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考啥?科举制度为何能延续1300年?
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 在我国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
是有机制的。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选择方式,那些出身贫寒的人才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科举制度的帮助下,中国社会一度发展到巅峰状态。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准备哪些科目呢?为什么这个考试制度会持续1300多年?
在中国古代,官选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官员,国家的政治统治就不能顺利进行。在科举制度正式出现之前,不同的朝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完全不同。周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世卿、鲁制。在当时,官员的后代可以一直执政,这种选择官员的方式也被称为世袭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制度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礼乐崩坏的周末,这种世袭的选官制度显然也有弊端,这样一来,社会上的选官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汉代出现了考试选拔制度。当时,地方政府把品行端正、能力突出的人提拔到中央。经过审查,合格的人可以留职。虽然在一开始,这种方法的出现帮助国家选拔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当考试制度发展到后期,为了拉拢自己的利益集团,一些腐败也开始发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发展为九级中正制。这时国家又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交还给了中部地区,腐败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容易出现地方豪门与权力勾结的现象,为了巩固中央政权,统治者最终放弃了这一选官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正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隋文帝、隋炀帝虽然统治时间不长,但在人才选拔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时,国家开始开设课程招收学生。这时的考试不会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参加国家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