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至民国时期扬州经济衰落的具体原因
扬州衰落原因很多既有自然灾害又有人为因素,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
总结起来无非是大运河的地位不再,错过历史机遇,产业单一依赖盐业,附近城市的发展的冲击等等。
在清朝的前中期,扬州再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全国极其著名的商业城市。
个中原因,无非还是它的水运枢纽地位,南北漕运的咽喉,以及中部省区食盐供应的重要基地。
明清时期,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明人旦茄宋应星估计,明朝万历时,扬州的盐业资本,约为3000万两。
清朝,据汪喜孙的估计,则为七八千万两。
而根据有关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户部库存银为7800余万两,扬州盐商手中的资本,几与之相埒。
漕运的发展,盐业的兴盛,对于扬州的商业、手工业,也起到了促进带动的作用。
扬州本就是因运河发展起来的。
到了后来,也就是清朝晚期,模饥察近海航运的发展,铁路的修建,运河的淤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运河漕运的货量。
镇江开埠可能对扬州影响很大,吸引了江北京杭运河一线的大量人民。
或许因为同是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镇江的军事位置似乎更重要,而木客衰落的镇江似乎要略好于盐商衰落的扬州,反正外国人当时看得上镇江看不上扬州。
如果当年开埠、设租界的是扬州而不是镇江,或许会是另外的故事。
再后来民国定都南京,江南一带以南京为中心,扬州在南京的”遮挡“下成了小弟弟。
清末的实业兴起,南通无锡都有轻纺工业,南京有江宁织造和江南制造局,扬州没有啥实业,导致民国乃至今天,扬州依然没有像样的重点企业。
当今格局,苏州无锡外企众多,南京是省会,上海是全球金融贸易中心,每个地方的政策都比扬州强,而扬州除了仅剩的肢唯一点旅游资源,几乎啥都没了,现在盐早已不是扬州为集散地,大运河只有部分河段和通航,即便说旅游资源,全国众多的旅游资源也使得扬州没有了优势,扬州就沦落成二线或者二线半城市了。
2014年地级市人均GDP排名,扬州排42位,排在扬州前的资源型城市13个,而被殖民、有过租界、做过通商口岸的城市有:苏州、广州、嘉峪关(这个也是资源型城市)、大连、长沙、南京、佛山(算广州府一部分)、杭州、镇江、威海、宁波、武汉、天津、青岛、沈阳、舟山 (算宁波府一部分)、上海、中山(算广州府一部分)、厦门、烟台,一共20个(没算深圳、珠海两个靠着当时殖民地现在被划成经济特区的地方)。
这些城市的工业大多在这一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原本不如扬州的城市因此超过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