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义探源:“中国”一词来自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呢?
“中国”这个词从古到今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这个词是要解释清楚还是非常复杂。
最早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商朝,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就是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其中的卜辞中有五方的说法,五方就是东南西北中,这当中的“中商”有学者认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源头。
从甲骨文这样一种象形文字上看,“中”这个字指的是旗帜的意思。并且在这个字旁边还有的几横代表的是就是随风飘扬的流苏。早在商朝时期,旗帜代表的意思有着很强的军事作用,代表的意思就是军事中心。
这段文字生动的记录了周武王将殷商打败后,将国都迁到镐京的伟大事迹。这时“中国”的含义大致是指京师,也就是西周的首都镐京。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是诸侯王的大宗,拥有绝对的指挥权,所以居住的地方就是就被称为是中国。
此外,《诗经·大雅》:“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是对“中国”概念最早的文献记载,与何尊中“中国”的概念大体也是相同的,仅仅指的是一个狭小的地域概念。
《资治通鉴》记载:中国人或潜通书启于萧后者。《西夏书事》中:戒尔勿为中国患”,蕃汉争传之。”
元明清时期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像回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文化与中原文化渗透以及相互交流,原来被视为“蛮夷”的外来民族,开始被囊括进“中国”的概念中来。
一直到了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正式确定了中国是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还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
“中国”一词的概念开始进一步丰富起来,
直至现在将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