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善恶 ?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没有死定义。比如为了救100个人而杀一人,是善是恶?有罪无罪?请问,佛教判断善恶的标准取决与什么?是不是自己的“心”,心里善恶自有天地知,为了大善去做...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没有死定义。比如为了救100个人而杀一人,是善是恶?有罪无罪?请问,佛教判断善恶的标准取决与什么?是不是自己的“心”,心里善恶自有天地知,为了大善去做小恶,是不会有果报的,佛教是这样看吗?
展开
展开全部
在佛教里,应该如何认知善与恶? 其实,如果按佛教的逻辑去分析,里面的善与恶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因为佛教所做的是,管好自已,不去管其它人。管也是很有限的管。这才是它最最常见的做法。因为佛教就是叫那些佛教的人不要去管人世间的锁事的。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老板说:“看呵!我这里块块都是好肉。”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
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他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好,肥肉好。就象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坏之分。
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循着一条因果规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现在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以前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未来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丝毫不差。
所以佛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完全剔除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老板说:“看呵!我这里块块都是好肉。”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
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他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好,肥肉好。就象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坏之分。
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循着一条因果规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现在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以前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未来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丝毫不差。
所以佛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完全剔除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2008-04-30
展开全部
1.佛教的寺院与少林寺没有区别,只是名称不同。因为少林寺是佛家寺院,当然供奉佛像。
2.阿弥陀佛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敬礼)指向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礼敬。
因为我们生活在东方,佛教说在我们世界的对面有一个世界是极乐世界。所以说极乐世界在西方。
因为和尚是佛门弟子,当然要时刻念经。善载是让人们时刻记着向善。
3.因为佛是引导人们向善的,所以能够长存。成为三大宗教是因为,佛的慈悲能使人空虚的心灵找到精神寄托与精神安慰。
至于科学为什么不推翻佛教,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佛教能起到一定的安定民心,教化社会的作用。
4.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教主,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他们都属于佛界的,以佛的慈悲友好来讲当然都是认识的。
5.其他三位他们分别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代表实践的普贤菩萨、代表愿力的地藏菩萨。
6.佛教吃素是因为和杀生那些有关吧?那个时候他们不知道植物有生命吗?现在知道了,不是植物也不能吃了,他们吃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现代科学把生命的形式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因此受现代科学教育和熏陶的人们自然而然就认为植物既然是生命,那么佛教徒的不杀生就是解释不通的,甚至还有人以“佛教徒不是没有区分心吗?为什么对动物一个态度,对植物是另外一个态度?
在佛教的教育体系里面,没有把生命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因为佛教认为,生命不仅仅是以这两种形态存在的,还存在其它生命形式。佛教对众生的划分是以有情和无情来区分的。我们所认知的植物在佛教里是被划分在无情众生中的,我们吃的五谷、蔬菜、瓜果都在无情众生行列。 “有情”是指有情识(也有一种近似的说法:心识)的众生,这类众生能感受八苦,有喜怒哀乐等种种觉受,人类和动物都属于这类众生,因为都有这样的觉性。 我们在这个世间你必须要有饮食,没有饮食你就不能够存活,你不能存活你也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总是冤冤相报,这个道理很深,给你说两个星期都说不完。必须要吃,你就想想看,你是吃人好、是吃动物好?这就有选择,你是吃你父母好,还是吃别人好?你不会吃你父母,你会吃别人。人跟动物比,你还是吃动物,不吃人;如果动物跟植物比,那你还是舍掉动物,吃植物。你一层一层比,你就晓得,就不一样。植物是生物,但是它没有感情,就是说它没有报复的心,它没有怨恨心;你吃动物时候,动物有报复、有怨恨。招来什 ?来生的不如意,这个问题就严重。植物它不会,而且它长成之后它还希望你吃它,为什么 ?它修供养,它也懂得修福。
7.在佛教慈悲的世界里之所以有这样的塑像,是在警吓世人不要做坏事,否则就是到了地狱也要受到惩罚。
8.玉帝带领的是仙界的众生,如来带领的是自身已获得解脱的众生。佛和仙是有必要区分的,代表的是修行境界的不同。孙悟空大闹天宫,扰乱仙界,最后要请如来佛祖去平息,可见如来佛祖修行的境界。佛仙就是修行境界的区分。
9.一个人无论怎样做其实都有业果报应。
因为众生还未“悟”所以都是这个样子,以佛的慈悲来讲是能包容他们的。起码,他们能来到寺庙拜佛这说明他们心中还知道有善恶。
2.阿弥陀佛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敬礼)指向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礼敬。
因为我们生活在东方,佛教说在我们世界的对面有一个世界是极乐世界。所以说极乐世界在西方。
因为和尚是佛门弟子,当然要时刻念经。善载是让人们时刻记着向善。
3.因为佛是引导人们向善的,所以能够长存。成为三大宗教是因为,佛的慈悲能使人空虚的心灵找到精神寄托与精神安慰。
至于科学为什么不推翻佛教,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佛教能起到一定的安定民心,教化社会的作用。
4.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教主,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他们都属于佛界的,以佛的慈悲友好来讲当然都是认识的。
5.其他三位他们分别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代表实践的普贤菩萨、代表愿力的地藏菩萨。
6.佛教吃素是因为和杀生那些有关吧?那个时候他们不知道植物有生命吗?现在知道了,不是植物也不能吃了,他们吃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现代科学把生命的形式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因此受现代科学教育和熏陶的人们自然而然就认为植物既然是生命,那么佛教徒的不杀生就是解释不通的,甚至还有人以“佛教徒不是没有区分心吗?为什么对动物一个态度,对植物是另外一个态度?
在佛教的教育体系里面,没有把生命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因为佛教认为,生命不仅仅是以这两种形态存在的,还存在其它生命形式。佛教对众生的划分是以有情和无情来区分的。我们所认知的植物在佛教里是被划分在无情众生中的,我们吃的五谷、蔬菜、瓜果都在无情众生行列。 “有情”是指有情识(也有一种近似的说法:心识)的众生,这类众生能感受八苦,有喜怒哀乐等种种觉受,人类和动物都属于这类众生,因为都有这样的觉性。 我们在这个世间你必须要有饮食,没有饮食你就不能够存活,你不能存活你也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头总是冤冤相报,这个道理很深,给你说两个星期都说不完。必须要吃,你就想想看,你是吃人好、是吃动物好?这就有选择,你是吃你父母好,还是吃别人好?你不会吃你父母,你会吃别人。人跟动物比,你还是吃动物,不吃人;如果动物跟植物比,那你还是舍掉动物,吃植物。你一层一层比,你就晓得,就不一样。植物是生物,但是它没有感情,就是说它没有报复的心,它没有怨恨心;你吃动物时候,动物有报复、有怨恨。招来什 ?来生的不如意,这个问题就严重。植物它不会,而且它长成之后它还希望你吃它,为什么 ?它修供养,它也懂得修福。
7.在佛教慈悲的世界里之所以有这样的塑像,是在警吓世人不要做坏事,否则就是到了地狱也要受到惩罚。
8.玉帝带领的是仙界的众生,如来带领的是自身已获得解脱的众生。佛和仙是有必要区分的,代表的是修行境界的不同。孙悟空大闹天宫,扰乱仙界,最后要请如来佛祖去平息,可见如来佛祖修行的境界。佛仙就是修行境界的区分。
9.一个人无论怎样做其实都有业果报应。
因为众生还未“悟”所以都是这个样子,以佛的慈悲来讲是能包容他们的。起码,他们能来到寺庙拜佛这说明他们心中还知道有善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是有果报的
所谓菩萨精神就是绝对的牺牲无我的奉献
你说的为了救100个人,去杀1个人,这个事在佛经中确实有讲到过
过去时,菩萨也确实有这样做过,但是菩萨的心里,不是说我今天为了救更多的人,杀1个人,这不算什么
而菩萨当时的想法,根据经典是这样的:宁可我自己杀他造恶业,我也要救众生,我杀他的果报我愿意一个人来承担,以此来救更多的人
所以,因果不虚,从凡夫到圣人都要对因果负责,救人的果报不少一分,杀人的果报同样也是不少一分,菩萨就是怀着牺牲自己的精神,而不是舍小取大的侥幸心理去行菩萨道的
所以,果报是有的,但菩萨为了圆满能救更多的人,宁可自己来承担
这便绝对的牺牲无我的奉献,更是慈悲最好的表怔
所谓菩萨精神就是绝对的牺牲无我的奉献
你说的为了救100个人,去杀1个人,这个事在佛经中确实有讲到过
过去时,菩萨也确实有这样做过,但是菩萨的心里,不是说我今天为了救更多的人,杀1个人,这不算什么
而菩萨当时的想法,根据经典是这样的:宁可我自己杀他造恶业,我也要救众生,我杀他的果报我愿意一个人来承担,以此来救更多的人
所以,因果不虚,从凡夫到圣人都要对因果负责,救人的果报不少一分,杀人的果报同样也是不少一分,菩萨就是怀着牺牲自己的精神,而不是舍小取大的侥幸心理去行菩萨道的
所以,果报是有的,但菩萨为了圆满能救更多的人,宁可自己来承担
这便绝对的牺牲无我的奉献,更是慈悲最好的表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看你发什么心,为自己是恶,为大众是善。因果很细微,释迦因地修菩萨行,为教化众生,神通变化,结果因欺诓众生下地狱。就像观音菩萨为救人而杀恶人,结果也是下到地狱里,所以菩萨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代众生受苦的大愿。比如修大殿的砖拿来修围墙,上物下用就有恶报,因果很细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立场不一样,对待事物的看法就不同!所以佛教才有四大介空,你永远不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好与坏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区别!假如你是个流氓,你肯定讨厌警察,要你是个警察,你肯定得修理那些流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