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院文化 5
展开全部
中国文化书院的宗旨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继承和阐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海外文化的介绍、研究以及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9-07-22
展开全部
一、书院大门:
传统古建仿阙式。
二、止步石:
除车辆外,官员等皆须在此下车步行过圣像前,然后可乘车入内。
三、入院揭示(须知):
衣冠整肃,举止有礼。
言语安静,保持清洁。
爱惜草木,小心火烛。
加意安全。
四、文林院:
“文林”取古语“文士如林”之意。此院为两进四合院,建于1930年。因当时大连地区为日本占领,所以此时的建筑风格,很多掺入了日本元素。如挂瓦、日式脊头等,但总体仍沿袭了辽南民居风格。
五、时习堂:
堂名取自《论语》“学而时习之”。这里是书院的小讲堂,可容纳四十人在此上课、研讨。
六、文溯院:
“文溯”,自《元史》中“溯流求源”一词转化而来。意谓,学习要逆流而上,寻求源头的经典。这是建于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距今已140年的二进四合院。是大连地区南部仅存的完整的清代民居。
七、鼓亭:
书院每日晨鼓暮磬。早晨起床击鼓108下以“起静”,晚上熄灯前击磬(云板)108下以“入静”。上课和课间休息、就餐等,都以击磬为号。
八、孔子像:
古代书院须有祭祀功能。这里的孔子石像系由张子镇先生所雕。像前广场为每日学生礼圣和春秋祭礼孔子的场所。
九、文正院:
文正院内设有大小餐厅(善斋)、厨房。大讲堂——明道堂。有学生寮、锅炉房和公共浴室等。
十、函远山房:
为山长居住和待客之处。“函远”一词,意为“蕴含远大”。门楼匾额“函远山房”四字为松斋先生所题写。两侧楹联:“文章开窔奥,经训乃菑畲”。上联系唐代杜甫诗句,下联为唐代韩愈诗句。“窔”、“奥”,都是堂屋的深处。“菑”、“畲”,都是耕地。刚开垦的生地为“菑田”,耕种两年以上的熟地,为“畲田”。
传统古建仿阙式。
二、止步石:
除车辆外,官员等皆须在此下车步行过圣像前,然后可乘车入内。
三、入院揭示(须知):
衣冠整肃,举止有礼。
言语安静,保持清洁。
爱惜草木,小心火烛。
加意安全。
四、文林院:
“文林”取古语“文士如林”之意。此院为两进四合院,建于1930年。因当时大连地区为日本占领,所以此时的建筑风格,很多掺入了日本元素。如挂瓦、日式脊头等,但总体仍沿袭了辽南民居风格。
五、时习堂:
堂名取自《论语》“学而时习之”。这里是书院的小讲堂,可容纳四十人在此上课、研讨。
六、文溯院:
“文溯”,自《元史》中“溯流求源”一词转化而来。意谓,学习要逆流而上,寻求源头的经典。这是建于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距今已140年的二进四合院。是大连地区南部仅存的完整的清代民居。
七、鼓亭:
书院每日晨鼓暮磬。早晨起床击鼓108下以“起静”,晚上熄灯前击磬(云板)108下以“入静”。上课和课间休息、就餐等,都以击磬为号。
八、孔子像:
古代书院须有祭祀功能。这里的孔子石像系由张子镇先生所雕。像前广场为每日学生礼圣和春秋祭礼孔子的场所。
九、文正院:
文正院内设有大小餐厅(善斋)、厨房。大讲堂——明道堂。有学生寮、锅炉房和公共浴室等。
十、函远山房:
为山长居住和待客之处。“函远”一词,意为“蕴含远大”。门楼匾额“函远山房”四字为松斋先生所题写。两侧楹联:“文章开窔奥,经训乃菑畲”。上联系唐代杜甫诗句,下联为唐代韩愈诗句。“窔”、“奥”,都是堂屋的深处。“菑”、“畲”,都是耕地。刚开垦的生地为“菑田”,耕种两年以上的熟地,为“畲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五代北宋时候,书院正式确立。书院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办学者传办,没有政府认可与资助。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期,有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学者个人也开始了探索恢复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书院文化”。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期,有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学者个人也开始了探索恢复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书院文化”。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书院教育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一大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加盟书院教学,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引入书院,加之书院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书院形成以讲会为主,完整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
讲会制度始于南宋,明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王阳明时期最盛。讲会制度讲求平等论学,是一种不同学派之间以相互学习和促进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活动。讲会活动中,容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主张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主张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民主。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就“为学之方”而展开的学术争论。讲会制度一方面使得争论双方能够各有所得,取长补短,活跃了学术空气,体现了“争鸣”精神。另一方面使得听讲生徒兼收各家学派观点,扩大了学术交流。
讲会制度是作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学术观点的独特讲学方式存在的。与书院的教育、学术活动相联系。它强调师生争辩和启发诱导的积极意义,讲求师生关系平等互助。讲会制度盛行于书院之间,也使书院教育走向社会,走出小小书斋,促使了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同时,讲会制度也在书院大师的道德教育和修身正己的思想传播方面起到了较强的教化作用。
书院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自主,才能真正发展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古代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首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7]意思是,学生只有具备了积极学习的能动性,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即“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8]因此,书院自身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很高。书院大师讲学时,大抵是提纲挈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大师所讲,每次只选其一点着重发挥,决不逐意串,而是着重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朱熹在书院教学中尤其注重向学生传授读书的经验,他认为“圣贤所以数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9]朱熹的后世弟子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0]而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要求自学的观点。
其次,注重启发诱导。书院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围绕学术观点和学术著作展开教学,教师只充当指导者和领路者的角色。他们在讲授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和答疑的同时,教学上多采用辩论的方式,着重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书院教育提倡质疑问难,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启发式教学法是书院教学的常用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达到“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这也符合朱熹提出的“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的个引路的人,做的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1]
书院教育注重知行结合,重视践履躬行。
将教学与道德的完善、品性的修养结合起来是书院教学目的的最大特点。《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曾明确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
更提出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13]”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这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上将伦理道德教育融化在教学形式中的传统一脉相承。古代教育家朱熹熟读圣贤书,以求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他将做学问和做人有机的结合,是古现代教育者的典范。朱熹提出要躬行践履,主要是在学者的修养方面,要“立志、主敬、存养、省察”。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到“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需要“实下功夫,日日为之,如此之久,日化而不自知,如常事做。”[14]
书院教育实行“开放式”教学,自由讲学,自由听讲。在书院中,名师巨儒们都能在坚守自家言论的同时,取他家之长,为己所用。即使在学术思想上是明显不同的,也不会阻碍各家的交流与沟通,这充分的体现了书院“开放式”的教学态度。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起来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其创建人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一方面,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其讲学没有统一的安排,
也没有统一的计划,完全由各书院领袖自己作主,自行安排。他们通常把自己的研究与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广收生徒,教者可以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书院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其讲学活动十分活跃,各家各派皆形成有独特教学内容的独立团体。这样,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书院教育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一大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加盟书院教学,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引入书院,加之书院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书院形成以讲会为主,完整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
讲会制度始于南宋,明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王阳明时期最盛。讲会制度讲求平等论学,是一种不同学派之间以相互学习和促进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活动。讲会活动中,容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主张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主张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民主。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就“为学之方”而展开的学术争论。讲会制度一方面使得争论双方能够各有所得,取长补短,活跃了学术空气,体现了“争鸣”精神。另一方面使得听讲生徒兼收各家学派观点,扩大了学术交流。
讲会制度是作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学术观点的独特讲学方式存在的。与书院的教育、学术活动相联系。它强调师生争辩和启发诱导的积极意义,讲求师生关系平等互助。讲会制度盛行于书院之间,也使书院教育走向社会,走出小小书斋,促使了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同时,讲会制度也在书院大师的道德教育和修身正己的思想传播方面起到了较强的教化作用。
书院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自主,才能真正发展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古代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首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7]意思是,学生只有具备了积极学习的能动性,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即“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8]因此,书院自身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很高。书院大师讲学时,大抵是提纲挈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大师所讲,每次只选其一点着重发挥,决不逐意串,而是着重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朱熹在书院教学中尤其注重向学生传授读书的经验,他认为“圣贤所以数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9]朱熹的后世弟子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0]而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要求自学的观点。
其次,注重启发诱导。书院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围绕学术观点和学术著作展开教学,教师只充当指导者和领路者的角色。他们在讲授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和答疑的同时,教学上多采用辩论的方式,着重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书院教育提倡质疑问难,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启发式教学法是书院教学的常用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达到“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这也符合朱熹提出的“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的个引路的人,做的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1]
书院教育注重知行结合,重视践履躬行。
将教学与道德的完善、品性的修养结合起来是书院教学目的的最大特点。《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曾明确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
更提出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13]”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这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上将伦理道德教育融化在教学形式中的传统一脉相承。古代教育家朱熹熟读圣贤书,以求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他将做学问和做人有机的结合,是古现代教育者的典范。朱熹提出要躬行践履,主要是在学者的修养方面,要“立志、主敬、存养、省察”。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到“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需要“实下功夫,日日为之,如此之久,日化而不自知,如常事做。”[14]
书院教育实行“开放式”教学,自由讲学,自由听讲。在书院中,名师巨儒们都能在坚守自家言论的同时,取他家之长,为己所用。即使在学术思想上是明显不同的,也不会阻碍各家的交流与沟通,这充分的体现了书院“开放式”的教学态度。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起来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其创建人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一方面,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其讲学没有统一的安排,
也没有统一的计划,完全由各书院领袖自己作主,自行安排。他们通常把自己的研究与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广收生徒,教者可以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书院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其讲学活动十分活跃,各家各派皆形成有独特教学内容的独立团体。这样,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书院教育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一大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加盟书院教学,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引入书院,加之书院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书院形成以讲会为主,完整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
讲会制度始于南宋,明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王阳明时期最盛。讲会制度讲求平等论学,是一种不同学派之间以相互学习和促进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活动。讲会活动中,容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主张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主张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民主。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就“为学之方”而展开的学术争论。讲会制度一方面使得争论双方能够各有所得,取长补短,活跃了学术空气,体现了“争鸣”精神。另一方面使得听讲生徒兼收各家学派观点,扩大了学术交流。
讲会制度是作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学术观点的独特讲学方式存在的。与书院的教育、学术活动相联系。它强调师生争辩和启发诱导的积极意义,讲求师生关系平等互助。讲会制度盛行于书院之间,也使书院教育走向社会,走出小小书斋,促使了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同时,讲会制度也在书院大师的道德教育和修身正己的思想传播方面起到了较强的教化作用。
书院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启发诱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自主,才能真正发展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古代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书院教育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一大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加盟书院教学,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引入书院,加之书院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书院形成以讲会为主,完整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
讲会制度始于南宋,明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王阳明时期最盛。讲会制度讲求平等论学,是一种不同学派之间以相互学习和促进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活动。讲会活动中,容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主张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主张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民主。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就“为学之方”而展开的学术争论。讲会制度一方面使得争论双方能够各有所得,取长补短,活跃了学术空气,体现了“争鸣”精神。另一方面使得听讲生徒兼收各家学派观点,扩大了学术交流。
讲会制度是作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学术观点的独特讲学方式存在的。与书院的教育、学术活动相联系。它强调师生争辩和启发诱导的积极意义,讲求师生关系平等互助。讲会制度盛行于书院之间,也使书院教育走向社会,走出小小书斋,促使了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同时,讲会制度也在书院大师的道德教育和修身正己的思想传播方面起到了较强的教化作用。
书院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启发诱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自主,才能真正发展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古代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