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过去的冲锋枪
那些过去的冲锋枪
一.美国汤普森(汤姆逊)冲锋枪
汤普森冲锋枪是美国在二战中最著名的冲锋枪,尽管它的后坐力及重量相对较大、瞄准较难,但仍然是当时威力最大,最可靠的冲锋枪之一。
1916年,汤普森和汤姆斯.F.莱恩合伙创办了一家自动军械公司,汤普森冲锋枪是该公司成立后研发的最著名的武器之一。该枪刚面世时的性能并不完善,随后汤普森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最终于1918年推出了最终版汤普森冲锋枪。正当其准备运往欧洲战场时,战争已结束。因此汤普森冲锋枪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运用,虽然可以销往民间,但其昂贵的价格使得购买者为数不多。1944年,诺曼底登陆将汤普森冲锋枪正式带进了欧洲战场,自此,汤普森冲锋枪和PPSh-41冲锋枪在二战战场上并肩作战。
汤普森冲锋枪使用开放式枪机,即枪机和相关工作部件都被卡在后方。当扣动扳机后枪机被放开前进,将子弹由弹匣推上膛并且将子弹发射出去,再将枪机后推,弹出空弹壳,循环操作准备射击下一颗子弹。该枪采用鼓式弹夹,虽然这种弹夹能够提供持续射击的能力,但它太过于笨重,不便于携带。该枪射速最高可达1200发/分,此外,接触雨水、灰尘或泥后的表现比同时代其他冲锋枪要优秀。
汤普森冲锋枪及其型号
二.美国M3冲锋枪
M3冲锋枪是由美国兵器设计师乔治.海德和弗里德里克.桑普森总工程师根据1941年美国军工总署技术部轻武器研究发展局提出的指标共同研发设计,于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并交付美军使用。
美军兵器委员会有感于西欧战场上的冲锋枪效能突出,尤其是德国的MP40冲锋枪和英国的斯登冲锋枪,所以也于1942年10月开始研究发展相当于斯登冲锋枪的美国冲锋枪。当时对新冲锋枪有这几点要求:全金属枪身,可只在转换少数零件后使用11.43毫米口径的自动手枪弹或是9毫米鲁格弹,容易使用,拥有斯登冲锋枪一样的功能和廉价。之后,通用汽车公司按照美军军方要去,推出了M3冲锋枪。
M3冲锋枪由金属片冲压、点焊与焊接制造,以缩短装配工时。只有枪管枪机与发射组件需要精密的枪匣是由两片冲压后的半圆筒状金属片焊接成一圆筒,其前端是一个有凸边的盖环固定枪管,枪管有四条右旋的膛线,量产之后又设计了可加在枪管上的防火帽。可伸缩的金属杆枪托附于枪身后方。该枪的瞄准装置采用的是固定觇孔式照门和刀片式准星,其设定目标为91米。
三.英国斯登冲锋枪
斯登(STEN)冲锋枪是英国在二战时期大量制造及装备的9毫米口径冲锋枪,英军一直采用至20世纪60年代的。该枪是一种低成本、易于生产的武器,仅20世纪40年代就制造了400万支以上。
在二战初期,英国还没有制式冲锋枪,只能装备从美国援助入口的“汤普森”冲锋枪。昂贵的代价使得英国计划设计一把能使用9毫米口径的子弹(包括从德军手中缴获的弹药),轻巧又便宜的冲锋枪,斯登冲锋枪因此诞生。
斯登冲锋枪发射9X19毫米手枪子弹,采用简单的内部设计,横置式弹匣、开放式枪机、后坐作用原理,弹匣装上后可充当握把。由于外形紧致、重量较轻,斯登冲锋枪在室内与壕沟战可以发挥持久火力,且灵活性强。另外,斯登冲锋枪的后坐力较低,在战场中移动攻击时非常有利。斯登冲锋枪在近战中是一把优秀的武器,它是战争中许多突击队员的选择。另外,该枪在法国抵抗组织及其他地下部队中也十分流行。斯登冲锋枪的消声型版本还是英国皇家特种空勤团(SAS)在二战期间用来渗透敌方时所装备的武器。
斯登冲锋枪
四.苏联PPSh-41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研制的冲锋枪,是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也是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的标志性装备之一。
根据苏芬战争中取得的教训,苏联意识到冲锋枪在城市或丛林中进行近战时极为有效。为了替换造价高昂且工艺复杂的PPD-40和PPD-1938冲锋枪,苏联在大量参考芬兰索米冲锋枪的工艺与结构之后,研制出造价较低的波波沙-41冲锋枪。
波波沙-41冲锋枪的设计以适合大规模生产与结实耐用为首要目标,对成本则为题出过高要求,因此波波沙-41出现了木制枪托枪身。沉重的木质枪托和枪身使波波沙-41的重心后移,从而保持枪身的平衡性,而且可以像步枪一样用于近战格斗,同时还特别适合在高寒环境下握持。波波沙-41冲锋枪具有一个铰链式机匣以便不完全分解和清洁武器。枪管和膛室内侧均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这一在当时绝无仅有的设计赋予了波波沙-41惊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该枪可以承受腐蚀性弹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以及延长其清洁间隔时间。由于较短的自动机行程,加上较好的精度,三发点射基本能命中同一点。
五.苏联PPS-43冲锋枪
PPS-43冲锋枪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的冲锋枪,1943年被列为苏军制式冲锋枪。该枪从1943年开始生产直到二战结束,总产量超过100万支。
PPS-43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机,只能连发射击。保险手柄位于机匣下方、扳机护圈右侧,可将枪机锁定于前方或后方的位置。PPS-43冲锋枪使用较短的金属折叠式枪托,供弹方式为35发弧形弹匣,发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或者7.63毫米毛瑟手枪弹。
受战争形势影响,PPS-43冲锋枪被设计成只使用当时的现有机器和材料就能生产,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之一。PPS-43冲锋枪大部分部件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制成,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及操作方便等特点。该冲锋枪采用机械瞄准具,包括L形翻转式表尺、方形缺口式照门,射程装定为100米和200米。
六.英国斯特林冲锋枪
斯特林冲锋枪是英国斯特林军备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研制的冲锋枪,1953年8月被英国军方选为制式武器,并命名为L2A1。之后经过了数次改良,出现了L2A2和L2A3等改进型。
弹匣斯特林冲锋枪结构简单,属于反冲式设计。该枪的突出特征在于其圆管型枪机容纳部下方的垂直形握柄,以及枪机容纳部左侧装设的香蕉型弹匣。握柄上附有一个选择钮,可以进行全自动和半自动射击模式的切换。折叠式枪托的形状很特殊,可以说是一种很独特的设计。此外圆管形枪机容纳部的前半部有许多小孔,能够增加散热能力,在护木前端下方,可以装上刺刀。
斯特林冲锋枪较斯登冲锋枪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保留了斯登冲锋枪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的优点,同时减小了体积和质量。斯特林冲锋枪的瞄准基线更长,射速更低,对提高射击精度有利,侧向安装的弹匣降低了火线高度,有利于减小卧姿射击时射手的暴露面积。该枪的另一个优点是弹容量大,火力持续性更好。)
七.捷克斯洛伐克ZK383冲锋枪
ZK383冲锋枪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约瑟夫和弗兰蒂斯克.库凯设计,1933年获得专利,并由捷克斯洛伐克国营兵工厂生产,1948年停止生产。二战期间,ZK383冲锋枪不仅供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军队使用,而且是比利时的制式冲锋枪,委内瑞拉,巴西等南美国家的军队也曾装备。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前,ZK383冲锋枪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比利时陆军。1939年,德国完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将该国的国营兵工厂置于自己的监管之下,并将其命名为布尔诺兵工厂。进入德军装备后,该枪被改称为MP383,主要提供给东线的武装党卫军使用,其他地区很少见到。
ZK383冲锋枪可快速更换枪管。枪管通过其尾端的两个凸缘固定在机匣上,只要拉动准星座后方的枪管固定卡笋,并将准星转动90度,即可从机匣内抽出枪管。该枪具有两种射速,枪机上有一个调节枪机质量件,带调节件的枪机重量为700克,不带调解件的枪机重量为530克,从而使枪的射速从500发/分增加到700/分。该枪有ZK383P和ZK38H两种变形枪。前者为警用型,其主要不同是取消了两脚架,采用较简单的L形翻转式表尺。后者是在ZK383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结构改进。
捷克斯洛伐克ZK383冲锋枪
八.德国MP18冲锋枪
MP18冲锋枪全称为Maschinenpistole 18冲锋枪,是历史上第一支实用的冲锋枪,由德国在一战时期研发,该枪性能优秀,于1918—1945年间在德国服役。
MP18冲锋枪由德国著名军械设计师施迈瑟在一战时期设计,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冲锋枪,该枪虽然精度不高,而且射程较近,但是却拥有凶猛的火力,非常适合突击队使用。MP18本身采用长条形弹匣,不过因为德国军方要求,之后换用蜗牛型弹鼓。为此,该枪的弹匣插槽做了一些修改。后来,由于蜗牛形弹鼓在实战中比较笨拙,制作更为复杂,而且还影响美观,所以在一战结束后又改为使用长条形弹匣。在MP18冲锋枪基础上,还开发出了MP28冲锋枪,该枪拥有MP18所没有的单发和连发切换功能。
MP1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为了能有效散热采用开膛待机方式,枪机通过机匣右侧的拉机柄,拉到后方位置卡在拉机柄槽尾端的卡槽内实现保险,这种保险方式并不安全,因为如果意外受到某种震动时拉机柄会从卡槽中脱出,导致枪机向前运动击发枪弹容易走火。
(在建军大业中由王景春饰演的贺龙军长在攻打藩台衙门时使用的冲锋枪疑似MP18冲锋枪)
MP18冲锋枪
九.德国MP40冲锋枪
MP40全称Maschinenpistole 40,也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是一种为便于大量生产而设计的一种和传统枪械制造观念不同的冲锋枪,也是德国在二战期间使用最广泛的冲锋枪。
1938年,埃尔马兵工厂对MP36冲锋枪进行改进,形成了MP38冲锋枪。该枪首次采用折叠式枪托,零部件均用塑料和钢制成,它是具有冲锋枪特点的第一种冲锋枪。但是MP38冲锋枪的保险装置不太可靠,在受到较短震动式容易走火,于是又针对保险机构进行了修改,修改后命名为MP40冲锋枪。
MP40冲锋枪大量采用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生产时零件在各个工厂分头生产,然后在总装厂统一装配,这种模式非常利于大规模生产。MP40冲锋枪结构简单,设计精良,采用开放式枪机原理,机匣为圆管状,握把和护木采用塑料制成,枪托为钢管制成,该枪采用直型弹匣供弹,发射9毫米鲁格弹,有效射程约100米。
MP40冲锋枪
十.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M1931是芬兰在二战前设计的冲锋枪,又称为索米KP/-31、索米KP或索米M/31。由于索米在芬兰语中意为“芬兰”所以还被称为芬兰冲锋枪。
M1931是芬兰枪械设计师埃莫.拉赫蒂在M/22原型枪和KP/-26量产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1931年,M1931正式投入量产,大部分被芬兰国防军购买。1941年,厂商还生产了500支左右的碉堡型,该型号护木较薄,没有枪托,握把也换成了手枪式,以方便在狭窄的射击口射击使用。此外,还有一种型号在“维克斯”轻型坦克上作为第二武器,因此称作坦克型。由于苏芬战争爆发,坦克型订单被取消,一共只生产了数十支,所以极为罕见。
M1931由于枪管较长,做工精良,所以其射程和精度比大批量生产的波波沙41高出很多,而射速和载弹量则与波波沙41一样。它最大的弊端在于生产成本过高,采用的是瑞典的优质铬镍钢,并以狙击枪的标准生产,费工费时。M1931冲锋枪问世以后,先后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局部战争、西班牙内战中投入使用,但当时表现并不出色。直到苏芬战争爆发后,M1931冲锋枪才得到世人瞩目。苏芬战争开始时,芬兰国防军已经装备大约4000支,平均约每44名士兵装备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