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从古印度带回了多少佛经?翻译了多少,未翻译多少?未翻译的那些是否有后来者继续翻译?
还有,未翻译的那些现在是否还有存于世?现在是否还有佛经中未翻译的梵文经典存于中国,或者有已翻译的梵文原本在中国?...
还有,未翻译的那些现在是否还有存于世?现在是否还有佛经中未翻译的梵文经典存于中国,或者有已翻译的梵文原本在中国?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译出而以往和稍后有译本的(新译重本)有第二会(卷四O一一四七八),与西晋竺叔兰、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但缺《常啼品》等;第四会(卷五三八一一五五五),与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前秦昙摩蜱和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亦缺《常啼品》等;第六会(卷五五六一一五七三),与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经》同本异译;第七会(卷五七四一一五七五),与梁曼罗陀仙译《文殊说摩诃般若经》、僧伽娑罗译《文殊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八会(卷五七六),与宋翔公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为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七七),与鸠摩罗什、后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三种《金刚般若经》及稍后义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十会(卷五七八),与稍后菩提流志译《实相般若经》,是同本异译。
可见此经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其中第一、二会篇幅最大,二者虽详略不同,但内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也略同。第二、四会与旧译《大品》《小品》诸译本相比,虽内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约一倍,字句表述也有显着不同。如把第二会与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相比,在称呼方面,称“比丘”、“比丘尼”为“苾刍”、 “苾刍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门方面,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圣道分”,改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把“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改译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把“四禅”译为“四静虑”,“八背舍”译为“八解脱”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29],玄奘译本为:“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便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30];再如,在《摩诃般若经·奉钵品》有一段与《般若心经》十分相近的话:“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玄奘的译文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31]后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确。有一些话,如《第二会·欢喜品》的诸法“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同会《观照品》的诸法但有名, “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等等,在旧译相应地方没有。新译比旧译篇幅内容的增加,与其说是旧译者有意删略,不如说是新译梵本有所扩充。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们巳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可见此经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其中第一、二会篇幅最大,二者虽详略不同,但内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也略同。第二、四会与旧译《大品》《小品》诸译本相比,虽内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约一倍,字句表述也有显着不同。如把第二会与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相比,在称呼方面,称“比丘”、“比丘尼”为“苾刍”、 “苾刍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门方面,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圣道分”,改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把“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改译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把“四禅”译为“四静虑”,“八背舍”译为“八解脱”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29],玄奘译本为:“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便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30];再如,在《摩诃般若经·奉钵品》有一段与《般若心经》十分相近的话:“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玄奘的译文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31]后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确。有一些话,如《第二会·欢喜品》的诸法“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同会《观照品》的诸法但有名, “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等等,在旧译相应地方没有。新译比旧译篇幅内容的增加,与其说是旧译者有意删略,不如说是新译梵本有所扩充。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们巳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展开全部
玄奘法师未翻译的梵文经典基本都散失了。
目前在汉地,杭州灵隐寺还保留了一部梵文原典,是当年宋代译经院留下的。最近已经有学者转写,并做了研究。
但是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大量的梵文经卷,数量惊人。之前是由中国藏学中心保存,现在好像又放回西藏去了。
详细的情况可以去豆瓣小组的佛教文献小组去看看,那边有许多人是做梵文,藏文佛经文献研究的研究生,学者。进一步的信息可以去那边问问。
目前在汉地,杭州灵隐寺还保留了一部梵文原典,是当年宋代译经院留下的。最近已经有学者转写,并做了研究。
但是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大量的梵文经卷,数量惊人。之前是由中国藏学中心保存,现在好像又放回西藏去了。
详细的情况可以去豆瓣小组的佛教文献小组去看看,那边有许多人是做梵文,藏文佛经文献研究的研究生,学者。进一步的信息可以去那边问问。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带回657部佛经。译了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已经是中土译经僧之最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