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六祖慧能说过:“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
2、我们学习佛陀的经典,要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体悟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深义理,靠此义理指示,明悟我们的清净佛心。不能执着在语言文字上,以为那就是佛心,就是佛法。那就永远找不到清净佛心了,因为把语言文字当作佛心,当作佛法,其实,已经失去了佛心真正的大圆满、大具足、大光明、大无碍了!
扩展资料
”望月之手指“ 出自《楞严经》
《楞严经》渊源
1、《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2、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
3、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楞严经》
2013-04-03
展开全部
其意是以月喻法而以指喻教,以示修行之人切不可执指而忘月,着于名相而不能通达实相。然而然而月在天上,对于未见者,如不以手指示之,则不知其在何处,于是文字虽不了意却不能缺少,正如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渡过生死苦海,没有文字变没有对佛法的认知,理解,更妄论传播与弘扬。语言作为渡河之舟,指月之指,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当代,对于佛法的弘扬是至关重要的。佛教自身的发展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阿弥陀佛,除ID:佛经_僧伽吒经师兄所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外,还有《大佛顶首楞严经》里也提到了指月之手。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二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二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典故是佛祖在圆觉大会上回答(清净慧菩萨)的问题时。说的。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节选)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节选)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03
展开全部
呵呵,这是个故事……有人问法师:何为月?法师以手指月:这即是月。不料,此人不解法师之意,却把法师指月的手指当做月。……呵呵,故事虽然可笑,但是,人世间认指为月的人和事还少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