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讲授式”过时了吗?你是怎么认为的?在教学中又是怎样做的?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过去相比,教师讲得少了。:“讲授式”过时了吗?你是怎么认为的?在教学中又是怎样做的?...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过去相比,教师讲得少了。:“讲授式”过时了吗?你是怎么认为的?在教学中又是怎样做的?
展开
展开全部
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于是,有的老师就认为传统的讲授法已不再适用。在课堂教学中似乎特别忌讳“讲”,很多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若是碰到评优课、示范课等,教师更注意做到“少讲”或
不讲”,而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展示,多让学生活动,还美其名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做法就真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其实不然,有的课堂只是形式变化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该讲的没讲,该挖掘的没挖掘,缺少了知识含量,缺少了厚重深度。
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精神的断章取义。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讲授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照样有启发作用,可能会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绝不可“金口”不开,而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操作理解的大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讲授法毕竟有它独到的优点,即它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知识。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堂课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授法永远不会过时。
但是节节课全部采用讲授法固然不利于学生勇于发现、善于发现的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我们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前人已经发现的结论,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学生把前人走过的路全部重新走一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讲授法,而且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它加以研究和改进。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应有哪些变化呢?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新课程下的讲授法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进行一味的灌输,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非是不要教师的课堂讲解,而是要求教师废除逐字逐句的讲解,讲关键,讲线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与指点。假设学生能够领悟、研究出来的东西,就无须教师的讲述。教师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学生是在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这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得到恍然大悟的快感,所以,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在他看来,教师的责任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塞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让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而且提高认识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他反复强调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一讲到底。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在分析、综合、体会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最终过渡到自行研究,自求得之。
二、新课程下的讲授法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学习权利。因此,在讲授教学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方法等因素造成的。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个别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能力突出。因此,讲授教学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集体讲授和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展特长人才”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扬起个性的旗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讲授法要有艺术性
传统的讲授往往是教师设计一个可以“讲”得比较精彩的教案,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新课程下的讲授则是“教师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未闻曲调先有情,教师讲授要富有吸引力,必须讲究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若能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老师创造的情境之中,时而被教师恰当的比喻逗笑,时而又在老师的提问后冥思苦想,时而参与到激烈的争论中,就会觉得有意思,愿意学,就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讲授生动活泼,方法多样,有情有趣,给课堂教学创造愉悦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得知识。所以在讲授时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图文、音像资料学习抽象的理论,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使用,板书可以是图表式、可以是线索式,甚至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进程,逐步完成,这样,不但便于学生直观理解,而且对概念的梳理也很明确。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较为复杂的因素,一堂课以何种教法为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讲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了解教育的新理念,必须讲究讲授过程中的语言应用、情境创设、悬念设置、应变的技能与艺术,必须具有开放、积极的、理性的心态,才能使自身讲授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使自身的讲授艺术得到进一步优化。面对新课程,我们不是取消讲授法,而是要发展它,研究它,使之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它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让讲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重放光辉。
不讲”,而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展示,多让学生活动,还美其名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做法就真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其实不然,有的课堂只是形式变化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该讲的没讲,该挖掘的没挖掘,缺少了知识含量,缺少了厚重深度。
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精神的断章取义。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讲授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照样有启发作用,可能会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绝不可“金口”不开,而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操作理解的大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讲授法毕竟有它独到的优点,即它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知识。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堂课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授法永远不会过时。
但是节节课全部采用讲授法固然不利于学生勇于发现、善于发现的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我们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前人已经发现的结论,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学生把前人走过的路全部重新走一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讲授法,而且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它加以研究和改进。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应有哪些变化呢?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新课程下的讲授法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进行一味的灌输,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非是不要教师的课堂讲解,而是要求教师废除逐字逐句的讲解,讲关键,讲线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与指点。假设学生能够领悟、研究出来的东西,就无须教师的讲述。教师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学生是在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这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得到恍然大悟的快感,所以,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在他看来,教师的责任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塞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让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而且提高认识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他反复强调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一讲到底。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在分析、综合、体会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最终过渡到自行研究,自求得之。
二、新课程下的讲授法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学习权利。因此,在讲授教学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方法等因素造成的。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个别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能力突出。因此,讲授教学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集体讲授和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展特长人才”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扬起个性的旗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讲授法要有艺术性
传统的讲授往往是教师设计一个可以“讲”得比较精彩的教案,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新课程下的讲授则是“教师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未闻曲调先有情,教师讲授要富有吸引力,必须讲究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若能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老师创造的情境之中,时而被教师恰当的比喻逗笑,时而又在老师的提问后冥思苦想,时而参与到激烈的争论中,就会觉得有意思,愿意学,就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讲授生动活泼,方法多样,有情有趣,给课堂教学创造愉悦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得知识。所以在讲授时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图文、音像资料学习抽象的理论,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使用,板书可以是图表式、可以是线索式,甚至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进程,逐步完成,这样,不但便于学生直观理解,而且对概念的梳理也很明确。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较为复杂的因素,一堂课以何种教法为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讲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了解教育的新理念,必须讲究讲授过程中的语言应用、情境创设、悬念设置、应变的技能与艺术,必须具有开放、积极的、理性的心态,才能使自身讲授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使自身的讲授艺术得到进一步优化。面对新课程,我们不是取消讲授法,而是要发展它,研究它,使之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它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让讲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重放光辉。
2013-06-05
展开全部
那只是一种提倡,一种尝试。老师“讲”还是必须的 ,少讲一点是可以的,让学生自己多动动脑筋,未尝不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8-03-23
展开全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体验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