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技巧:重音

 我来答
学海语言教育
2022-07-12 · TA获得超过556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4万
展开全部
语言是由各个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词和短语构成的,而词语在稿件中所占的分量有重要些的,又有次要些的。其中,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或短语就是重音。因此,我们给重音下的定义是: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

重音是对语句而言,是指句子中间根据内容和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所强调的词语。它是针对语句目的而言的,语句目的不同,重音的强调也就不同。

例①:“我去看电影。”

如果语句目的要回答“谁去”的问题,那么重音就放在“我”上。语句目的是回答“做什么”的意思时,那么重音就应放在“看电影”上。而语句目的是要说明“去还是不去”的时候,重音就应放在“去”上。这就是语句重音。但是,还要强调,语句重音虽然是指一句话的重点,但也不能孤立地只在一句话里确定。因为在节目中,每一个句子都是系统中的一分子,尽管是语句重音也不能脱离开具体的上下文而独立存在。

顾名思义,“重读”就是加重声音朗读,它只是加重声音这一种表达方法。而重音是有主有次的,那么,光从有主有次这一点来说,强调重音都用加重声音来处理也是矛盾的。

主要重音用加重声音来处理,次要重音也用加重声音来处理,就没有主次之分了。再者,重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每个人强调的重音必须一致。因为,播音重音是在语流中体现出来的。所谓在语流中体现是指:在发声时,语音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而是连续发出的。在连续发出的语流中,一个音或一个词往往可能由于邻近音或邻近词的影响,又加之播讲人表达方法、表达风格的不同,或每个人运用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感情色彩的变化、气息的深浅不同等等而发生一些变化。因此,重音的强调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限于重读这一种格式 。再有,重音是播讲人在准备稿件过程中,通过感官接触到稿件中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然后经认识感受,使稿件内容在头脑中有一个概括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将主要重音和次要重音从稿件中提取出来,加以概括而形

成的重音,到表达时,重音的强调已是播讲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了。每个人的感受能力、概括能力各不相同,重音的表达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重读”。同时,

如果重音都用加重声音来强调也显得单调呆板,而且也不符合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特别是在较轻松、舒展的稿件中更不能都用加重声音来强调重音,很多是用语气来体现的。所以重音不等于重读。

我们知道了重音是对稿件中语言目的的集中概括,重音所表达的是具体语句的重点或语句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来说,

重音和稿件内容的要求是一致的。从重音和稿件内容的关系来说,稿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材料而存在,必须通过语句以及语句之间的关系巩固下来。而重音则是依据稿件内容而存在的,所以重音离不开稿件,稿件内容的需要是重音的基础,不表现稿件内容的重音是不应出现的。而习惯重音是播讲人无意识强调出来的,它不依据稿件内容而存在。因此,

它往往不符合稿件内容的需要。人们用言语进行交际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说话人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听话人通过这样的工具来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所以说,不管说话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传达出来的语言,听话人都据此理解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传达得准确,给听众带来方便,反之会给听众带来麻烦或误解。因此,

不符合内容需要而出现的习惯性重音必须杜绝。

我们把重音的位置分成10种: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呼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肯定性重音、强调性重音、比喻性重音、拟声性重音、反义性重音。

停连中有并列性停连,它是显示段落、语句、词语的并列关系的。而并列性重音是指在段落、语句中有并列关系的某些词或短语。我们要通过有声语言显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不光是运用并列性停连,而且也要在那些具有并列性关系的词或短语上确定重音,这就是并列性重音。既然是并列性重音,那么至少也得有两个以上同样重要的重音。

例①:“利用纽扣、花边、花结对服装进行修饰。”

例①是并列性语句中的一句话,而这句中的“纽扣、花边、花结”是并列性重音。它的目的是说明如何对服装进行修饰的。3个重音同等重要属于并列性重音。 

例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例②中有3个并列句,要显示它们的并列关系,一是要运用并列性停连,二是要运用并列性重音。“山、水、太阳的脸”为一组,“朗润、涨、红”为一组,这两组并列性重音,应以前一组为主,后一组为次,一经突出就表明“山、水、太阳”都染上了春天的气息,语句目的很明确,重音又都在两个以上。

现实生活中,一些对立的事物,如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根据这个规律,作者在创作中,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事物放在稿件中。通过比较、对照,使事物的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这样的构思,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对照式”结构。在这种对照式结构明显的句子中,我们找出对比性重音。

例①:“目前组成希腊联合政府的3大政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新民主党赞成保留美在希腊的军事基地,泛希社运主张进行谈判,左翼与进步联盟则要求美国撤走军事基地。”

这一段中的几个对比性重音:保留、谈判、撤走,意图在于表明了3大政党对于美在希腊的军事基地的不同态度。而其中的3大政党的名称又属于并列性重音。还需要注意的是,凡有所强调就有所排除,而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里。

 例②:“新华社雅典消息”。

这样简单的一个开头,没有对比的意思,可很多播音员确强调了“新”,就成了“新华社”了。既然强调了 “新华社”,也就意味着还有什么“旧华社”,这样就给听众带来了误解。甚至有个别人在播讲时,强调了“新”这个重音,自己却毫无觉察。这句话要强调的应是“雅典”,强调了“雅典”,就说明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这才符合语句目的的需要。因此,在没有对比性词语时,要找重音就应根据上下文来找。如果是单独的句子,找出重音要看强调重音的意图是否符合语句目的要求。

以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而呼应性重音也是揭示上下文呼应关系的一种有力方法。呼应性重音中的问答式呼应,它和停连中的一呼一应很接近。

例①:“他还有一个美名,叫什么呢,叫‘老抱子’。”

这句话实际的意图是想说明“还有一个名字叫‘老抱子’”

“还”是呼,“老抱子”是应。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呼应性句子的重音,就在表现呼和应的主要词语上。还有一种呼应性重音叫分合性呼。

例②:“只见那颗颗珍珠,有大如羊奶子头的,有小如红豆的,光华夺目、熠熠生辉。”

这种分合式呼应,往往有领起、并列、总括这么3个部分。重音就在它的领起词和并列词上。这种并列中的重音往往同等重要,处理起来不能分主次。

作者所描写的对象,往往不是凝固不动的,而要一步步地向前发展,一步步地深入。这种递进结构的稿件,我们用的是递进式重音。这种递进式重音也要按稿件的结构发展而步步深入,来显示它的递进式关系。先看较为明显的连珠式句式。

例①:“决心上阵不利则守城,守城不利则巷战,巷战不利则短兵相接,短兵相接不利则自尽以殉国。”

这种连珠句式的重音要落在递进的词上,第二次出现的词不能成其为重音。当然,不是连珠句式的句子另当别论。

 下面再看看按行文过程来找的递进式重音。

例②:“您坐过乌篷船吗?窄窄的船身,低低的般篷,船篷是用竹片夹着箬壳编成的。篷上用烟囱灰和着桐油漆成黑色。绍兴人把黑色叫成乌,它就叫乌篷船。”

这个例子是按文章的行文过程来找重音的,这里也有第二次出现的词作为重音的。选择重音时只要留意后一个重音总是比前一个重音揭示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可以了。这就叫递进式重音。    

递进性重音是揭示同一方向进展的内容。而转折性重音正和它相反,它是通过对相反方向的内容变化的揭示表示现说话者意图的。 

例①:“轰”的一声,3名越军坐上了“土飞机”。哨位完好无损,战友安然无恙,公培波却被强大的气浪冲倒,昏了过去。”

这一段,“哨位”和“战友”是并列性重音,“公培波”就是转折性重音了。转折性语句,由于语义上的差别,表现形式分为“重转”和“轻转”两种。因此,我们选择这类重音时也要注意具体内容的变化,不能千篇一律。

稿件中在表达对事物的肯定态度时,一般都用肯定性词语:“是、不是、无、有、没有”等等。我们有声语言不能单纯地看这些肯定性词语,而是要看整句话的意图是什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要肯定“是什么”,一种是要肯定“是”还是“不是”。

例①:“不要开枪,大伯,是我。”

例②:“27号,晴转阴,有霜冻。

例③:“最近几天,没有雷雨,天气以晴为主。”.

例④:“可要给我送礼,好事就变成了坏事。羊肉我不能收。”

例①和例②中的重音回答了“谁”和“什么”的问题,属于第一种情况。例③和例④的意图在于“有没有”、“能不能”,属于第二种情况。这都是肯定性重音。

所谓强调性重音,就是把句子中表达感情色彩的词或词组加以强调,以突出某种感情。 

例①:“老遛为了护林,硬是把烟瘾往肚里憋,一直憋了10

年。”

例②:“不该得的钱,一分钱也不要。”

例③:“刘玉昆手中小小的笔,真是一支铁笔呀!”

例④:“乌篷船,很不起眼,它也在发光,多好。” 

以上例句中的重音都属于强调性重音。只是强调的范围,感情色彩的浓淡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强调性重音,在稿件中用的比较广泛。还有一种重复性强调重音,虽然出现的不多,但它也是存在的。

例①:“李支书望着雪老倌的背影,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一直看他走远、走远”

这种重音和单纯的重复不同,它是为了加强感情色彩的浓度而重复的。因此,两个都应给予强调,这是必要的重复。由此可见,重复出现的词有时也可以作为重音。

比喻是使语言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之一。语言中所要说明的事物,若为人们所不知,或知之不详、知之不深,可以用巧妙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使语言顿生情趣,令受众难以忘怀。有声语言表达中把那些比喻性词语作为重音,就叫比喻性重音。

例①:“这头牛个大,膘肥,4条腿像木头柱子一样。”

例①是《我们祖国的语言》中的一句,这篇稿件是在少儿节目中播出的,这句把“牛腿”比成“木头柱子”,便于小朋友记住祖国语言的形象、生动。因此,在表达时应强调“木头柱子”这个重音,才能准确表达。

例②:“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418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衔上走。”

例②中用的是暗喻,把“运河”说成“大街”,把“小河”说成是“小胡同”,这从一个刚到这里的旅客的印象出发,既恰当又新鲜,形象地表达出了对威尼斯的初步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比喻性重音时,不能一见比喻词语就做重音处理,要看它是否是重点。还有,比喻性重音多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因此,表达时要注意它的形象性,要具体地感受到它的形象性所在,才谈得上生动。

顾名思义,所谓拟声性重音也就是句子中的象声词类。

拟声性重音也和比喻性重音一样,也应注意,不是所

有的象声词都可以做重音,而要看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否重要。

例①:“轰的一声,3名越军坐上了‘土飞机’。”

例②:“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发炮弹打中了他的右大腿。”

例③:“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

例①例②都用“轰的一声来表达,而例①中的象声词可以做为重音,因为,它烘托了战士消灭敌人后的那种胜利的喜悦气氛。例②中的象声词就不能作为重音了,重音应放在主人公受伤上。如果重音放在象声词上,语句目的就错了。

 例③中的象声词,“哗哗哗”是表达当时那种特定的狱中环境和人们的心情,应做重音。

因此,运用拟声性重音一定要看它是否是句中的重点,是否符合语句目的的需要。

在一些稿件中,作者为了揭露事物的本质,有时利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修辞手法,目的在于把要否定的事物的不合理性表达得更充分,将作者的愤怒和憎恨之情表达得更强烈;把要肯定、赞美的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鲜明,从而渲染作者喜爱、欢乐的感情。这样往往比正面说的效果更好些。而我们在表达这样的语句时,怎样才能把语句的反义性表达出来呢?这就需要抓住反义性重音,把赞成或反对的态度表达出来。

例①:“你们把困难全都要走了,一点都不给我们剩,可真够‘自私的’。”

这个例句中的“自私”,是正话反说,属于反义性重音,表达对此事的肯定,这样才能符合语句目的的要求。如果播成否定的重音,语句目的就错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强调这些反义性重音时,还需借助语气,同时强调时不可一带而过,也不可字字着力,要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

确定了重音的位置以后,还有一个如何表达的问题。重音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它和其他技巧也有直接的关系,

特别是语气。选择好重音后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来,直接关系到所要表达出的重音属于哪一种类型,稍一变化就会出现不同。同时重音的表达和理解、感受也有直接的关系。这里不能过多触及其他的内容,下面只谈两种常见的表达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高就有低,有强就有弱。有声语言也是一样,要想加强语气而强调某个重音,同时必须把次重音和非重音相对放低或减弱,才能显示出强调的效果。因此,在强调重音时需要“欲高先低,欲强先弱”或“低后渐高,弱中渐强”。这就是高低强弱法。 

例①:“他把从五营带回来的一把蒜苗高高举了起来:‘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仅仅是蒜苗吗?不!它使我看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成为咱们炮兵旅的旅魂!于锡财称得上我们的旅宝。’从此,于锡财便获得了‘旅宝’的美名。”

这一例句有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高高举了起来”,既然是“高高”举了起来,那么在说“你们看”的时候,就不应做低处理,因此,语势要上扬,那么后边的重音“蒜苗”

在强调的时候也必然要高。而后边的“不!”是个肯定性重音,强调时就要放下来低处理了,不应和蒜苗这个重音同样高。这就是高和低的区别。再往下看,“精神、旅魂、旅宝”是递进式重音,要强调出它的递进感,相对来讲强调时3个重音应渐渐加强,当然这种递进式重音也并不是狠劲儿地加强,而是随着内容的进展自然地流露。这3个强而重的处理后,“‘旅宝’的美名”中的重音,就要放下来弱而轻地处理了。它的强调和前边的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强”和“弱”的区别。

这是表达重音的另一种方法。把次重音或非重音用快速带过去,这就是“快”;强调重音时,用“慢或延长音节”来处理,这就是“慢”。在强调重音时还可以在重音的前后运用“停顿”这一表达方法。也可以运用连接。这就是“快慢停连”法。

例①:“‘瞪’表现了二虎子对日本鬼子的恨。鬼子呢?他一边说话,一边用眼光往男的一边溜,想看出谁是干部来。‘溜’是斜着眼睛看,写出了鬼子贼头贼脑的样子。”

这段中的重音“瞪”强调的时候用慢速来处理,而日.强调后要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停顿后紧连下一句,并用稍快的速度带过这句话,同时这句话的次重音“恨”在强调的时候,也应相应地快带过去。这里就包括了“慢、快、停后紧连”的处理方法了。再往下看,“溜”和“斜着”这两个重音,“溜”也应用慢来强调,而且适当延长音节,强调后有一个大的停顿,而停顿后的连接还不能用“紧连”,因为“溜”的后面紧接着就是重音“斜着”,因此,要停后缓连,“斜着”这个重音才能强调得清楚而形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