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图说》译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请翻译成白话,谨再拜。 展开
宇宙之初是从无极之理的信息状态内涵着太极混元一气能量状态。太极状态运动起来就生出“阳气”。而当运动致极点,就会物极必反产生静的感觉。
这种“静”的状态就生出“阴气”。当这种“静”的状态达到极致的时候,就会重新运动。动和静,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根据;分出了阴阳以后,两个仪态就确立起来。
由于阴阳的变化与融合,就生出了水、火、木、金、土这五种能量形态。五气运行天地间(五行),按照顺序分布与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就出现了。所以:五行,起始(统一)于阴阳;阴阳,起始(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就是无极。
五行产生之后,它们各自就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性。无极的真髓,阴阳、五行的精华,互相进行着巧妙的融合与凝聚。
具有乾健之性一类生成阳男之气,具有坤柔之性一类生成阴女之气。这两种形态的气相互交感融合就造化衍生出万物。
万物生生不息,所以宇宙也就变化无穷。只有人类 ,得到了太极中最优秀的真性 、阴阳五行的精粹 ,因此在万物中它最灵慧 (最具神识能力)。人的形体一旦生成,精神、思想也就开始发出知觉了。
人身体里五行(气)之性逐步与外界人事社会互相感应而影响,受外界的感染、变动,于是就产生了后天善恶观念。从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出现和发生了。
圣人定下 “中正仁义 ”的原则并提倡“主静”(先天之静,无极之本性)的修养方法。这就确立了做人的根本准则 。
所以圣人的德性与天地相符,明智与日月相合,行事的次序与四时的推移相协调,趋吉避凶,与鬼神的功能相一致。这就是伟大的《周易》向我们揭示的道理!这道理说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质!
扩展资料:
太极图中的倒"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倒"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图说
2013-05-06
推荐于2017-11-25
注:宇宙之初为无极,之后演变为太极。即从无限小到无穷大。此处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相似。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注:宇宙从无穷小发展到无穷大,这个运动的过程成为动,无限之动为阳,可理解为在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称阳。当宇宙发展到无限大,已经接近无穷大的时候,其实还在发展,只是看起来,并且与之前的发展速度相比,几乎为静止的,故称发展(动)到极致而为静(相对的)。这时候发展的能量已衰,故能量减少,光少,故为阴。
静极复动。
注:当我们认为它完全不动的时候,却能发展它还在动。这也是相对的。也与人类的发现相符。人类本以为宇宙无穷大,但后来发现它还在膨胀。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注:动源于静,静源于动。这其实就是相对论。阴阳之分,而形成了两个仪态。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注:阳的仪态与性质发生变化,再加上对阴的融合。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是其各自的形态与多少搭配的差别。此处类似我们泡咖啡加入的咖啡粉与伴侣,多少搭配不同所出咖啡本质即不相同。阴阳融合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这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基础的总结。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注:五行按其所该有的位置排列,遂生春夏秋冬四时。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注: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区别为其本性不同。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注:无极的确实,阴阳、五行的精髓,来源于巧妙的结合与凝结,即巧妙地融合。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注:干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此处个人理解不深)。也可理解为干即为,从干事业,其实就是为,为事需要体魄,所以生男,男人的体魄强健。坤为宽厚仁慈,其道多为感性,故生女,女人多温柔而宽厚。二气,非指男女,而是干与坤之气质,两种气质的融合生出万物。即万物有的过于强健,有的过于柔弱,也有的比较中庸。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注:万物生生不息,因万物的结合,又产生出万万种物,故,其变化无穷。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注:万物中,只有人,独得万物的精华而最为灵光,人为万物之中的精华。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注:形指人形,神指人的精神或思想。人被万物不停地组合而生出来,又凭人的思想而获得知识,五性可以理解为五行的五性,人能从感性的角度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本性,例如上善若水。通过对五性的感知认识,人分辨出善恶,因善恶的定义和大小之分,而生出万事。此处很像万物之生到变化无穷。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注:圣人将人性(或五性)定义为中正仁义静,约符合这五性的人约为人之豪杰,而其五性并无终点,故人也是无限的。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注:所以,圣人的德行就像人面对天地一样伟岸,圣人在人间就像能发出光芒的日月,圣人做事之道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有序而不早不迟(分寸),圣人的吉凶就像世人看待鬼神一样(不一定圣人都被看成神明的,很多圣人都死于世人的不理解)。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注:君子修养此道故人生道理为吉,小人违背此道故做事与人生道理多出恶事。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注:所以说,立天之道是阴和阳;立地之道是柔与刚(比较明显的体验是水和金);立人之道,是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进一步讲,从开始到结束周而复始,所以可以知道生死的道理了。伟大的变化啊,宇宙的极致之道啊!
下篇
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 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 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此可谓‘生生’。 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 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业。 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谓‘顺逆’。 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 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此谓‘修道’。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于至善。 此谓‘无形’。 第六虚节: 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余续博注 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阳动”、“阴静”则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 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天地自然图 上下一转,五行非有,是谓天地自然也。此以玄同圆觉为修,不以渐次为要,是顿教法也。以礼要知之,周子太极图确乎儒书也。 通书 诚上第一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诚下第二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 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