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译文

原文:《太极图说》(宋)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原文:《太极图说》(宋)周敦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请翻译成白话,谨再拜。
展开
 我来答
阿戚爱生活
2019-05-02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阿戚爱生活
采纳数:195 获赞数:25186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宇宙之初是从无极之理的信息状态内涵着太极混元一气能量状态。太极状态运动起来就生出“阳气”。而当运动致极点,就会物极必反产生静的感觉。

这种“静”的状态就生出“阴气”。当这种“静”的状态达到极致的时候,就会重新运动。动和静,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根据;分出了阴阳以后,两个仪态就确立起来。

由于阴阳的变化与融合,就生出了水、火、木、金、土这五种能量形态。五气运行天地间(五行),按照顺序分布与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就出现了。所以:五行,起始(统一)于阴阳;阴阳,起始(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就是无极。

五行产生之后,它们各自就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性。无极的真髓,阴阳、五行的精华,互相进行着巧妙的融合与凝聚。

具有乾健之性一类生成阳男之气,具有坤柔之性一类生成阴女之气。这两种形态的气相互交感融合就造化衍生出万物。

万物生生不息,所以宇宙也就变化无穷。只有人类 ,得到了太极中最优秀的真性 、阴阳五行的精粹 ,因此在万物中它最灵慧 (最具神识能力)。人的形体一旦生成,精神、思想也就开始发出知觉了。

人身体里五行(气)之性逐步与外界人事社会互相感应而影响,受外界的感染、变动,于是就产生了后天善恶观念。从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出现和发生了。

圣人定下 “中正仁义 ”的原则并提倡“主静”(先天之静,无极之本性)的修养方法。这就确立了做人的根本准则 。

所以圣人的德性与天地相符,明智与日月相合,行事的次序与四时的推移相协调,趋吉避凶,与鬼神的功能相一致。这就是伟大的《周易》向我们揭示的道理!这道理说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质!

扩展资料:

太极图中的倒"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倒"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图说

匿名用户
2013-05-06
展开全部
周敦颐《太极图说》概述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 」 【注释】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 《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 《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 ●二五:阴阳二气和五行。 ●二五:阴阳二气和五行。 另解为父精母血。另解为父精母血。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出自《系辞传》 。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出自《系辞传》 。 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立人极: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往往随物而动有善有恶,所以圣人要树立人道的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立人极: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往往随物而动有善有恶,所以圣人要树立人道的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故圣人……吉凶:此句出自《易经. ●故圣人……吉凶:此句出自《易经. 干卦.干卦. 文言》 。文言》 。 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曰仁与义:此句出自《说卦传》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准则是仁义,和天地构成的准则是一样自然不变的。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曰仁与义:此句出自《说卦传》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准则是仁义,和天地构成的准则是一样自然不变的。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句出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终结,以了知生死的真实义。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句出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终结,以了知生死的真实义。 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 1.无极而太极 (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 1.无极而太极 (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了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了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 ,已动之际称「太极」 ,故太极有感而遂通之义,一气圆通之动象,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 ,已动之际称「太极」 ,故太极有感而遂通之义,一气圆通之动象,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 由于其为大而无以复加之理,此中万象万化,森然已具,但尚无形迹,自成造化之枢纽,所有品汇之根柢,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由于其为大而无以复加之理,此中万象万化,森然已具,但尚无形迹,自成造化之枢纽,所有品汇之根柢,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 盖无极为形而上之理,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元气中已动之状为阳,静态为阴,故气一动称阳生,阳在图中以「空白」为代表,动不可永远皆动,故动极而静生,静态一成,呼之曰阴,阴在图中以「涂墨」之形为代表。盖无极为形而上之理,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元气中已动之状为阳,静态为阴,故气一动称阳生,阳在图中以「空白」为代表,动不可永远皆动,故动极而静生,静态一成,呼之曰阴,阴在图中以「涂墨」之形为代表。 静亦不可永远皆静,故静极而又生动,如此一来,动与静互为根源,而循环无端,互为终始。静亦不可永远皆静,故静极而又生动,如此一来,动与静互为根源,而循环无端,互为终始。 就因此,图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极,终因激荡而分成了阴与阳,即所谓的「两仪」了,两仪便成为天地间两种相对、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气)了。就因此,图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极,终因激荡而分成了阴与阳,即所谓的「两仪」了,两仪便成为天地间两种相对、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气)了。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 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已,关于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已,关于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列表如下:列表如下: 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 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 又称为四象 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又称为四象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 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 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 居中而兼四方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居中而兼四方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 (此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 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 ,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 ,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 故知五行之「象」实乃阴阳二气化合所致,即所谓两仪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间。故知五行之「象」实乃阴阳二气化合所致,即所谓两仪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间。 故称「五行一阴阳」意即五行来自于阴阳之故。故称「五行一阴阳」意即五行来自于阴阳之故。 「一」,根源也,故称五行系源自于阴阳而无疑。 「一」,根源也,故称五行系源自于阴阳而无疑。 又,阴阳虽为二气,一动一静,然「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即太极也。又,阴阳虽为二气,一动一静,然「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即太极也。 故周氏称「阴阳一太极也」。故周氏称「阴阳一太极也」。 故知阴阳均源自于太极所化。故知阴阳均源自于太极所化。 然太极为用,其之所以能感而遂通,系归功于有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的本体──「无极」啊!然太极为用,其之所以能感而遂通,系归功于有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的本体──「无极」啊! 此段由一本散万殊之理又溯至万殊归一本的因缘说,不但顺乎自然且合乎天机。此段由一本散万殊之理又溯至万殊归一本的因缘说,不但顺乎自然且合乎天机。 如此说来,二气五行的流布均源自太极之理,本乎无极之性。如此说来,二气五行的流布均源自太极之理,本乎无极之性。 而两仪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间,以辨其性而别其类,诸如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性外放,金性内聚,土性中和,五行各具一太极,互为生克,万物终可生生不息,故知两仪既见,五行乃名,通称二五媾精,万有始生,所以说二气五行诚为天地万物生生之本。而两仪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间,以辨其性而别其类,诸如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性外放,金性内聚,土性中和,五行各具一太极,互为生克,万物终可生生不息,故知两仪既见,五行乃名,通称二五媾精,万有始生,所以说二气五行诚为天地万物生生之本。 5.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5.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本段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四层及第五层之两个大圆圈,陈述人类的根源及使命。此段亦曾见于《性理题释》中第七十九题,用来说明人类形成于世的原理) (本段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四层及第五层之两个大圆圈,陈述人类的根源及使命。此段亦曾见于《性理题释》中第七十九题,用来说明人类形成于世的原理) 人类的形成是有其法则的,先要有「天命之谓性」的无极所赋于的「真我」 ,配合父精母血(二五之精)奥妙的凝合所化,当男气足则生为男,若女气足则生女,此即《易经.人类的形成是有其法则的,先要有「天命之谓性」的无极所赋于的「真我」 ,配合父精母血(二五之精)奥妙的凝合所化,当男气足则生为男,若女气足则生女,此即《易经. 系辞传》所说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系辞传》所说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 不但如此,举凡世上万物均由此二气五行交会相感所化生,加以万物因各摄受了太极之理而能生生不已,而有了无穷的变化。不但如此,举凡世上万物均由此二气五行交会相感所化生,加以万物因各摄受了太极之理而能生生不已,而有了无穷的变化。 盖世上人类是得到天地间最纯粹精华的成份,故最为灵秀,故所赋予的形躯得以长养万物,所摄受的精神可以发大智慧,故被称为「万物之灵」 。盖世上人类是得到天地间最纯粹精华的成份,故最为灵秀,故所赋予的形躯得以长养万物,所摄受的精神可以发大智慧,故被称为「万物之灵」 。 且男女各一太极,故以圆圈代表之。且男女各一太极,故以圆圈代表之。 而二气五行在人类而言,就是乾坤二道及仁义礼智信五性。而二气五行在人类而言,就是乾坤二道及仁义礼智信五性。 人最能感物而动,凡得义理之正者则入阳明之善,若任血气之偏者,必入阴暗之恶,人间善恶由此而分,且由于不同的因缘去遇事接物,层出不穷的万物万事便从此而生发了。人最能感物而动,凡得义理之正者则入阳明之善,若任血气之偏者,必入阴暗之恶,人间善恶由此而分,且由于不同的因缘去遇事接物,层出不穷的万物万事便从此而生发了。 6.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6.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本段系用来补充《太极图》中第四图「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延伸义) (本段系用来补充《太极图》中第四图「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延伸义) 由于圣人深明善恶之理,故定出了以「大中之礼,至正之智,慈悲的仁,合宜的义」为修持的指标,并主张心中要常保清静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仁义中正之德表现出来,以免在变动不居的洪流中汨没,此所以圣人要立人极──树立人道准则,方能与天地同参,这是成就圣哲所必遵循的重要方针了。由于圣人深明善恶之理,故定出了以「大中之礼,至正之智,慈悲的仁,合宜的义」为修持的指标,并主张心中要常保清静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仁义中正之德表现出来,以免在变动不居的洪流中汨没,此所以圣人要立人极──树立人道准则,方能与天地同参,这是成就圣哲所必遵循的重要方针了。 因此《易经》干卦九五文言,赞叹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系能一性圆明,浑然天理,善用主静,达乎立人极之方,故其聪明睿智能与天地同具覆载功能之广大无私的德性,其光明磊落能与日月同具照耀功能之亮丽温暖的德泽。因此《易经》干卦九五文言,赞叹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系能一性圆明,浑然天理,善用主静,达乎立人极之方,故其聪明睿智能与天地同具覆载功能之广大无私的德性,其光明磊落能与日月同具照耀功能之亮丽温暖的德泽。 其规律有序能与四季同具递嬗功能之元亨利贞的德行。其规律有序能与四季同具递嬗功能之元亨利贞的德行。 其阴阳动静能与鬼神同具灵感功能之察知吉凶的德业。其阴阳动静能与鬼神同具灵感功能之察知吉凶的德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自无极而为太极。
注:宇宙之初为无极,之后演变为太极。即从无限小到无穷大。此处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相似。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注:宇宙从无穷小发展到无穷大,这个运动的过程成为动,无限之动为阳,可理解为在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称阳。当宇宙发展到无限大,已经接近无穷大的时候,其实还在发展,只是看起来,并且与之前的发展速度相比,几乎为静止的,故称发展(动)到极致而为静(相对的)。这时候发展的能量已衰,故能量减少,光少,故为阴。

静极复动。
注:当我们认为它完全不动的时候,却能发展它还在动。这也是相对的。也与人类的发现相符。人类本以为宇宙无穷大,但后来发现它还在膨胀。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注:动源于静,静源于动。这其实就是相对论。阴阳之分,而形成了两个仪态。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注:阳的仪态与性质发生变化,再加上对阴的融合。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是其各自的形态与多少搭配的差别。此处类似我们泡咖啡加入的咖啡粉与伴侣,多少搭配不同所出咖啡本质即不相同。阴阳融合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这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基础的总结。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注:五行按其所该有的位置排列,遂生春夏秋冬四时。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注: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区别为其本性不同。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注:无极的确实,阴阳、五行的精髓,来源于巧妙的结合与凝结,即巧妙地融合。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注:干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此处个人理解不深)。也可理解为干即为,从干事业,其实就是为,为事需要体魄,所以生男,男人的体魄强健。坤为宽厚仁慈,其道多为感性,故生女,女人多温柔而宽厚。二气,非指男女,而是干与坤之气质,两种气质的融合生出万物。即万物有的过于强健,有的过于柔弱,也有的比较中庸。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注:万物生生不息,因万物的结合,又产生出万万种物,故,其变化无穷。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注:万物中,只有人,独得万物的精华而最为灵光,人为万物之中的精华。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注:形指人形,神指人的精神或思想。人被万物不停地组合而生出来,又凭人的思想而获得知识,五性可以理解为五行的五性,人能从感性的角度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本性,例如上善若水。通过对五性的感知认识,人分辨出善恶,因善恶的定义和大小之分,而生出万事。此处很像万物之生到变化无穷。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注:圣人将人性(或五性)定义为中正仁义静,约符合这五性的人约为人之豪杰,而其五性并无终点,故人也是无限的。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注:所以,圣人的德行就像人面对天地一样伟岸,圣人在人间就像能发出光芒的日月,圣人做事之道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有序而不早不迟(分寸),圣人的吉凶就像世人看待鬼神一样(不一定圣人都被看成神明的,很多圣人都死于世人的不理解)。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注:君子修养此道故人生道理为吉,小人违背此道故做事与人生道理多出恶事。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注:所以说,立天之道是阴和阳;立地之道是柔与刚(比较明显的体验是水和金);立人之道,是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进一步讲,从开始到结束周而复始,所以可以知道生死的道理了。伟大的变化啊,宇宙的极致之道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摩托罗辣
2013-05-07 · 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0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2949万
展开全部
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是知无极无自故。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   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   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   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   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   五气(气):水、火、木、金、土。   四时(质):木、火、土、金、水。   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   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二五者,五气、四时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   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   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   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   第六虚节:   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
下篇
  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   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   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此可谓‘生生’。   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   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业。   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谓‘顺逆’。   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   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此谓‘修道’。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于至善。   此谓‘无形’。   第六虚节:   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余续博注   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阳动”、“阴静”则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   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天地自然图   上下一转,五行非有,是谓天地自然也。此以玄同圆觉为修,不以渐次为要,是顿教法也。以礼要知之,周子太极图确乎儒书也。   通书   诚上第一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诚下第二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   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