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的发展~~

块啊~... 块啊~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5-24
展开全部
瓯剧的发展 温州(永嘉)“南曲戏文”(简称之为“南戏”)的腔调,被叶德均(1911~1956)称为“温州腔”。瓯剧的腔调含高腔、昆腔、乱弹、“徽调”(皮簧)、滩簧、时调等腔调,其起源便是这“温州腔”。发展至今,瓯剧拥有明以来传留的部分剧作及其腔调,尽管历经数百年的演出、流变,然其“源”未变。作为瓯剧戏“种”之滥觞,只限于高、昆二腔及其剧作(自然也包括唱调)、音乐。现在的瓯剧则原名“温州乱弹”——“温州乱弹”是流行于以温州地区为中心的音乐的名称。现在,有两个剧种以 “温州乱弹”为腔调,除了解放后更名的“瓯剧”,另一个是以唱“皮簧”为主兼唱“温州乱弹”唱调的“和剧”。
  1983年,全国戏曲开始趋向低潮,而瓯剧却在国外赢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应旅居荷兰华侨总会之邀请,经国务院侨办及我国外交部批准,温州市瓯剧团组成赴荷兰演出团。他们一行11人(其中东方歌舞团2人),以“中国文艺代表团”的名称,携带《断桥》、《浮缸》、《借扇》、《双下山》等折子小戏,于1983年9月18日离开温州赴北京,9月23日离京,次日飞抵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那儿进行国庆首演之后,又先后在阿波都、埃因侯温、四放伦、碎旦、乌德烈夫、嗬罗领根、鹿特丹,及荷兰王国政府机构所在地海牙等9个城市演出,共演出9场。在海牙的那场演出为售票演出,每票售荷兰币15盾,盛况空前。然后演出团经比利时到达法国巴黎,并于10约17日晚在巴黎市中心的“互助之家大剧场”售票演出一场,每张票售价50法郎。,2500余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一时间,演出消息、瓯剧介绍、评论文章,大幅照片遍布大大小小的报刊,如在巴黎出版的《欧洲时报》、香港《文汇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华侨通讯》,及荷兰当地报刊都对瓯剧演出作了详尽的报道。《欧洲时报》在一篇文章中说:“亲不亲,家乡音。”一语道破当地华人的思乡情结。许多侨胞纷纷表示:“在国外看到温州地方戏,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解放后30多年来,我们从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节目,今年是第一次。”
  在海牙演出时,荷兰王国一位精通音律的议员(据说还是荷兰皇室的艺术顾问之类的官员)观看了演出,,看完后,他特地到后台约见领队,当他发现整个伴奏乐队仅仅只是由三个人组成时,不由大吃一惊道:“想不到你们的乐队只有三个人组成,却能把气氛、感情、节奏处理得丝丝入扣,了不起!”他还赞扬乐队演奏员徐朝门的主板(板胡)“演奏水平高超,技巧娴熟,琵琶的演奏,也是技艺卓绝”。可不是么,三个人组成的乐队,竟兼顾板胡、高胡、三弦、二胡、唢呐、笛子,及打击乐等七、八种乐器,而能锣鼓齐鸣,管弦交响,俨然形成较为完整的伴奏乐队,确实难能可贵。
  这次1983年首次出访西欧的瓯剧演出,历经3个国家,历访11个城市,演出10场,观众逾万人次,其中外国友人“约占四分之一”。它开创了“四个第一”,即浙江省第一个出国演出的戏曲团体;第一次出访西欧国家;浙江第一个少数地方剧种出访演出;第一个如此精干的阵容组织演出。温州瓯剧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历史意味”的这次出国演出是完满的,成功的。
  因为1983年瓯剧赴荷兰、法国等地的演出引来国外热烈的反响,因而准备录制像带,广泛发行海外各国,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86年,中国新闻社为拍摄《瓯剧集锦》专程组成了拍摄剧组。时值盛夏,录制地点,就设在信河街石坦巷放生池瓯剧团排练场。《瓯剧集锦》中共收录5支小戏折子戏,它们是:《阳河摘印》(乱弹),张启斌曲,演员:陈又新饰薛猛、冯彩秋饰马氏,谢安怀饰马龙,叶岳林饰薛辉;《凤冠梦·一讼》(徽调),李子敏曲,演员:祁莲莲饰沈少卿,翁墨珊饰春娘(月娥),谢菲菲饰月娥,王成虎饰吴乙九,黄宗生饰李大人,冯彩秋饰李夫人;《借扇》(高腔),沈天成、孙余光曲,演员:王奋扬饰孙悟空,朱秋霞饰铁扇公主;《酒楼杀场》(乱弹),张启斌曲,演员:孙来来饰石秀,谢安怀饰酒保,徐为民饰卢俊义;《绣楼定情》(乱弹),李子敏曲,演员:林双杏饰高机,虞温萍饰吴三春,陈小红饰林聪。
  不久,浙江省电视台又先后录制了翁墨珊与李志超合演的《孤屿情》专题;李子敏创作成就专题;陈茶花表演艺术专题;孙来来表演艺术专题;钱卫红《百花公主》专题;占崇香《潘金莲》专题等。
  瓯剧乐制和乐队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是细水长流的系统工程之一。作为一个古老剧种,瓯剧音乐的流传一直以口口相传这一传统的方式流传于艺人之间,绝少有人系统地发掘、记录并整理这含量浩繁的音乐,清理诸声腔音乐,可以说,这一领域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李子敏在领导和广大团内外老艺人(特别是当时比较集中的“温州戏剧学校”瓯剧班的许多造诣很深的老师)的支持关心和配合下,历经四年艰苦细致地挖掘、调查、采访、座谈和记录整理,第一次对瓯剧音乐、声腔全面地进行记谱、整理和研究,从而理清了其诸声腔的音乐系统,为瓯剧音乐的传世、传承及其后的作(编)曲和乐制、乐队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才使高腔第一次有了乐谱问世。并于1998年编印成巨帙《瓯剧音乐》。后又于80至90年代,即纳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编辑部,及文化部门的统筹下,再历数年,终于按国家编辑方案和思想指导,编撰成一部具有学术性、史料性和文献价值的长编专著(共七卷,约两百余万字谱)。总编撰李子敏因此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颁发的获奖证书。瓯剧音乐、唱腔的发掘、记录、整理和编撰成册,对于现时乃至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解放以来半个世纪,平心而论瓯剧艺术的编演,从内容到形式,从编剧到导演、表演,从灯光到音响,从歌唱到舞蹈,从总体艺术到特技,从服饰、化妆到布景、道具,从管理到开拓:现今瓯剧舞台上的演出中一切的一切,无论从任何一个局部或是总体,都有全面的、大幅度的甚至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提高。剧目和整体艺术如此,文戏表演如此,武戏(包括猴戏)尤其如此,开创了武戏和猴戏表演的新的高度;音乐唱调解决了即确立了乱弹腔“男女工”调问题,创编了新的唱调、新的腔句,大大丰富了瓯剧音乐及其唱腔,提高了瓯剧音乐的表现力;乐队伴奏的整体素质;灯光音响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是前所未有的,舞美、造型、服饰的水平均向前大大迈进,比如,朱吉庆设计的《蝴蝶梦》舞台艺术造型,1990年被选送往布拉格参加国际舞台美术展览;谓其整体艺术水平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是丝毫不夸张的。
匿名用户
2013-05-24
展开全部
瓯剧,是流行于浙江南部,以温州为中心的地方戏。瓯剧是在民间土壤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明末清初,高腔、昆腔流行于浙南,乾嘉时,乱弹班开始盛行,班社均兼唱高腔、昆腔、乱弹腔。后又兼唱部分传自安徽的“徽调”,滩黄,时调。在长期的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剧种。因为它是一个以唱乱弹腔为主的剧种,故又叫“温州乱弹”。1959年改称“瓯剧”。
早期的温州乱弹班,是一种半职业性的戏班组织。农闲时,结班做戏,农忙时,解班务农,俗称“三月班”。
现在可考的最早班名为“老锦绣”。成立于清乾隆年间。班主洪全本,温州市郊永强人。他把一批流散在社会上的乱弹艺人收拢成班,主要艺人有“辰生(当家旦)、冯钦(老旦)、巴祖(老外)、茂魁(鼓师)、“番人”(大花脸)。“老锦绣”以唱乱弹腔为主,兼演少数几本高,昆剧目。其固定剧目有八十四本大戏,故有戏谚,“有戏不清楚,去问老锦绣”。
稍后的班社有“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义”等。至清道光年间,乱弹班曾一度发展到30余个,乱弹班的戏馆有二十多处,其活动区域,除浙南的温州、台州、处州(今丽水)外,还远及闽北,并传至台湾。《台湾省通史》载:“台湾有四平戏,也有温州乱弹。其区别是温州乱弹台上写‘天官赐福’,四平班写‘当朝一品’”。连横《台湾通史》也讲到温州乱弹说:“恶言四平,来自潮州,特奖乱弹,”可见温州乱弹亦深受台湾人民欢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