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王辅臣的问题上,康熙其实就是在赌的这些年王辅臣落魄,吴三桂没有施以援手。于是康熙说吴三桂对你大方,我要比吴三桂还要大方。于是起用了王辅臣为甘陕将军,统领甘陕的八万兵马,驻守平凉。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给了王辅臣。因为甘陕的部队原本也是王辅臣的兵马。
图
康熙有一点赌对了,那就是的确王辅臣不可能再和吴三桂走到一起了。也就是不可能和吴三桂一条心来对付康熙。但是康熙还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不妨碍王辅臣拥兵自重,作壁上观,谁赢了倾向谁,谁输了他分而食之。在此后的三藩形势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为了防止王辅臣倾向吴三桂,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安抚。在这个过程中,王辅臣实际上,还是决策失误了至少两次以上。在形势对康熙最不利的时候,自己妇人之仁,并没有联合吴三桂对康熙动手。但是同时也没有对吴三桂出兵,去表现一下自己对康熙的忠心,和坚持。
图
在三藩和康熙较量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最占有优势的王辅臣,结果两边的好都没讨到。对于王辅臣而言,无论是吴三桂赢了,还是康熙赢了,他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看王辅臣曾经打仗说起来厉害得不得了,但是在政治上,无论比起比自己大的吴三桂,还是比起比自己小的康熙,简直就是一个婴儿。在最关键的点上,最该站队的时候,他却搞了个两不靠。白白错失了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图
王辅臣在三藩和康熙相持阶段的骑墙态度,实际上已经注定了他必死的结局。任凭康熙再大度,也绝不会再容忍王辅臣的,这是必然。相反吴三桂若是赢了,王辅臣的结局应该也是一样的。康熙20年,王辅臣故意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去上班,然后在家中将新娶的夫人打了一顿,找理由赶出家门;请自己曾经的心腹喝酒,把家财都分了,最后饮毒酒而亡。用自己装疯暴死,拯救了全家老小,以及曾经的部下。康熙得知后,并未清算王辅臣的家人,而只是将他儿子革职了事。
《康熙王朝》中,康熙并没有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和正史上一样,都是自杀。但王辅臣之死的确和康熙有关。
在剧中,康熙第一次见到王辅臣的时候,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对王辅臣的履历是精心研究过的。
当时吴三桂即将反叛,而王辅臣却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虽然此前他曾经是吴三桂的亲信。用王辅臣的话说,“吴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则同车,寝则同衾。”
吴三桂当初之所以对王辅臣这么好,是因为王辅臣人称“马鹞子”,当初吴三桂入关,连续拿下百城,其中一大半都是王辅臣拿下的。所以这是当初吴三桂对待王辅臣如此礼遇的重要原因。但是功成之后,王辅臣入朝当官,但是混不灵了,因为得罪人,犯了官场大忌,被顺治罢了官,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而此期间,吴三桂并没有伸以援手。
吴三桂要反,连周云龙这样的角色都已经跃跃欲试。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实际上一来打探虚实,二来也是为了暗中争取人才。结果看走眼还封赏了周云龙,周云龙可谓是吴三桂的铁杆死党。
所以这样一来,康熙实际上就被打了脸,这说明此刻的康熙在识人上还差那么一点火候。但是在王辅臣的问题上,康熙其实就是在赌的这些年王辅臣落魄,吴三桂没有施以援手。
于是康熙说吴三桂对你大方,我要比吴三桂还要大方。于是起用了王辅臣为甘陕将军,统领甘陕的八万兵马,驻守平凉。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给了王辅臣。因为甘陕的部队原本也是王辅臣的兵马。
康熙有一点赌对了,那就是的确王辅臣不可能再和吴三桂走到一起了。也就是不可能和吴三桂一条心来对付康熙。但是康熙还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不妨碍王辅臣拥兵自重,作壁上观,谁赢了倾向谁,谁输了他分而食之。
在此后的三藩形势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为了防止王辅臣倾向吴三桂,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安抚。
甚至将王辅臣的儿子放归王辅臣处,以兑现当初自己对王辅臣的承诺,处处体现对他的信任,最危急的时候,甚至康熙更王辅臣称兄道弟。康熙能把架子放到这个地步,不单单说明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更说明了和三藩之战的胜利必然属于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王辅臣实际上,还是决策失误了至少两次以上。在形势对康熙最不利的时候,自己妇人之仁,并没有联合吴三桂对康熙动手。但是同时也没有对吴三桂出兵,去表现一下自己对康熙的忠心,和坚持。
在三藩和康熙较量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最占有优势的王辅臣,结果两边的好都没讨到。对于王辅臣而言,无论是吴三桂赢了,还是康熙赢了,他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看王辅臣曾经打仗说起来厉害得不得了,但是在政治上,无论比起比自己大的吴三桂,还是比起比自己小的康熙,简直就是一个婴儿。在最关键的点上,最该站队的时候,他却搞了个两不靠。白白错失了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所以当三藩局势基本平息,周培公和图海转身兵临平凉城的时候,实际上那一刻,对于王辅臣而言,战就是带着平凉城30万百姓跟自己陪葬;不战就是自己要给康熙一个交代。
当时实际上周培公已经对王辅臣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红夷大炮都驾到了平凉城对面的山头,王辅臣只要反抗,实际上也就是个死。而此刻周培公的一番论断,实在是惊为天人。因为他考虑到的不只是平凉的30万百姓,更考虑到的是多年以后,炮轰平凉城,对自己和图海将来的处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周培公执意要去平凉城劝降,此举的确很危险。因为就王辅臣的政治智商,你真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若不是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昨天没被炮轰死,及时出现,结局也许有两种走向。
在剧中,对于王辅臣的结局描写很淡,只是图海一句带过王辅臣自杀了,康熙稍作表示的责备了一下,就再未提及。但是在正史里,王辅臣用一人之命,换取了全家及部下的平安。
王辅臣在三藩和康熙相持阶段的骑墙态度,实际上已经注定了他必死的结局。任凭康熙再大度,也绝不会再容忍王辅臣的,这是必然。相反吴三桂若是赢了,王辅臣的结局应该也是一样的。
但是在正史中,康熙却反而封他为太子太保。这就是在折磨他,因为大营三藩,天下已定,康熙的威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要清算王辅臣,随时都可以,只要康熙想。王辅臣就生活在这种刀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的恐惧中。
康熙20年,王辅臣故意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去上班,然后在家中将新娶的夫人打了一顿,找理由赶出家门;请自己曾经的心腹喝酒,把家财都分了,最后饮毒酒而亡。用自己装疯暴死,拯救了全家老小,以及曾经的部下。康熙得知后,并未清算王辅臣的家人,而只是将他儿子革职了事。
王辅臣和吴三桂一样,都是降清又反清的三姓家奴。
王辅臣原本姓李,是一位官员家仆的儿子。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王辅臣投靠了他姐夫,跟随他姐夫到处混战,希望能够混出点名堂。但是,王辅臣好赌,有一次赌光了六百两军饷,他姐夫刘某想杀了他,他却先下手为强,杀了他姐夫,然后逃亡了,可见此人非常残暴。
逃亡之后,他投靠到了山西大同守将姜镶的门下,高举反清大旗。就是在这个时候,姜镶有一位部下将领王进朝很欣赏王辅臣,就收他为义子,这个时候,王辅臣该姓王。
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崇祯自杀,明朝灭亡。多尔衮和吴三桂随即扫清反清余孽。姜镶疲于清兵威势,归降清兵,王辅臣自然也投降清军。
投降清军之后,没有受到多大重用,王辅臣以大同为基地又反抗清朝,被清军将领阿济格击败,王辅臣,被收入辛者库为奴。
多尔衮去世,在洪承畴的举荐下顺治念其是一位人才,让其担任御前一等侍卫。随后外放任职,跟随洪承畴征战,多次立下战功,升任总兵官。
他的才能被吴三桂看在眼里,极力拉拢,他又投入吴三桂麾下,出任援剿右镇总兵官。
王辅臣跟随吴三桂攻入缅甸,逼迫缅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王辅臣因为战功被任命陕甘总督。
让康熙没有预料到的是,吴三桂在云南反了,并且联合靖南王狄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一块造反,还派汪士荣联合王辅臣一块反清。这样一来,大半个中国都在反叛。
这时候的局势是:西北的王辅臣犹豫不定、西南的吴三桂势如破竹,攻破湖南、湖北。
康熙立刻启用了周培公,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组建一支可以和吴三桂抗衡的军队。
康熙依靠周培公和图海平叛了吴三桂,随后,立即让二人进攻陕甘的王辅臣。
图海大军围困平凉城。王辅臣拒不投降。图海拉出了红夷大炮。此大炮明朝末年传入中国,有铁制和铜制两种,射程三里路,有准星和照门,可以调节射击弹道。因身披红布,又称“红衣大炮”。
结果,可想而知,一阵狂轰乱炸之后,周培公劝降了王辅臣。王辅臣交出了吴三桂给他的“平远大将军印”和“陕西东路总官将军印”。
投降以后,康熙为了招降更多的反叛者,继续重用王辅臣,让他出任平凉提督,并且让图海和他一起镇守汉中。
三藩余孽彻底肃清,狄精忠、尚可喜被斩首,康熙着手收拾王辅臣。王辅臣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
王辅臣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又想到图海对自己的提拔之恩,不想起兵连累图海。
王辅臣做了三件事:休妻、散财、自杀。他让亲兵在自己熟睡的时候,用桑皮纸一层一层蒙在脸上,窒息而死。
而《康熙王朝》里面,康熙把王辅臣凌迟处死,展现了康熙残忍的帝王之术。与史实有一定差距。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的设定中,甘陕总督王辅臣的人生经历设定颇为周折。这位人送外号“马鹞子”的勇猛战将,先是以明将的身份抵抗清兵,随上司降清后受吴三桂器重,接下去又听调于山西巡抚莫洛麾下,直至爱惜其才的康熙将其拔擢,出任手握一方军事大权的甘陕总督。
康熙受顺治崇尚汉人文化的影响,继位之后大力调和满汉矛盾,对满人的弓马骑射和汉人的锦绣文章各取所长。在朝政用人上,无论是先前的帝师魏承谟、书生伍次友、考生周培公、阁臣陈廷敬,还是后来的姚启圣、李光地、张廷玉,均是恩遇有加。尤其是同康熙一同长大的贴身侍卫魏东亭,晚年更是荣宠至极功封“毅亲王”。而在汉人武将上,康熙最为笼络重用的,甘陕总督王辅臣可谓是数一数二。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三藩之乱的战火日渐逼近,执掌西北甘陕几万精锐虎狼之师的王辅臣,面对交战双方的极力拉拢,是呼应昔日上级吴三桂引兵向东的召唤?还是遵行康熙调他南下平叛的旨意?
深陷两难抉择的王辅臣,选择了拥兵自重、观望局势的“吊起来卖”做法。对于朝廷的调兵平叛命令,虽然恢复起来平叛的立场坚定、铿锵有力,但是一回过头又对调令置若罔闻。直至周培公、图海的大军兵临城下,受红衣大炮威慑的王辅臣才被迫投降、引兵南下。
此时的王辅臣尽管倒向了朝廷一边,但历经宦海世事沉浮的“马鹞子”,深知朝廷对其宽大处置的举动,只是为了利用他王辅臣做榜样,招抚各地像他一样观望的官兵。当初康熙以诚相待,期待这位汉人猛将在甘陕有所建树,为朝廷镇守西北门户,不曾想王辅臣却让他失望至极。在康熙的心目中,王辅臣的归降并非出自忠于朝廷、报答皇恩的真心本意,封疆大吏首鼠两端本已不该,更何况康熙对其已无信任,先前的期望有多大,如今的失望也就有多大。
正当王辅臣对自身处境七上八下、惴惴不安之时,朝廷里又传来了原先附和吴三桂反叛清廷,后又向官军投降的耿精忠、尚之信二王,被答应他们既往不咎的康熙“秋后算账”的消息。尚之信被赐自尽,耿精忠则更加被残忍地凌迟处死,家人和亲信下属大多遭受牵连,下场凄惨。如此看来,康熙对王辅臣的处置,也是不久之后早晚的事情,当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保全家人和追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亲信下属。
想来想去,王辅臣精心设计了一场带有“病死”特征的自杀安排。先是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然后再由亲信下属按牢手足四肢,用纸蒙上整个脸,最后用冷水击面,王辅臣立刻因呼吸断绝而死。这样的死法不留痕迹,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很像是突然暴病离世。
王辅臣的苦心安排,最终使得自己避免了身受刀斧凌迟的痛苦死法。他与朝廷之间的这层窗户纸,也没拖到被捅破的那一刻。有此台阶可下的康熙,因而低调从宽处理了王辅臣的家人、下属。
本人一直都讨厌辩子戏,对满清蒙古王朝和满清王朝都没有好感。现在民族融和了,我对蒙古朋友和满族朋友都是好感满满。但对清朝,特别是康熙,乾隆等帝王没有任何好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屠戮汉人先辈前提下建立的。这些虽然几乎每个朝代都如此,但元清只有杀戮基本没贡献,都是让中华民族文明倒退和断代,满清甚至将中华民族拖入深渊,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但现在确有那么的人喜欢拍清宫戏,辩子戏,甘当满清奴才。可要清楚,汉人连满清奴才都做不了。做满清的奴才还需要认证的。
康熙自己受前代皇帝的影响,所以注重的满汉交融,启用比较有能力的汉族人参与政事,王附臣就是其中一个,王辅臣本来是大明的将领,也是吴三桂的属下。所以在吴三桂头像之后,自己也投降了,一直跟着清朝做事,后来康熙启用了他,让他做陕甘提督,这下王辅臣才算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可惜所有的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吴三桂拥兵反清,一路高歌猛进,年幼的康熙很难抵抗,一时间,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以及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等地汉族将官纷纷起兵响应,连续攻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而此时的陕西正是王辅臣管理的,这个时间段,康熙层给王辅臣写信,让王辅臣出兵,而此时的吴三桂也给王辅臣写信,叙当年之情,一时之间,王辅臣唏嘘不已,就这样,他决定按兵不动,谁都不帮。
只是他先归顺李自成,又归顺姜瓖,又归顺大清顺治。若不是天下不稳,他有存在价值。一旦天下平稳,鸟尽弓藏,王辅臣只能死。和王辅臣类似的是三国张辽,一生守土安边。他的一生是悲剧,王辅臣武艺高强,一生守土安边,却没有地方来平安下葬。
要是真如小说中,大清杀了王辅臣,噶尔丹就会推翻巴图尔珲台吉,南下与吴三桂配合,联合俄罗斯击溃清朝。三藩之乱之所以没有俄罗斯配合,王辅臣起了很大作用,当时的俄罗斯正在和奥斯曼土耳其斗争,军队离这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