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沉迷游戏而不是学习?
当我们玩游戏或参与娱乐项目时,我们的大脑会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多巴胺是一种传递我们快乐和兴奋信息的神经递质。所以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会觉得很开心,当然也会全神贯注。而学习却是无聊的,有时甚至令人枯燥无味。自然大脑也不会产生多巴胺,也不会传达快乐或兴奋。
事实上,很容易理解,当我们对某事感兴趣并感到高兴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并向我们发送快乐的信息。这样,大脑释放多巴胺,从不同的角度或以有趣的方式学习,我们可以学会快乐,当然也可以专注于学习。那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沉迷游戏而不是学习?
1、现代科技的进步,游戏的种类丰富。
通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游戏,在游戏中很容易上瘾。所以我们需要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认识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的利弊,并使用良好的判断力。
玩游戏时,全身心投入活动的感觉会带来高度的兴奋和满足感,但在游戏结束时会有很大的失落感和焦虑感。为了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我们无意中会持续下一局,这个循环是一步步进入游戏的开始。
2、游戏是一种消遣,更轻松
不动脑子,可以玩很久的游戏。事实上从起床到晚上12点都玩手机,即使在一天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常常不会感到疲倦。
当然说完全不需要大脑是不恰当的,游戏也需要动脑筋,选择最佳方案完成,但不需要使用太多的大脑。不信假设你一天看了一个视频,你还记得你看到了什么吗?不用说,可能记得 2 分钟的内容不足,就像每天走在街上遇到很多人,但基本上不记得他们。
3、大脑有所谓的奖励系统
它基本上让你在做某事时感觉更好,而在你不做的时候感觉更想去尝试,只有拥有想要的东西,才能得到安抚。这基本上就是大脑奖励系统的工作原理。
更具体地说,奖励系统是一组神经结构,大脑的许多组成部分被围绕“奖励”刺激特别是“快乐”的情绪激活,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负责各种关键的因素。每当您感觉良好时,无论是电子游戏成瘾还是吃垃圾食品,您的奖励系统都会充满多巴胺。这就是你真正“享受”你的原因。
当你玩电子游戏时,你会发现它非常有趣,网络游戏会让人上瘾,因为它们会刺激身体、产生多巴胺并让你感到快乐。主要原因是缺乏自制力,容易沉浸在游戏中。学习通常很无聊,这与玩电子游戏的方式完全相反,你的大脑奖励系统不会产生多巴胺。
4、游戏比学习持续的时间更久
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期学习?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学习需要调动大脑、思考和专注。这就像高速运作的大脑机器,但长时间持续却很困难。因此,如果学习一段时间,往往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的大脑,是时候休息了,已经超负荷了。
游戏不必花费大量精力,但学习需要集中注意力和快速的大脑操作。两者相比,显然在手机上玩起来很轻松,也很容易长时间持续。
5、游戏反馈及时,游戏世界规则清晰
关注游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游戏很好玩,以至于沉迷于其中。游戏中的角色将按照指令行事,有一定的规则,当你杀死一个怪物时,经验值会被清楚地记录下来。每次升级,系统都会以奖励你一些装备,并且可以学习新技能和使用新设备。
简而言之,在游戏中所有努力都会得到系统而清晰的回报,这种有效的反馈和成就感是其他学习活动都无法实现的。而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能保证你下次考试成绩会立刻显著提高,总是要经过时间的磨练,比起游戏,学习确实很难坚持下去。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沉迷游戏而不是学习?游戏和学习的差异又在哪?现在我就来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我们的反叛心理
大家都说游戏会成瘾,游戏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未来发展;但我们就是叛逆,越不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会越想做,这样,相当于是自己走入了游戏的束缚范围,甘愿成为它的奴隶。
二、游戏的娱乐性注定了其对于我们的巨大吸引性
我们受到的压力巨大,通常会通过打游戏来缓解压力。现在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压力,他们面对的升学压力巨大。在这样的压力下,游戏恰恰成为了我们缓解压力的一个工具。很可惜,学习并没有这样释放压力的功能,很少人会说“压力太大了,我去学习一会儿,放松一下”在我们大部分人看来,学习是被迫必须要学的,本身就极具让人讨厌的色彩,我相信,除了极少部分极度热爱学习的人,没人会觉得学习的吸引力比游戏大。
三、有些游戏本身就有成瘾性
现在的游戏制造者,为了使自己的游戏更受欢迎,就把成瘾注入了游戏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在游戏中有成就感,就会越喜欢玩这个游戏,接着接着就上瘾了。有人会说了,那么在学习中获得成就,就会越喜欢学习,与同样会上瘾啊。是的,我不否认这样的存在,但是,别忘了,在学习中能像游戏升级打怪那样获得成就得毕竟是极少数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曾经或正在被学习折磨,没有成就也无所谓成瘾或沉迷了。
四、游戏更具片段和色彩性
只要我们想,玩游戏是可以不用动脑子的,只需要欣赏其优美的人物制作,宏大的场景设定,漂亮的背景图案等即可,并且游戏具有短暂性,色彩性,动画性的特点,更容易被大脑所接受。而学习就不一样了,重复性,枯燥性等特点暂且不说,光是需要耗费大量脑细胞这一点就足够大脑 say no了好吗?
综上所述,除了自己的心理暗示“游戏绝对比学习好玩”而行动上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的我们,当然理所应当地向大脑传递了一个讯息:游戏好过学习,玩游戏让我快乐,而学习不能。所以大脑接收到主人的讯息,做出更贴合我们的行为:更容易沉迷游戏而不是学习。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沉迷游戏而不是学习呢?
简单来说,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游戏能够更加轻易的刺激我们的大脑神经,产生大量多巴胺,从而使我们产生快感。
另外大多数游戏还需要肢体配合,而这会让我们更专注于游戏这件事,进一步刺激大脑神经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使我们更加愉悦,就更加容易使我们沉迷游戏了。
而学习则恰好相反,视觉听觉都比较平静,肢体上往往也只需要动手写字比较简单无趣,对大脑的刺激较弱,多巴胺分泌不够,所以在学习时我们很难感受到快乐,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烦躁情绪。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跟即时奖励有关。
有资料显示:任何会有潜在奖励的活动都会促使人体多巴胺的释放。相反,如果你知道该活动不会立即得到回报(例如读书),那么你的大脑就不会释放它。就像吸食毒品的人一样,即使他们知道那是禁忌,但他们还是忍受不住毒品的诱惑。就是因为毒品中会释放多巴胺,让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产生极大的渴望。
而网络游戏可以通过一种外在的行为模式来引发大脑启动“不正常”的奖励系统,从而使得多巴胺加速分泌。有研究发现,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大脑对奖励的敏感度明显增高,对惩罚的敏感度显著降低,他们为了获得即时奖励,而忽视了潜在的严重后果。
在我们的大脑里,存在着一个无时不刻想要犒赏自己的小东西,它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加速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是兴奋和快乐的源泉,正常的多巴胺分泌起着正向引导的作用,促使我们积极地去交流、去学习、去适应新环境。
而沉迷网络游戏,会不断的产生自我刺激,无节制地分泌多巴胺,就会使我们分泌多巴胺产生紊乱。在这种刺激下,我们很容易无视网络游戏带来的不良后果,长时间地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慢慢地意志力下降,对其他不能立刻获得满足的事物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影响我们学习生活,甚至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发展。
看到这里,你还会毫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吗?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
在这里分享一个高文珺教授的社会研究模型,她从91个电话咨询案中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认为,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是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变迁和个体心理需要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社会教化模式的转变滞后于社会变迁的速度时,青少年更可能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寻求心理满足,产生网络游戏问题行为。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引导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建议。
1.文化环境:中国传统社会教化模式与问题行为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是其最直接和最经常接触的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养方式又往往刻有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和亚文化对于适当的教养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孩子的发展目标也有着不同的期望。因此,我们在解释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时,将社会教化模式作为重要的文化因素来进行分析。社会教化,指的是家长和社会如何教导和养育儿童。通过社会教化历程,文化观念会深入人心,影响人们的认知、道德、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传统的社会教化模式大多与两个主题有关,一是控制冲动,二是成就,这两个主题对应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家训内容,即孝悌和劝学。
2.社会环境:会社变迁对传统社会教化模式的挑战
社会环境会塑造和影响文化和社会教化模式,中国传统的社会教化模式,比如对强调服从的孝道的重视,是与传统社会务农为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教化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当社会教化的变化无法适应社会变迁的时候,就可能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理解,还要分析与社会教化方式相关的一些社会变迁因素,比如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信息化。
(1)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教化环境的改变
中国传统的社会教化模式产生于农耕经济和扩大家庭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内的人际关系、家庭观念也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家庭关系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传统家庭关系是以父子这种垂直关系为主轴,现代化的家庭关系以夫妻这种水平关系为主轴,父系父权走向了夫妻平权和亲子平权,代际关系趋于平等,子女养育愈加获得重视,在一些家庭之中,传统社会教化模式仍然存在,对于孩子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无法顺应现代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你的社会心里发展需要。
(2)信息化对传统教化模式的挑战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随着各种信息媒介的发展,传统的父母角色受到了极大挑战。《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93.1%。青少年本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又有胜于成人的吸纳和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他们每天都可以从媒体或同辈群体中获取最新的、广泛的知识和资讯。在信息化社会,父母已经不再是知识、技能甚至观念的绝对权威者,孩子们有了更广博的知识,接触到了更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有了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父母的“教育者”角色受到挑战,如果扮演传统社会教化模式中的权威者,其说服力可能会受到质疑。
3.个体需要
解释青少年的网络游戏问题行为,必然要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因素,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中,重点关注的是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要。模型认为,网络游戏是青少年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途径之一,而让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则是其无法自己寻找到满足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径,进而只能依赖于此。对于青少年具有哪些心理需要的分析,可以根据三种基本的人类需要来理解。这些基本需要分别是可预测性需要—追求世界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的需要,知道世界如何运作;能力需要一种提高个人实力的需求,学习如何在世界上行动;接纳需要。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因为打游戏或者在手机上浏览社交媒体而感到困扰。即使长时间的玩耍,它还是那么吸引你。此时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学习,你还能很好的保持注意力坚持下去吗?再假如做一个小时的副业会怎么样呢?
嗯......结果应该很显然了即使你在理智上知道学习,锻炼,工作或者其他富有效率的事情在长远来看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你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看电视,玩游戏和浏览社交媒体。
可能会有人说:这很正常啊!这类活动简单,并且不需要太多的努力。而学习等活动是困难的,需要你全身心去投入。但是有些人就能够在沉迷于学习,锻炼等。
但是我们总会不自觉的发问:为什么他们有动力去做一些困难的事?那究竟有没有方法使困难的事情简单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引入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陌生。多巴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愉悦分子。但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多巴胺会让我们对一些事物产生欲望。正是因为这种欲望才使我们有动力去做事。
如果你不确定它是否真这么强大?
我们来看组实验。有位神经学家对老鼠做了研究。研究人员将电极植入大鼠的大脑。每当老鼠操纵杆时,研究人员就会刺激老鼠大脑中的奖励系统。结果老鼠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以至于不断拉动杠杆,长达几个小时。
在这过程中老鼠甚至会拒绝进食和睡觉。一直操作杠杆,直到筋疲力尽。在另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阻止大脑奖励中心多巴胺的释放。结果老鼠都昏昏欲睡,也不主动饮水。
不去努力,不会想去吃饭,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可以说老鼠失去了所有的生存意愿。但是你要把食物放在嘴边,它们还是会去进食。他们只是没有动力自己站起来。这也就是多巴胺在其中支配着。
所以如果你在做一项活动时释放的多巴胺太少,你就会没有动力去做。相反如果分泌过多,你就会被激励去做一遍又一遍。
那么哪些行为会释放多巴胺呢?
任何会有潜在奖励的活动都会促使多巴胺的释放。相反,如果你知道该活动不会立即得到回报,那么你的大脑就不会释放它。就像吸毒者一样,即使他们知道那是禁忌,他们还是忍耐不住。就是因为毒品中会释放多巴胺,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渴望。
那么我们也就不难推出:如果我们在看电视和打游戏等中分泌的多巴胺少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会沉迷于学习,而不是游戏和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