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终年五十岁。赵匡胤死后,皇位由其弟弟赵光义继承,是为宋太宗。
历史上关于赵匡胤为什么把皇位传位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有很多说法。按照宋朝官方的解释(其实就是赵光义自己的解释),太祖将皇位传给太宗,是因为奉母亲杜太后之命。《宋史·杜太后传》里记载:“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杜太后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得到天下,主要就是因为后周皇帝年幼(所以被赵匡胤篡位)。如果想要大宋江山永固,赵匡胤百年之后就应当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赵匡胤是个大孝子,为了让母亲能够安详离世,于是便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并写了一份诏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不过,令人怀疑的是,这份所谓的“金匮之盟”只是赵光义的一面之词,在赵匡胤生前从来没有人听说过。赵匡胤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年(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早就不是什么幼子了。而且赵德昭性格沉着冷静,喜怒不形于色,显然是一个做皇帝的好苗子。另外,他还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务,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完全有继承大统的能力。从客观条件上看,即便确有“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匡胤会为了早年一个无奈的承诺,就把这份天下第一的“家业”传给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吗?从正常逻辑上来看有点说不通。
另外,关于“金匮之盟”还有一种“三传约”的说法,即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三弟赵光义,赵光义将皇位传给四弟赵廷美,赵廷美再将皇位复传给赵德昭。假如果真存在“金匮之盟”的话,“三传约”的说法比较靠谱。
根据《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中的记载,赵光义当上皇帝后,曾率军御驾亲征幽州,赵德昭也陪驾出征。一日夜里,宋军遭到偷袭,军中大乱。当时许多将士都打探不到皇帝的下落,以为其已遭遇不测,于是有人建议拥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赵光义及时出现,这个建议自然就没了下文,但赵光义心中对此事耿耿于怀。宋军班师回朝后,赵德昭提出给此次出征的有功将士给予封赏,赵光义却怒斥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虽然这句话是赵光义在盛怒之下脱口而出,但也可以印证赵德昭在当时确实是有继承皇位可能的。可惜在受赵光义的怒斥后,赵德昭担心自己将遭遇不测,于是回家后自刎而死了。
后来,魏王赵廷美在听说“金匮之盟”有“三传约”的说法后,也曾暗中谋划篡夺皇位,不过计划遭到泄露,赵廷美被贬至房州(今湖北房县)。
最后再来说说赵匡胤的离奇暴毙。赵匡胤当时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光义进入赵匡胤的寝宫,两人面席而坐商议事情。这本来没有什么异常。可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在赵光义离开后不久,赵匡胤就突然暴毙了。有一部叫《续湘山野录》的史料上记载:赵光义擅自进入皇帝寝宫,左右不得闻。有人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当夜,太祖驾崩,晋王赵光义即位。历史上将这一千古谜案称为“烛影斧声”。
虽然史料上并没有什么直接证据可以证明赵匡胤是被自己的弟弟给谋害的,但从“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两件事情上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金匮之盟”中的“三传约”确实存在。但赵光义担心太祖食言,于是在经过周密部署后,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将赵匡胤谋害了。由于赵匡胤生前没有做过其他安排,所以赵光义就以“金匮之盟”中的诏书为条件,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大宋的第二任皇帝。
当然,上述说法只是根据历史资料所做出的假设。到底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以及他的离奇死亡,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答案。
2020-07-29
赵光义的皇位反正肯定不是宋太祖自己要传给他的,说是篡位一点也不为过,从赵光义即位后的种种行为来看,他的皇位来路不明,一个是多次修改《太祖实录》,构建了很多子虚乌有的事,比如说,陈桥兵变中有一个细节,拦马进谏,就是赵匡胤及其军事集团发动兵变后,回到京城开封,然后是市不易肆,兵不血刃(除韩通因抵抗被杀外),赵匡胤下令不得对太后天子和曾经与自己共事的百官同僚无礼,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想之前的兵变那样把京城搞得血流成河,而赵光义偏偏就说成是他拦住赵匡胤的马让他不要这么做,但是很多证据表明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并没有什么作为,甚至都不在军中,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这么说?无疑是为了证明他在宋朝开国当中是立下过功劳的,从而他继承皇位就有一定的合法性。还有就是他想法设法干掉了金匮之盟中能够继承皇位的人,赵德昭,因为北伐之中,赵光义被辽军打败,中途丢下大军直接逃回了开封,于是军中大将不知道皇帝生死嘛,就策划着立赵德昭做皇帝,毕竟他是太祖的长子,当皇帝的很合适嘛,但是后来知道了赵光义还活着,也就没这想法了,这次北伐灭掉了北汉,打辽国就是宋太宗自己的临时想法,军中很多人都不同意,士兵也渴望得到奖赏,可是他直道兵败回到开封都一直没有犒赏,虽说打了败仗,可是好歹灭了北汉不是?这是功劳吧,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可他就是不赏,赵德昭就看不下去了,就跟他说应该赏赐将士们,赵光义却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也不迟”,结果没多久赵德昭就自杀了,赵光义就是有意要除掉赵德昭,这意思就是:“我现在跟你说这个话,是让你自行了结,如果你不想,那就别怪我这个叔叔不讲情面,让我亲自下令杀你”,所以即使赵德昭不自杀,赵光义也会找他麻烦,指不定哪天就给他一个谋反的罪名处死他,再看赵德芳,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为什么就突然死去了?真的和赵光义没关系吗?再看“三传约”中的第二个人,赵廷美,后来也被他整死了,至此,能继承皇位的就只有他赵光义的儿子。他就是在想办法干掉金匮之盟中的两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把皇位的继承顺序改为自己的后代。
再看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即位五年后由赵普拿出来的,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赵普跟赵光义一向不和,就是政敌的关系,他肯定是不希望赵光义继承皇位的,所以他为什么要拿出这个东西替自己的政敌解决麻烦呢?因为赵普在赵匡胤后期就已经被罢相了,而此时赵光义又一度面临着皇位合法性的问题,两个人各有所需,于是赵普就拿出了金匮之盟,还有一个问题,你赵光义如果真的想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为什么不在刚即位的时候拿出来,那时候不是证明合法性的最佳时机吗?那如果说,他当时不知道生前赵匡胤和母亲杜太后有这个协定,那么他凭什么莫名其妙的就继承了皇位?难不成他真的是天选之子吗?那他要知道这个东西存在,即位的时候就该拿出来
最后就是赵匡胤的死,赵匡胤本身出身武将,一个武将经常打仗,即使他做了皇帝那也是经常锻炼,他的体质能差到哪里去?何况他死之前身体是好好的,怎么会一夜之间暴毙而亡,而且还就是在和赵光义喝过酒之后?这个迷,一直被叫做“斧声烛影”,但是可能性不大,因为那个斧头只是象征皇权的东西,材料并不是很适合用于做成杀人的斧头,如果要拿他杀人,当然能杀死,那个斧头一两下子就砸不死人了,即使赵匡胤喝醉了,你就是砸死他也要砸好一会儿才能砸死,那这个声音就会很大了,外面的人都是傻子,都听不见吗?何况赵匡胤如果要是没醉,他自己又是武将,难道会抵抗不了赵光义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的进攻?再退一步讲,即使他醉了,有人砸他他不会感到痛,这痛都能痛醒吧?他就不会叫人?谁都不是傻子啊。再关注两个人物,一个是程德玄,一个太医大晚上不睡觉在晋王府门钱瞎转悠什么呢?一个是宦官王继恩,赵匡胤死后,宋皇后让他去叫赵德芳来,目的很明显了,是让赵德芳当皇帝,但是最后赵德芳没有来,晋王赵光义却来了,说明这两个人与赵光义早有勾结,赵匡胤的死很有可能就是死于下毒,只不过这种毒是隐性的,是慢性的,下个毒对他程德玄一个太医来说很难吗?而王继恩则就是赵光义在皇宫中的内线,一有风吹草动,他赵光义都能第一个知道,而且赵光义即位后非常信任他,委以重任。
最后来说一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矛盾,赵匡胤后期其实他已经知道了赵光义要谋取皇位,而赵光义篡夺皇位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有一次,赵匡胤就准备迁都洛阳,结果赵光义极力反对,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而赵光义又为什么极力反对迁都?原因很简单,此时的赵光义是晋王+开封尹,亲王尹京是五代至宋初立皇储的标准模式,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尾大不掉,赵匡胤要迁都其实就是想摆脱赵光义这一帮势力,那么赵光义自然就不愿意,而且就在此后不就,就发生了“斧声烛影”事件,赵匡胤暴毙,赵光义即位,而且是迫不及待地改年号,古代新皇帝即位往往是第二年才改年号,而当时开宝九年没多久就要结束了,他有必要一即位就改年号吗?宋皇后虽然当时很年轻,也就20多岁,虽然是身在后宫,但肯定也知道晋王的势力,从她看到赵光义说的话就能知道,她对赵光义也是很害怕的,她说“我母子性命就指望官家(当时对皇帝的称呼)你了”,就看到赵光义就知道完了,没戏了,直接承认他是新皇帝,可见她是很害怕赵光义的。她死后,赵光义不让她与宋太祖合葬,也不让群臣临丧,这不符合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她父亲宋偓为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她又是赵光义的嫂子,对待嫂子薄情,连她死后这么一些该享有的礼仪都不给她,就是做个样子也行吧,可是他赵光义连样子都不愿意做,可见他对自己的哥哥又有多少真心?不过为了谋取皇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