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机制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新华夏系和区域性东西构造带以及它们的复合控制了金矿的分布
断裂的发生、发展、复合、转变和空间上展布规律及时间上的演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矿空间的分布规律。
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的北东部(包括黑、吉、辽、鲁、内蒙古、冀、晋等省)新华夏系和纬向构造带以及它们的复合控制了金矿的空间分布。在北东部,发育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巨型或大型断裂带,其中以郯庐断裂带规模最大。它的东侧,有嘉阴-庄河断裂带(南延部分可能通过胶东半岛中部)、老爷岭断裂带;西侧有凌源-德州、赤城-太行山等断裂带,每两条断裂带之间的距离大约200km。沿这些断裂带的一侧或两侧分布着一系列北东、北北东走向的金矿集中区(带)。如沿老爷岭断裂带一侧分布的鸡西-延吉金矿集中带,沿郯庐断裂带东侧和嘉阴-庄河断裂带两侧有嘉阴-鹤岗、通化-丹东以及招远-掖县、牟平-乳山等金矿集中区(带),团结沟、夹皮沟、四道沟、五龙、玲珑、焦家等特大型或大、中型金矿床就产于这些金矿集中区(宋友贵等,1992)。由此可见,新华夏系巨型或大型断裂带控制了中国北东部金矿成矿带的分布。进一步分析得知,新华夏系断裂带与纬向(或区域东西)构造带之二级隆起带复合,控制金矿二级成矿区(带)。如胶东隆起带与新华夏系断裂带复合控制了招远-掖县、牟平-乳山成矿带。因此,这种二级成矿带往往呈东西向分布。
(二)断裂带的方向性、等距递变性是金矿空间分布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属新华夏系构造系列的二、三级断裂构造,已发现的主要金矿床(点)大都沿这些断裂带附近分布,形成数条北东、北北东方向展布的金矿集中带,如三山岛、黄县-掖县、招远-平度金矿带。这些金矿集中带,表现为东西成带、北东成行的特点,组成多字型构造型式的展布规律,形成了区域矿床(点)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与区域断裂带的方向具一致性。
构造带和构造形迹空间展布的韵律定向性和间距的倍数性,是构造等距离性的两个特点(翟裕生,1984)。区内控矿构造的等距性和矿液流动方向及叠加程度导致了矿床(点)呈等距性展布。如北东向灵山沟-北截断裂,其西侧与前孙家-洼孙家、望儿山-河东断裂呈等距性;其东侧与双山-西埠上断裂、上奋-草沟头断裂呈等距性。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从西向东大致2-2.5km一条,东西向断裂带从南向北大致1.5km一条。
控矿断裂构造的等距性,造成了在空间上交汇点具有等距性,因而受其控制的矿床也呈等距离分布,且等距大小与矿体规模呈正相关。如招平断裂带北起玲珑破头山,南至夏甸区段长约45km,至今已发现了三个大型金矿,其中夏甸与大尹格庄矿床相距15km,而大尹格庄与玲南矿床相距30km,正好是前者的2倍,按等距性推测,在招远城南西的招平断裂带上可能存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隐伏矿床(体)。三级断裂望儿山-河东断裂带所控制的望儿山、河东、上庄、界河四个中型矿床,诸矿床间的距离约为2km左右,符合等距性规律。
控矿构造等距性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扭应力、压应力作用和因不同构造体系复合、叠加而成。王仁、黄庆华分别对水平压应力和直线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进行半定量研究,在这两种情况下褶皱都按等距出现;王连捷在研究雁行断裂等距性时认为,雁行断裂构造的等距性与岩层的失稳、屈曲有密切关系,计算表明,弹性板(即地块和地层)在应力达到临界值时使板失稳,屈曲后应力分布开始变得不均匀,产生等距的应力集中带。这样,应力集中带的等距性决定了断裂带的等距性;王维襄等对主断裂旁侧次级断裂呈近似等距分布的现象作过解释,认为由于主断裂运动派生的旁侧应力出现沿主断裂分布的等距应力集中带,造成派生次级断裂沿主断裂带等距分布,从而导致矿田内次级断裂控制的金矿呈等距性分布。
区内控矿断裂带呈递变等距性,从西往东断裂带间距逐渐增大,这可能是构造应力从西往东波状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造成,这样形成的呈递变等距分布的断裂构造带控制了金矿含矿带的递变等距分布。
总之,成矿区内矿床(体)空间分布、定位同构造等距性密切相关,即断裂构造的方向性决定矿带、矿田、矿床的空间方位,断裂构造的递变等距性决定含矿带的等距分布。
2024-12-1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