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患病而故的。
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功臣,甚至有点功高盖主。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不贪名利,也不以功劳自称,一再的自谦,只是被授予了伯爵,封为诚意伯,年俸禄比同等级别的爵位低很多。
但就是如此,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依旧惹恼了当权的宰相李善长,甚至胡惟庸等人,他也逐渐不受朱元璋信任,心灰意冷般的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江湖,时年只不过是60岁。
在刘伯温故居附近有个叫谈洋的地方,那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甚行之地,刘伯温看不惯,就委托自己的儿子上奏天听,建议朱元璋在这里设立巡检司,来管理这一片伺机作乱的刁民。
但是就是这么一条善意的建议,反倍胡惟庸反咬一口,认为谈洋临海面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刘伯温想要占为己有,做一个自己的墓地,只不过遭受当时居民的阻挠,因此想设立巡检司,方便管理那些对他不满的群众,事情的起源就是刘伯温的私心。
随之,朱元璋下令把这份奏折给刘伯温知晓,刘伯温知道这是给他的提醒,希望他能够处理好此事,不然谋反的大帽子就会套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无力回天。
刘伯温所能想到的就是上京面奏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想见他,刘伯温明白自己深受冤枉,但是也无法受君主谅解,深表心灰意冷,卧不久就倒在床。
胡惟庸带着所谓的补药去看望刘伯温,刘伯温吃了之后,胸口难咽,病情加剧,朱元璋依旧不理财刘伯温的上奏,只不过是派人得知刘伯温已经病倒不能下床了,传他可以坐官船返回故居。之后的不久,刘伯温就这么逝去了。
有人说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这是朱元璋授权的,但这已经是不解之谜,我们不得知,但是可以知道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心性变了,开始怀疑功臣,并且残害功臣,这也是加剧刘伯温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基
公元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可为何朱元璋还要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呢?
一、胡惟庸毒死说:
关于刘伯温在大明建国后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民间素来有个传说,这个传说很值得人思考,也很耐人寻味。
话说在当时,缙云船埠有个叫郑汝壁的人,他的本事比刘伯温还要高。朱元璋听说郑汝壁的本事很大,就一心想请他出山为自己效力。
选择好日子,一天朱元璋和国师刘伯温就来到了船埠头,他们见到桥东头的一个山岙里有人正在竖屋,一班人正在竖阊门。刘伯温看后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选的日子啊?!今天是火德星君值日,怎么可以竖屋呢?”
这时,一个人回答道:“不要紧,今天有紫微星转过,不会烧的!”
刘伯温听后大吃一惊,紫微星就是朱元璋过转呀,他赶忙和答话人施礼相见,不料,此人正是他们要找的能人、奇人郑汝壁。
后来,经过各朝历代,果然这座阊门经过了多次火烧,也都没有被烧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那座阊门都还立在那里。后来因为建供电站,才平掉了,这是后话,不是刘伯温,也更不是郑汝壁所能追究,和所应追究的!
朱元璋、刘伯温找到郑汝壁后,谈话很投机,于是也就成了好朋友。可是君王真有好朋友吗?
那天夜里,郑汝壁请朱元璋和刘伯温一起到城里去看戏。刘伯温说:“还是不去了吧,今天夜里是要下雨的。”
郑汝壁说:“没关系,雨是子时才能下得下来,而戏却是亥时就结束了的!”
于是,三人就去看戏了,果然,天空下雨就是在他们回家之后才发生。至此,刘伯温知道郑汝壁的本事要远远超过自己。就这样,郑汝壁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国师,后来人们也都习惯性称为郑国师。
明朝建立后,郑汝壁马上就告老还乡了,同时还劝刘伯温不要贪恋权位,及早告老还乡才是正事,因为伴君如伴虎,很快就会有杀人之祸的。刘伯温不信,仍然在朝中效力。不料后来朱元璋真的要杀他,刘伯温此时才知道后悔。亏得刘伯温机灵,故意对朱元璋说“赦”字不会写,伸手就让朱元璋教他。朱元璋就在刘伯温的手掌上写了个“赦”字。于是,刘伯温就高举着这个写着“赦”字的手,说是朱元璋特意赦免了他,一路急匆匆地逃出了宫去。等有些变态狂的朱元璋醒悟后,他就勃然大怒,派兵去追杀。追兵到了刘伯温的家后,只见一个口棺材靠上屋柱上,上面写着“在生靠主,死后靠柱”几个字,很明显这是讨好皇帝的。但即便这样,追兵仍不肯罢休,他们还将棺材锯下了一段,想把刘伯温的头锯下来,让他死无全尸。不料棺材头被锯下来后,却是一段空空木头。原来,这是刘伯温女儿的主意——等到父亲逃回家自尽后,故意把棺材做长了一个头。后来,朱元璋看到了那八个字,终于良心发现,也就不再追究了,给刘伯温留了个全尸。
据传,刘基病后,胡惟庸曾派太医前去为其诊治,并为其大开药方。可是刘伯温服食后,不仅疾病没有好转,反而感觉腹内有一个大如拳头的异物囤积于内,阻断机体的正常运转。由此病势日益加剧,三个月后,便撒手人寰。因此,后世多有传言说是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与此说并存的观点是——胡惟庸是在朱元璋的授权示意下毒杀了刘伯温,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朱元璋。当然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刘基是属于自然死亡的,怨不得任何人。
这三种说法中,比较有争议的,自然是属于前两种了。毕竟刘伯温仅仅归乡一个月就去世了,这实在是耐人寻味。那么,如果假设这两种说法分别成立,胡惟庸或者朱元璋的杀人动机是什么呢?
深究下去,刘伯温与胡惟庸其实是蛮有过节的。当年刘伯温与朱元璋论相之时,曾将胡惟庸比做成小马,喻其其实是不能担当丞相之重任的,这样就导致了胡惟庸怀恨在心。但是洪武八年(1375)刘伯温已远离朝政,作人低调,谨言慎行,完全像个山野村夫一样生活了。若不是朱元璋还时常致书山中与其讨论国事,只怕刘国师早已自动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胡惟庸在此时,难道还容不下刘伯温吗?
非也,非也!朱元璋亲口承认胡惟庸毒杀刘基一事是在15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与刘基的次子刘璟谈话时数次提及,而那时胡惟庸早已问斩,死无对证,信与不信全凭人心了,此时,朱元璋怎样说都可以。
其实,当年胡惟庸挟医往候,刘基自己也是深有警觉的,因为黄鼠狼给鸡拜年。所以刘伯温当时也曾上表皇帝此事,但朱元璋当时不予理睬,甚至在刘伯温死后4年中也没有任何人提及他死得蹊跷,要求彻查等。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状告左丞相胡惟庸及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时,才一并道出了胡惟庸令御医毒杀刘伯温一事。
二、朱元璋主谋说:
所以,真正的答案恐怕是朱元璋自己不想“有动于衷”吧!因为从朱元璋为刘基一事的翻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多很多。
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问斩,甚至被灭族;右丞相汪广洋因包庇和知情不报等罪也被诛杀。这简直是延续4年多的慢放版“二桃杀三士”的续写——刘伯温、胡惟庸、汪广洋,这三大巨头功臣,被一一诛杀,但从朱元璋的表面说辞可知,这些统统与他无关,而且他还是一个最大的好人。反过去看,自然最大的赢家要数朱元璋了,因为他借助一事,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政治大清洗,为保大明江山代代相传而铲除异己,将他所忌讳的人一网打尽。传说就连太子朱标也看不惯父皇的杀戒大开,便婉言劝诫父亲不要再滥杀无辜,这样恐怕有伤和气,当时朱元璋并没有立马做出反应。第二天,朱元璋故意将一根荆杖扔在地上,然后命太子捡起来。太子当时面露难色。此时,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为父帮你把刺拔掉,再交给你,这样岂不更好?”
这虽只是一个传说,但无风不起浪,这个传说更能形象地说明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其实,神机过人的刘伯温对朱元璋的这种心态早就有所了解,而且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也曾数次固辞不愿受爵,后来无奈被封为诚意伯之后,又马上急流勇退,这已经是他最明智的选择了。可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到底又能退到哪儿去呢?再说,他也没有完全做到全身而退,这样恰恰就成了朱元璋的最佳利用对象。一方面,朱元璋可以密令胡惟庸去毒杀刘基,以报当年评说自己能力只堪作“小马”之仇,而就在胡惟庸认为自己安全,可以飞扬跋扈时,这又授给了朱元璋的口实,再把其毒杀刘伯温一事,对刘伯温子孙及天下人说出,那么杀胡也就自然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胡惟庸再聪明,他也是有口难辩。既然已成事实,皇帝,胡惟庸自然是咬不动的,难道他还能向天下人申辩说:“是皇上命我毒杀刘基的”?因为即便这么说又有何用,又有谁会信他呢?说还不如不说。而胡惟庸,何以要谋反呢?如果在他意识到唯有谋反才能有唯一一线希望自保的情况下,您说他会做何选择呢?以此推断,告密者涂节也被赐死就绝对不会让人费解了——让会沉渣泛起的所有人都永远地闭上嘴,来个省心省力的杀人灭口,死无对证,这岂不是最好的一种做法吗?
刘伯温的死,是朱元璋亲手编制出的导火索,然后再亲手点燃它,引爆,炸掉他想炸的所有人。让他们全部血肉模糊,永绝后患。
所以,以此看来,若说刘基是死于胡惟庸之手,倒全然不如说是刘基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其实只要稍稍想想,这也绝对不难理解。如若当初没有朱元璋的允许,胡惟庸又怎敢大胆令御医对刘伯温下蛊呢?要知道御医可是只受皇上支配的瞧病者。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刘伯温的才智,恐怕在朱元璋对自己的奏表置之不理时,刘伯温就早已明白朱元璋处心积虑究竟是为了何事了。
哀莫大于心死,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才智,出生入死地为其效力,建立起煌煌巨业,结果自己退避三舍仍不能得其善终……,那么,最后的刘伯温所能选择的只是在一种遗憾中,慷慨赴死,从容离世,以自己的死让后世人明白……
推荐于2017-10-10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刘伯温救劫碑文: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双眼。天也翻。地也翻。有人看破几件事。逍遥自乐无在边 逍遥快乐是神仙。幼儿好。似朱洪武。早白虎。天翻龙蛇年。大狮吼如雷声过。 平地无有五谷种。四川更比汉中苦。就是钢打铁罗汉。难过七月十三。 任汝金刚铁罗汉。除非善事能保全。谨防人人艰难过。若得过了大劫数。饶是世间不老仙。遭了此劫不上算。还有十愁在眼前。一愁天下纷纷乱。二愁东西饿死人。 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间。 七愁有饭无人吃。八愁有衣无人穿。九愁尸骨无人拣 。十愁难过猪鼠年。犀牛现出尾。平地过猛虎。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期。谨防四野绝人烟。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若问太平年。架桥迎新主。上元甲子(看看)到。人人哈哈笑。问他:「笑什麼?迎接新主。」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三点加一勾。八王廿口。主坐在中央土。人民喊真主。逍遥在。乐无边。地上管二尺。日夜无贼。盗谁是谁?。银钱是个宝。看破用不了。果然是个宝。地下裂不到。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行善之人可保全。但若不信要大难。有人行大善。即速抄写四方传。人人可观。个个可传。人人喜笑。个个平安。有人印送。勿取金钱。富者捐资刊版。贫者抄写天下传。写一张。免一难。抄十张。能保全。倘若看见不传送。一家大小受罪愆。行善者可保。作恶者难逃。敬重天地、神明、父母、再要敬惜字纸。五谷。谨当切记。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