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丹田运气…
1、先练放松全身,然后呼吸的时候尝试吸气的时候肺部扩充,呼气的时候小腹收缩,如此循环熟练,每次呼气不要从嗓子里面把气压出来,而是用小腹的力量吧腹部的气体挤压出来,这样长期以往的训练下去,就能够做到正确的换气。
2、找到共鸣的方法:将嘴竖开到感觉两腮打开的程度,找到打哈欠的感觉,发“MI MA ”。
3、气沉丹田,用手顶压肚子,但是要保证不陷下去,试着练一下声,练到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就成功了,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声音从腹腔里甩出来。
扩展资料:
丹田的作用:
1、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线上,督脉属于阳经,故上丹田属阳,是阳气积聚之处,又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思维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之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平衡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机体的储能性效应。
这样,有利于人体修养生息、蓄积精力、发挥潜能,与疾病作斗争,以获健身之效。所以,练功后会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周身舒适。
2、中丹田位于胸部膻中穴处,为气会之所在,在针灸治疗疾病时,所有关系到“气”方面的病症,均取此穴。
凡是属于中气下陷之疾患,如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垂脱、经量过多、气虚哮喘等等,均可以通过意守中丹田而治愈。但在意守中丹田时意念不可过重,要似有似无,以免造成胸闷、胁胀等不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田唱法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5、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6、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7、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手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2013-04-17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2013-04-17
201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