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卷第16首

哪位有对这首曲子较多的了解,哪方面的都可以,比如难易程度,表现手法或者您对这首曲子的见解都可,谢谢了~~~... 哪位有对这首曲子较多的了解,哪方面的都可以,比如难易程度,表现手法或者您对这首曲子的见解都可,谢谢了~~~ 展开
 我来答
shenfan988
推荐于2016-12-02 · TA获得超过34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4.5万
展开全部
网上帮你搜了一段整体的平均律分析,希望有所帮助。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形式,所以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赋予各种形态,大约可分为3类:1.音形装饰化;2.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3.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赋格曲形态也是千变万化,大致也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次的主题导入,主题的反行或紧密发展等使用较多的对位技法。2.弛缓型,与浓缩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声部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

  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魁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这部平均律当时使用的乐器,音乐史家们一直争执不已。有人认为是用击弦的古钢琴(Clavichord),有人认为是用拨弦的大键琴。持击弦古钢琴观点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虽比大键琴音量小,键盘上音域也窄,但能靠手指敲击作力度渐强渐弱变化与圆滑奏,巴赫当时因此而钟爱它,认为大键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键琴观点者则认为,当时,1719年,巴赫曾亲自挑选,高价为克膝宫廷买了一台大键琴,他所有的键盘音乐都是在这台他心爱的大键琴上创作的。不管如何,这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优美如歌的奏法。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个前奏曲和一个赋格曲,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有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

赋格艺术对一般作曲家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作品。他的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将这一体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发挥写作上的自由度,只严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则灵活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于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并加进新的因素,使全曲达到高度的对比统一。巴赫在赋格创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赋格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均衡的结构感,这是因为在赋格大厦的底部有坚实的和声基础,和声在巴赫乐思的发展上和结构布局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巴赫的赋格至今仍被视为复调与和声相结合的最高典范。

从宏观上品味这两卷作品性格上的差异,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巴赫生活上的沧桑与变迁:

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巴赫37岁,那几年在克滕的宫廷里任职,受命创作了许多非宗教音乐,前此不久的1720年,巴赫的第一个妻子去世,翌年他与小17 岁的安娜·马格达莲娜结了婚,写第一卷时,巴赫必定还沉溺于新婚的喜悦之中。第一卷里的巴赫很有生活情趣,其音乐使人亲近,容易引起共鸣,每一首都那么鲜明而有特点,听来引人入胜。

第二卷里表现的是另一个样子的巴赫,事隔十六年后,他已经逐渐走向老年,早就离开了克滕,在莱比锡古老而又阴沉的托马斯教堂任职,埋头创作了无数宗教音乐清唱剧,第二卷里的巴赫衰老且略带悲凉。第二卷也不像第一卷那样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地写了约四年之久。仅仅把每一卷第一首中的前奏曲拿出来比较,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

上卷的第一首(BWV846)是用C 大调写成。它的前奏曲,也可以说是整部钢琴曲集的序曲,使用的手法极其简练,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像流水一般地流淌着。这里展示的是一个清凉、纯美、圣洁的世界。后来,19 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1893)以此为基础,给它配上一个庄重而又深邃的旋律,这就是著名的歌曲《圣母颂》,而此《前奏曲》就成为《圣母颂》天衣无缝、相得益彰的伴奏。

下卷第一首(BWV870)的前奏曲也是用C 大调写成,情绪上却与上卷的那一首有天壤之别,音乐从持续主音上的连续十六分音符间隔三十二分音符开始,庄重、深沉,具有管风琴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见巴赫正在庄严肃穆的托马斯教堂里演奏管风琴。

其实,在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面前,任何文学性的阐述都是苍白幼稚的,但是透过这两个性格迥异前奏曲,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巴赫情绪上的变化,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必定是烙上时代的印记的。我们再来看其它两首作品。

上卷的第三首(BWV848)有可能占一个世界之最,它是用升C大调写成的,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用升C大调写成的作品。在巴赫之前,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何况包括所有升号的升C 大调!这个升C大调“黑键”前奏曲,用3/8拍子写成,前半部分只用了两种节奏型:一是连续十六分音符,一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长短结合,由两只手交替着演奏,在对比的基础上流动不息,充满着灿烂的光辉。而赋格曲则具有加伏特舞曲的风格,活泼且富有青春气息。

下卷的第四首(BWV873),用升c小调写成。前奏曲是9/8 拍子,这是一首感情至深的三重唱,精致且富有表情的装饰音、巧妙处理的主题、深刻的表现力,使之成为第二卷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三声部的赋格曲类似吉格舞曲的风格,流动、轻快与内省的前奏曲形成对比。从第二十七小节开始,出现半音阶式的对位旋律,表情丰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