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和书幽芳亭记都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分别表达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表达了君子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书幽芳亭记》表达了君子身临逆境能安贫守贱,泰然处之的思想,也指出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行径。
《爱莲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书幽芳亭》北宋黄庭坚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兰独特的品格比喻君子,全文不但对兰草的赞美颇富诗意,而且将兰与蕙分别比为君子与士也极为形象,使人不仅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的比喻,引用典故轻松自如。
《爱莲说》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书幽芳亭》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元符间(1098—1100)作者贬居戎州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
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则通过此文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爱莲说》和《书幽芳亭记》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爱莲说》表达了君子应该身处污浊环境却不同流合污和君子应有庄重,质朴,不炫耀的品质。
《书幽芳亭记》表达了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
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
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书幽芳亭记》创作背景
黄庭坚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
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则通过此文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都聚描写、抒情、议议于一体。
《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人生态度。
作品简介
《爱莲说》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烦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
1、《爱莲说》的莲花和《书幽芳亭记》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2、《爱莲说》和《书幽芳亭记》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3、《爱莲说》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书幽芳亭记》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4、《爱莲说》和《书幽芳亭记》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