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的特点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10-29 · TA获得超过927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古代服饰的特点:

1、三代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战国

这时汉服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

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

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

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

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

江陵马山 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

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3、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

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 但仍为深衣之属, 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

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

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

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4、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士子们空有忠君报国的志向却无用武之地。

因为自身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理想无法达到,所以文人士子们他们不再过多地局限于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开始强调自我个性解放。

于是当时的社会就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

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

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

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

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

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5、隋唐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

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

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6、宋代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

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

这时,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出,可达数尺。

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

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

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 *** 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

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

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如左图所示),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

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

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服饰。

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

官至极品则用玉带。

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

明代的汉服影响颇远,近至东北亚的朝鲜,远至日本、琉球等藩属国。

至清代,女装百褶裙、马面裙及道袍长袍一并留存。

曲阜孔氏衍圣公府内藏明代衣冠服饰,满清上层也有穿着明代衣冠服饰画像。

9、清装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

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族妇女不缠足、 *** 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马褂、旗袍是清代满族男女的典型服饰。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它区别于汉族在宋明时期的马褂,满清的马褂不修边幅。

满人初进关时,通过大屠杀而迫使汉族穿上它们的马褂。

康熙雍正年间,由于奴化政策,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衣物历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

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

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