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封建科举考试四级制度

 我来答
百度网友2b62908
高粉答主

2019-05-10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5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共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为每三年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第二级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叫做“乡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中式者为“举人”;

第三级每三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会试”;

第四级会试中试者,天子亲自在朝廷策试,称“廷试”,亦称“殿试”。

殿试取中者叫做“进士”。殿试分一、二、三甲发榜以为名第之次:第一甲仅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扩展资料:

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刚开始明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元朝的旧制,但是,渐渐地,也逐步改革了原来承袭元朝的旧制。明朝的科举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承袭元朝旧制,并与明朝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实行和发展的。

明朝的科举制度于洪武年间定制以后,在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乡试取士,在洪武初年时,虽然规定了取士名额的多少,但是因为实在缺乏官员,实际录取的数额往往大于规定的数额。洪熙元年,宣宗皇帝认为近年来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太多了,于是对乡试取士的数额重新做了规定。

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和杨士奇等人说,会试、乡试录取的人数太多了,未免会有人滥竽充数,现在开始录取人数不要超过一百人,应该择优录取,于是便恢复了洪武时期的录取数额。正统和成化年间录取数额又有所上升。其中会试取士录取数额的增加,减少数量都不一样,都会临时请皇帝最终决定取士的名额。

明朝的科举制度在承袭元朝旧制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有关于考官的任命和科场禁例都要比元朝时期条理更清晰,也更严格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匿名用户
2013-06-14
展开全部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并且都是以八股文取士。下面简要谈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代实行四级考试制,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院试以前有小考。考生参加县试和府试及格者称“童生”。然后参加省、府所在地方书院考试,院试及格,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秀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次,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乡试都在秋天举行,这一年称“大比之年”,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作“解元”。乡试第二年,在京城举行会试,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在春天举行,考中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作“会元”。贡士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一场考试,这场考试叫“殿试”。殿试分三甲出榜,考中的都“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
  
  明清乡、会试都考三场。而以头场八股文作得好坏作为能否录取的决定因素。所以读书人都把毕生的精力花费在八股文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癞皮狗哈
高粉答主

2020-12-25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