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简答题

 我来答
远近闻名0d
2016-06-29 · TA获得超过14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9万
展开全部
课程计划,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化的课程设置,使学校课程体系更趋合理,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落实.要富有成效地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发挥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关系.关于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并重说.这种观点认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当前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下,充分肯定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二是主次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三是分工说.这种观点认为,学科课程为全面发展打基础,活动课程发挥特长育人才.以上三种观点都认识到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这是其合理之处.但是,在恰当把握两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方面,三种观点各有不同的偏颇.笔者认为,对于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在综合吸取各种观点合理之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把握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1]两种认识虽有质的不同,但不是互相分离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理性的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获得,感性认识则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符合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其中,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一个人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2]这是人的知识的两个来源,缺少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不完全、不深刻的.中小学生的知识也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生在学校中同时进行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一是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任务,同当前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发生直接联系的学习活动;二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同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生直接联系的学习活动.[3]为了给学生提供这两类学习活动内容,学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这就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获取他们认识世界所需的直接经验.两类课程的结合为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各自的具体特点是认识二者关系的客观基础和实际依据课程作为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规划,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及其内容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三种基本成分构成.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这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性客观地决定了两类课程的关系.现侧重从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三方面来探讨二者的关系.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