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翻译~~~有赏哦。。禄山乱,甫避走三川……
译文:
安禄山叛乱,杜甫为避难逃到三川。至德(肃宗年号)二年,又逃到凤翔。客居秦州,砍柴采集野果(橡栗)自给自足。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城浣花溪造了间破房子(可能是自谦)。
大历(代宗年号)中,游历过瞿唐峡,登上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游览岳祠的时候,突然发洪水了,十多天没东西吃,县令派船去接他,才回来。
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高谈阔论却不切(贴近)实际。多次碰到贼寇叛乱,坚守气节不受污染,写歌写诗,为时事与生活忧伤,重情义不忘记皇上,大家都敬爱他。
看李杜(李白,杜甫)二位,每句话都震撼人心,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文人风雅,两位震动当时。
原文:
《唐才子传》 唐代杜甫
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至德二载,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大历中,出瞿唐,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
扩展资料:
杜甫生平
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大哥我这个有删减,你复制粘贴的好快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