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随着新的食品资源的不断开发,食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的增多,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使人类食物链变得更为复杂。食品中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存在于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生物污染
在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都可能因管理不善而使病原菌、寄生虫滋生及生物毒素进入人类食物链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传染病流行,是多年来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在过去的20多年间,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得到确认的有30余种。此外,我国海域辽阔,海洋中寄生吸虫及其他寄生虫种类繁多,这些自然疫源性寄生虫一旦侵入人体,不仅能造成危害,甚至可导致死亡。人类历史上一些猖獗一时的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脑膜炎等,在医药卫生及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现实证明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较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远非一劳永逸,一些曾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核病如今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蔓延的趋势。由霍乱导致的饮水和环境卫生恶化又开始出现。登革热、鼠疫、脑膜炎等也在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接连发生。一种能引起肠道出血的大肠杆菌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先后多次危害人类,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始终是各国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努力控制的重中之重。
◆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存在,有其自然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两方面的原因。其中,无机污染物如汞、镉、铅等重金属及一些放射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受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影响,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源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通过环境及食物链而危及人类健康。有机污染物中的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及副产物,都具有可在环境和食物链中富集、毒性强等特点,对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在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可能有增无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加强治理。核试验、核爆炸、核泄漏及辐射等能使食品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对食品安全性造成威胁。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使几乎整个欧洲都受到核沉降的危害。首当其冲的是牛羊等草食动物,欧洲许多国家当时生产的牛乳、肉、动物肝脏中,都因为发现有超量的I、Cs、Ag等放射性核素而被废弃。日本牛乳中所含的I也超出正常值的4-5倍量。
◆ 营养不平衡
营养不平衡就其涉及人群之多和范围之广而言,在当代食品安全性问题中已居于发达国家的首位。因过多摄入能量、脂肪、蛋白、糖、盐和低摄入膳食纤维、某些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使近年来患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病人显著增多。这说明食品供应充足,不注意饮食平衡,同样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损害。我国学者萧家捷曾提出,即使就缺钙这一世界性问题而言,补钙也并非越多越好。人类要保持健康,所需的任何营养素都有适当的限量,而且还要求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平衡。
◆ 农药与兽药残留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美国,由于消费者的强烈反应,35种有潜在致癌性的农药已列入禁用的行列。我国有机氯农药虽于1983年已停止生产和使用,但由于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在食物链、环境和人体中可长期残留,目前在许多食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量。随之代替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虽然残留期短、用量少、易于降解、但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这又使人们加大了农药的用量,并采用多种农药交替使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恶性循环,对食品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尤其在饲养后期、宰杀前施用,药物残留更为严重。一些研究者认为,动物性食品中的某些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可能由于滥用抗生素造成该菌抗药性提高从而可形成新的抗药菌株。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虽有显著的增产防病作用,但却导致了这些抗生素对人类的医疗效果越来越差。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减少用于农业的抗生素种类和数量,但由于兽药产品给畜牧业和医药工业可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要把兽药纳入合理使用轨道远非易事,因此,兽药的残留是目前及未来影响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生物污染
在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都可能因管理不善而使病原菌、寄生虫滋生及生物毒素进入人类食物链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传染病流行,是多年来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在过去的20多年间,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得到确认的有30余种。此外,我国海域辽阔,海洋中寄生吸虫及其他寄生虫种类繁多,这些自然疫源性寄生虫一旦侵入人体,不仅能造成危害,甚至可导致死亡。人类历史上一些猖獗一时的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脑膜炎等,在医药卫生及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现实证明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较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远非一劳永逸,一些曾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核病如今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蔓延的趋势。由霍乱导致的饮水和环境卫生恶化又开始出现。登革热、鼠疫、脑膜炎等也在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接连发生。一种能引起肠道出血的大肠杆菌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先后多次危害人类,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始终是各国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努力控制的重中之重。
◆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存在,有其自然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两方面的原因。其中,无机污染物如汞、镉、铅等重金属及一些放射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受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影响,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源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通过环境及食物链而危及人类健康。有机污染物中的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及副产物,都具有可在环境和食物链中富集、毒性强等特点,对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在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可能有增无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加强治理。核试验、核爆炸、核泄漏及辐射等能使食品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对食品安全性造成威胁。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使几乎整个欧洲都受到核沉降的危害。首当其冲的是牛羊等草食动物,欧洲许多国家当时生产的牛乳、肉、动物肝脏中,都因为发现有超量的I、Cs、Ag等放射性核素而被废弃。日本牛乳中所含的I也超出正常值的4-5倍量。
◆ 营养不平衡
营养不平衡就其涉及人群之多和范围之广而言,在当代食品安全性问题中已居于发达国家的首位。因过多摄入能量、脂肪、蛋白、糖、盐和低摄入膳食纤维、某些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使近年来患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病人显著增多。这说明食品供应充足,不注意饮食平衡,同样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损害。我国学者萧家捷曾提出,即使就缺钙这一世界性问题而言,补钙也并非越多越好。人类要保持健康,所需的任何营养素都有适当的限量,而且还要求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平衡。
◆ 农药与兽药残留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美国,由于消费者的强烈反应,35种有潜在致癌性的农药已列入禁用的行列。我国有机氯农药虽于1983年已停止生产和使用,但由于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在食物链、环境和人体中可长期残留,目前在许多食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量。随之代替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虽然残留期短、用量少、易于降解、但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这又使人们加大了农药的用量,并采用多种农药交替使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恶性循环,对食品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尤其在饲养后期、宰杀前施用,药物残留更为严重。一些研究者认为,动物性食品中的某些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可能由于滥用抗生素造成该菌抗药性提高从而可形成新的抗药菌株。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虽有显著的增产防病作用,但却导致了这些抗生素对人类的医疗效果越来越差。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减少用于农业的抗生素种类和数量,但由于兽药产品给畜牧业和医药工业可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要把兽药纳入合理使用轨道远非易事,因此,兽药的残留是目前及未来影响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全部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污染。“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而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其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也不够,可操作性并不强。
七、科技成果不足。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给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拿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来说,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八、新产品和新技术潜在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食品的新种类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尤其值得关注,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九、食品安全教育滞后。由于多年来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一方面导致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无疑影响了食品安全的进展。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其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也不够,可操作性并不强。
七、科技成果不足。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给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拿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来说,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八、新产品和新技术潜在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食品的新种类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尤其值得关注,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九、食品安全教育滞后。由于多年来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一方面导致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无疑影响了食品安全的进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因素太多了。如果按食品加工过程划分的话,从粮食种植开始就产生了,从施肥、农药、水污染,到加工环境及加工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再到包装的不合格及配送过程影响安全的因素,最后是出售时的不卫生或保质期过期等因素,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食品不安全因素已贯穿了食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下面就此问题略作阐述: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污染。“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而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其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也不够,可操作性并不强。
七、科技成果不足。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给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拿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来说,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八、新产品和新技术潜在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食品的新种类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尤其值得关注,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九、食品安全教育滞后。由于多年来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一方面导致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无疑影响了食品安全的进展。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这就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理应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食品不安全因素已贯穿了食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下面就此问题略作阐述: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污染。“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而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其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也不够,可操作性并不强。
七、科技成果不足。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给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拿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来说,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八、新产品和新技术潜在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食品的新种类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尤其值得关注,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九、食品安全教育滞后。由于多年来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一方面导致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无疑影响了食品安全的进展。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这就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理应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资料: http://www.gxny.gov.cn/2007/0709/160131-1.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