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唐朝如何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个回答
2013-03-04
展开全部
请查阅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得清晰明了。
汉初,虚君实相。皇帝是国家元首。当时皇帝在宫内的“秘书”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是政府首脑,掌管国家行政权。宰相的秘书处就有十三个机关,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御史大夫辅助丞相,掌管监察权。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管理皇室的一切事事务。太尉为武官首长,除却军事外,不预闻其他政事。
汉武帝雄才大略,剥夺宰相权柄,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武帝末年,立子杀母,以外戚霍光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他是内朝领袖,代表皇室过问政府事务。外朝有宰相,内廷有大司马大将军,皇宫和朝廷就易发生冲突。汉初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来三公变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样一来,大司空完全变成外朝官,大司马却依然代表皇室,位高权重。
汉昭帝早亡,霍光废昌邑王立汉宣帝。霍光将皇位继承当作皇室私事,不通过丞相就自作主张废立皇帝。
汉宣帝恢复旧制,由御史中丞来管领尚书,内廷与外朝声气又通,大司马大将军失权,霍家因此垮台。
汉宣帝以降,仍是大司马大将军外戚辅政,内廷权重,外朝权轻,于是有王莽代汉而兴。
东汉初年,光武帝鉴于王莽之事,夺相权归于中朝,一切行政大权归于尚书台,原先的宫廷秘书机构。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实权则在尚书。
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当时称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中书省主拟诏,定旨出命,拟撰诏敕。中书省拟诏,呈送皇帝画敕后,行达门下省复核。门下省掌副署权。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唐代皇帝下诏,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曾经不经中书门下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为时人所轻。
唐代设御史台掌监察权,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尚书省内六部,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唐德宗时,尚书六部每两部各设御史监察一人。分全国为十道,派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监察使本是分巡地方的御史,后来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长官之最高一级。在边境地区便宜行事,后来演变为节度使,掌握军事、财政甚至人事权,形成最终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
汉初,虚君实相。皇帝是国家元首。当时皇帝在宫内的“秘书”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是政府首脑,掌管国家行政权。宰相的秘书处就有十三个机关,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御史大夫辅助丞相,掌管监察权。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管理皇室的一切事事务。太尉为武官首长,除却军事外,不预闻其他政事。
汉武帝雄才大略,剥夺宰相权柄,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武帝末年,立子杀母,以外戚霍光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他是内朝领袖,代表皇室过问政府事务。外朝有宰相,内廷有大司马大将军,皇宫和朝廷就易发生冲突。汉初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来三公变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样一来,大司空完全变成外朝官,大司马却依然代表皇室,位高权重。
汉昭帝早亡,霍光废昌邑王立汉宣帝。霍光将皇位继承当作皇室私事,不通过丞相就自作主张废立皇帝。
汉宣帝恢复旧制,由御史中丞来管领尚书,内廷与外朝声气又通,大司马大将军失权,霍家因此垮台。
汉宣帝以降,仍是大司马大将军外戚辅政,内廷权重,外朝权轻,于是有王莽代汉而兴。
东汉初年,光武帝鉴于王莽之事,夺相权归于中朝,一切行政大权归于尚书台,原先的宫廷秘书机构。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实权则在尚书。
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当时称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中书省主拟诏,定旨出命,拟撰诏敕。中书省拟诏,呈送皇帝画敕后,行达门下省复核。门下省掌副署权。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唐代皇帝下诏,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曾经不经中书门下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为时人所轻。
唐代设御史台掌监察权,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尚书省内六部,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唐德宗时,尚书六部每两部各设御史监察一人。分全国为十道,派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监察使本是分巡地方的御史,后来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长官之最高一级。在边境地区便宜行事,后来演变为节度使,掌握军事、财政甚至人事权,形成最终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
展开全部
汉朝,由独相制发展为多相制。分设中外朝制度,以中朝官代替、架空相权。
唐朝,设政事堂(中书、门下)
总体来看,打压相权、巩固皇权。
唐朝,设政事堂(中书、门下)
总体来看,打压相权、巩固皇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3-04
展开全部
我只知唐玄宗时姚崇之后宰相就不再专任,在李林甫之前。其间的宋景、张嘉贞、张说都是暂任而不专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宰相在强 最后也被皇帝斗死。。。这个皇帝不行还有下一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汉朝,一个丞相,出了问题就看皇帝和丞相谁狠,谁狠谁就掌权。
唐朝,一箩筐宰相,出了问题就撵走,当然也有自己走的。
唐朝,一箩筐宰相,出了问题就撵走,当然也有自己走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