葫芦,活学活用的效果就达到了。我还经常在不同的讲话场合,利用上很多好的词语和修辞,比如表扬他们的午唱很出色时说:“你们的歌声嘹亮,它们掀翻了屋顶,冲出教室,飞过对面的市场,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学生在做操时,写作业时等的场合都可以用优美的词句来表扬甚至是批评提醒。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熏陶,继而自觉的运用。
四、重视口语交际课
利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交谈中,教师和孩子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小学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他们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在组织孩子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给每个孩子"说"的机会。学生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五、在作文教学中学以致用
在写作文的时候,一些巧妙的语言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为了使学生能把课内外积累的词语运用起来。在作文的批改中有这样的一条,凡能用上本册书中新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每个加5分,因此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是A+++的。学生也在用得不亦乐乎的过程中,学会了语言的运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的学会,因此老师要多想办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兴趣真正的掌握这一门祖国的语言。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幼儿语言训练,培养孩子语言能力,寻找正确的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