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农民生活
3个回答
2013-06-04
展开全部
宋朝政府通过一定的租税收入扩充财政,并以此支付官员的俸禄和军队的军费,为统治国家需要支出各种经费。而且为了扩充这种财政,主要从农民征收税米,从商人征收商税,当其维持于一定程度时,农民和商人的生活亦会较为稳定。否则农民会脱离土地流浪或形成逃亡→征租困难→财政困难→重课税→农民脱离土地或逃亡的恶行循环,最终会加大贵族和百姓在经济上的两级分化而导致亡国。
可将政府介入粮食价格的情况分为两种,其一是为了稳定庶民的生活稳定,国家出面稳定价格的情况;其二是国家财政面临困难,为了扩充财政而由国家调整价格,抬高税收收入的情况。
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为脱离土地而同农业无关地依靠商品粮生活的居民,台湾的黄宽重将市镇居民分为官僚士大夫、豪强地主、工商业者、农民、僧道和流民。②笔者曾在其它论文中分析宋朝福建地区的商人网络过程中,曾将城镇生活者的类型分为定居于城镇的官僚士大夫、遥佃户、商人、租赁业者、高利贷业者、手工业者、从事于商业保护机构者、外国人、其它坊郭户等。③
就这种大城市形成的粮食市场规模,考察南宋时期商业最为发达,且规模最大的杭州米市的记录便知一般。“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口,皆需之铺家”④。同时期,“杭城除有米之家,仰籴而食,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厢不与焉,客旅之往来,又不与焉”⑤。综合上述两条史料,在人口多达110万的杭州,并无额外粮食的小市民们每天消耗1~2千石;另一史料记录为,购米而食者达16万~17万人,每天消耗3~4千石。总之,4千石相当于每人每天食用1升,可供40万人食用,如果每人每天食用2升,则可供20万人食用的量。尽管该史料记录的16万~17万人有些出入,但可以明确的是尽管杭州小市民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却形成了每天要消费数千石米的巨大消费市场。
可将政府介入粮食价格的情况分为两种,其一是为了稳定庶民的生活稳定,国家出面稳定价格的情况;其二是国家财政面临困难,为了扩充财政而由国家调整价格,抬高税收收入的情况。
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为脱离土地而同农业无关地依靠商品粮生活的居民,台湾的黄宽重将市镇居民分为官僚士大夫、豪强地主、工商业者、农民、僧道和流民。②笔者曾在其它论文中分析宋朝福建地区的商人网络过程中,曾将城镇生活者的类型分为定居于城镇的官僚士大夫、遥佃户、商人、租赁业者、高利贷业者、手工业者、从事于商业保护机构者、外国人、其它坊郭户等。③
就这种大城市形成的粮食市场规模,考察南宋时期商业最为发达,且规模最大的杭州米市的记录便知一般。“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口,皆需之铺家”④。同时期,“杭城除有米之家,仰籴而食,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厢不与焉,客旅之往来,又不与焉”⑤。综合上述两条史料,在人口多达110万的杭州,并无额外粮食的小市民们每天消耗1~2千石;另一史料记录为,购米而食者达16万~17万人,每天消耗3~4千石。总之,4千石相当于每人每天食用1升,可供40万人食用,如果每人每天食用2升,则可供20万人食用的量。尽管该史料记录的16万~17万人有些出入,但可以明确的是尽管杭州小市民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却形成了每天要消费数千石米的巨大消费市场。
2013-06-04
展开全部
宋朝经济发达,生活还可以,就是军事太弱,最后创造的财富都被别国
人抢走了
人抢走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04
展开全部
从诗中“才了蚕桑又插田”怎一个忙字了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